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在中外音乐文化频繁交流的氛围中,中国乐坛涌现出一批青年作曲家。他们植根于中国音乐沃土之中,又大胆学习、借鉴和运用外国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许多构思新颖,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创作活动和作品对音乐界形成了一种冲击,被人们喻为“新潮作曲家”。所谓“新潮”,在思想上必然体现为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音乐观念。本文拟从音乐本质、音乐目标的选择追求与音乐社会功能三方面论及“新潮作曲家”的音乐观念。  相似文献   

3.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修辞学视角考察“80后”写作,对“80后”写手的作品的语言特色、人物选择及其成书和售书包装过程等修辞行为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揭示他们的创作特色、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而且对深入解读“80后”写作事件及其这一事件的当代文化意义等方面,亦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鹿丽  杨明霞 《科技信息》2007,(9):171-171,170
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来解读《红字》,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新的解读。用强调“选择”和“承担”的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本质理论来分析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见出他们人格的高下之分,也再次肯定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杜松 《奇闻怪事》2010,(6):58-59,11
被称为“爵士时代”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推崇物质享乐的时代。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以其敏锐的视角洞察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人物以反映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各色消费心理:以物质消费标榜个人地位、建构个人身份,以物欲追求及享乐为行为准则以及在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支配下纵情狂欢却仍旧无法摆脱精神世界的虚元。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J·阿尔德里奇评价毛姆"醉心于人们行为中的反常现象"。毛姆的作品经常描绘一些非正常人物,以他们自身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思维体系、处理方式,非正常人物与正常的人们一样,向往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生活有所追求,虽然一些人物的性格极其特殊,甚至扭曲,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心中存在一个圣洁的地方。这些非正常人物是因为毛姆在求学过程中经历,毛姆对人物的性格非常感兴趣,以至于用文章表现出来,对非正常人物了解透彻,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也进行了描述。该文通过毛姆不同作品中的非正常人物进行分析,以此对人物性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人物性格与文化透视姜岳斌海明威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作品中的两类主要人物,即“迷惘的一代”与“硬汉”,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嬗变。“迷惘的一代”是一群在战争中饱受伤害的美国青年,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已开始了对传统的反叛,但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13.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评论界对其主题曾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三个主要女性人物:“沉睡”的阿黛尔、“觉醒”的埃德娜和“清醒”的雷兹的解读来进一步分析作品主题中女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为人作嫁”是编辑设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作品和资料,从比喻义看,反映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从引申义看,编辑象服装设计师般为作者策划审理作品,这一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决定了他们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位置互换”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摆脱“自我中心”意识束缚,在阅读作品时可设身处地的进入作品人物活动的境界,作文时,也可进入所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当代文坛上最伟大的美籍犹太裔小说家,贝娄是不折不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主要描写那些在现实面前找不到立足点的人,他们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晃来晃去,无法找寻自我归宿,被称之为“挂起来的人”,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爱的信仰,对“永恒”的追求。贝娄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对人的追问的问题的思考与追问,体现对身份的困惑,完成对永恒的终极意义的寻找。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红楼梦》神话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历,行为的解析,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现实世界、虚无世界的文化形态。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对现实的重视,对神话的追求,由此说明《红楼梦》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依托军旅作家石钟山的近作<遍地鬼子>,从文化的角度,抽出其中几个重要的具有文化色彩的人物(如郑清明、白半仙、三甫等),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较为微观的分析及对作品进行阐释,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