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前感思维、理性思维的本质、基本形态、作用及其局限,只有把两者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扬各自的长处并克服各自的短处,指出自觉运用情理交融思维,无论对文艺创作、理论研究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缘关系,是氏族组织的最大财富,是连接原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中国文化沿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将其改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情理精神宗法制,即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中国文化用情凝合大家,再用理建构社会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情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深刻的哲理青春长驻,而诗歌中一些富于魅力和最深刻的东西也往往涵蕴在诗情与哲理交叉的区域。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就很讲究诗的理趣,历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把说理“带情韵以行”当作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从《诗经》开始,直到当代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几千年的古体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理兼具、情茂理精的优秀诗篇,受到读者深深的喜爱,以至谁都可以吟诵几首或几句理趣精妙的诗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重视面子,而面子的核心本质是权力。在要面子和给面子的过程中产生了人情。中国情理社会的思维方式是以家族和集体利益为重,情理交融,发乎情,合于礼,至于乐。人们在交换人情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力分化。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者应根据管理对象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目标诱导、榜样引导、情理疏导、制度督导等导化方法,来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6.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中极具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巧妙运用可以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朦胧美、回味无穷的想象美、以少总多的简洁凝练美、颠倒时空的曲折回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相似文献   

7.
李永凯 《科技信息》2007,(18):180-181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情理"或言"常识常情常理"与"法"的应然关系是融为一体的,但实然关系却是情理法融合的缺失。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虽是法官依法做出的裁判,公众的不满却凸显了严格规则主义下司法的困境,根本原因出在情理法融合的缺失。情理法融合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情理"在"法"中的缺失,是从裁判视野、立法视野、法官视野这三个角度来看的,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情理法融合都有助于司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字词语义古今传承的角度理清了“淘1”与“掏”的语义,修正并完善了“淘1”的义项③;辨析了“淘1”与“掏”的异同;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注释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案;最后替现代语文辞书重新构拟了这两个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在方法、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情理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和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践行情理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引领,以情感文化的培育为抓手,以专职队伍的建设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专名修饰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专名修饰借用”有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情理错位等,同时也阐述了“专用修饰借用”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了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的12处注释,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不要之处,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4.
"情理"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在唐代以前,人们对情与理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由以理节情、以理统情转向强调情的作用。情与理关系变化的过程是从向外开拓到向内拓展,从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到对内心世界的体味,从恢弘朴拙到小巧玲珑,从伦理型的文学到审美性的文学,文学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论语》“如其仁”,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从情理、语气方面考察,王引之的“如犹乃也”更胜一筹。“如即不如”的形成机制令人困惑,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硕鼠》中“逝”的注释质疑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诗经)两首》中《硕鼠》一篇对“逝将去女”的“逝”是这样注释的;“[逝]往。逝将去女,将去女而逝。”我认为这一注释是谬误的。将“逝”释为“往”。已属牵强,而把“近将去女”解释成“将去女而逝”更显附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Fundamentals of Data Structures”一书中关于消去递归结构的十条规则中的某些概念作了注释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后世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进行注释时,不同学者由于自身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差异,在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时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梗概”、“少算”、“嚣俗”、“黎献”、“技诈”五则词语的注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心雕龙》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