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盛期。在唐代绘画中,人物画占主流地位。外来的佛教和佛画深刻地影响着唐代的绘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人物塑造、色彩运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绘画题材除世俗的官僚贵族、宫廷仕女、凡夫俗子外,非尘世的佛、菩萨、天王等也大量出现。佛画的色彩被引进中国画人物画,一改往昔的古朴典雅而为富丽绚烂。唐代人物画空前繁荣,大师辈出,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2.
谢娇 《科技信息》2011,(14):240-240
唐代妇女的妆饰呈现出多元化,富丽妩媚的文化特色,文章通过七个步骤叙述了唐代妇女面部的化妆技巧,表现了唐代妇女的自我价值观与审美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边塞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在唐代边塞诗整体研究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语音研究主要表现为用韵特点、节奏和双声叠韵的研究;词汇研究集中于对具体地名的考证和对词汇所体现的意象的分析;修辞研究则专注于辞格和风格研究.本文通过对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唐代边塞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拟从唐代妇女主要日常服饰如衫、襦、裙、半臂、披帛等来入手,分析唐代女装独特时代特色,揭示出它与唐代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唐代服饰变化的重大影响,说明唐代女装所表现出来的丰美华丽、豪放大气的风格与胡服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庞颖 《科技信息》2010,(36):I0183-I0183
唐代净土宗经变画中的建筑空间环境和人的心理感受是结合性的设计,是将作品的形式与建筑空间的内涵完美整合在一起的整体性艺术。通过建筑的空间因素来实现其真正价值,这样才能把建筑空间的物质性与壁画艺术的精神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净土宗经变画的完整生命体。  相似文献   

6.
韩干是唐代画鞍马最为出色的画家。历史上流传关于他画马的神话,极言他画马的神妙。《照夜白图》是韩干鞍马画的代表作,是现存的他的极少数作品之一,也是把马的神采描画得特佳的作品。从视觉心理上对《照夜白图》进行分析,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拟测,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为说唱艺术和说唱文学成熟于唐代,但根据近年来史料整理和石窟调查新发现,表明早在北魏洛阳时期,说唱艺术形式就相当完备,并有了说唱文学的底本--故事变相画.由此,说唱艺术和说唱文学在北魏时期就大体成熟.  相似文献   

8.
唐代公主作为皇室成员,其婚姻不仅具有政治性的特点,而且是唐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的见证,这表现在公主婚姻对象的选择、皇帝对公主的婚姻要求、公主的表现及再嫁规定等方面。唐代公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阶级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曾在唐初的政坛上大放异彩,叱咤风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开放;也曾在唐代后期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保家护国的重担,受到日益沉重的重重束缚。  相似文献   

9.
对普通建筑院校建筑画表现技能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培养体系的不足.因此,相应的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建筑画表现技能.  相似文献   

10.
水月观音在唐代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先秦中国民众的水月情结经过后世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极致,其主要表现便是唐诗创作中的水月意象。这正是传统社会的水月情结与禅宗"空灵"之美相结合的产物:唐代文人士子对水月意象的向往与追求,是水月观音出现的社会基础;而女性化的观音成为唐代妇女信仰的专属,则使得生活于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士子心有所憾,由此催生了水月观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间故事集《金玉凤凰》所收58则故事中,有25则源于佛教相应故事,且其中17则源于佛典譬喻故事。文章在考察其佛典渊源的基础上,从构成要素、文体功能诸方面,揭示出由佛典譬喻到西藏民间故事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代出伯家族在敦煌地区成为一大势力,位高权重,统治敦煌近一个半世纪,此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延续和发展,留下许多藏传佛教遗迹。文章分析了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原因,对敦煌地区出土的碑石、文献、石窟壁画、游人题记等内容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tume history research and the redraw/rig of frescoes of Dunhuang Grottoes. Redrawing frescoes could provide evidences for costume history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can correspondingly help the redrawing. Redrawing frescoes, for the purpose of costume history study, must comply with some specific rul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studies. The present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distinguish the original fresco colors that have faded or changed afte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前秦时期,泰山便成了山东最初的佛教中心。世云北魏造像,北齐刻经,是说北朝的佛事活动已经形成了带有倾向性的时代特征。洪顶山关于僧安道壹的碑、铭、题记提供了他山不可比拟的史料,为研究山东境内的北朝佛经刊刻活动及僧安道壹其人提供了新的实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诗歌中"珠骑"、"(舟歺)(舟重)"、"软互"等部分疑难语词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便学术界更好地利用敦煌诗歌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法华经》是一部经典佛经,因为其浓厚的文学气息,历来不仅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也为文人所偏爱,而其中的“法华七喻”更因为其特有的内蕴,被诗人们当做意象大量地运用到唐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