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2.
<正>外交篇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安倍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国内政治大环境密切关联。如果给安倍外交打分,可能会略高于内政。这是因为,相对而言,民众对内政是有实感证明的,而外交在很多方面更有形式性,甚至可以被外交机构和政府所渲染,安倍就特别擅长制造"剧场效应"。安倍提出"俯瞰地球仪"外交,也有形式和内容两层含义,七年下来,成果逐渐显现,但也在"露怯",民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3.
孟晓旭 《世界知识》2013,(11):34-35
近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际、国内频繁、高调地活动,赚足了风头,但其种种言行却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越来越远,让日本和邻国的关系越来越"没有未来"。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安倍心里算计的"小九九"和胸中酝酿的"大梦想"。广布外交再"画圈",安倍揣着"小九九"2013年新年伊始,安倍曾这样表述其外交思想:"日本外交首先是要强化日美同盟  相似文献   

4.
正与其内政类似,安倍在外交方面同样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自我彰显特性。他以"战略性姿态"主动出击,试图提升战略自主,拓展国际空间,引导构建有利于日本的国际战略格局。安倍外交对日本外交产生了一定的刺激、提升效应,但仍未能解决其深层次或结构性问题。安倍外交的总体历程与背景2012年再度执政以来,安倍以积极姿态开展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岸田文雄曾经在安倍首相任内长期担任外相,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登上相位后,其外交走向自然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岸田内阁"新外交"前瞻岸田的前任菅义伟曾长期担任安倍任内的内阁官房长官,长于内部事务协调管理而拙于外交。在短暂的一年任期内,菅义伟仅有屈指可数的四次外访:  相似文献   

6.
2020年1月11~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阿曼进行了穿梭访问。联想到此前不久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日本充当美伊之间"协调人"而频频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难看出,安倍的中东外交走的是一条"平衡外交"之路:在美国与伊朗之间搞"平衡",既不触怒美国,也不得罪伊朗;既要照顾到伊朗面子,又要均衡顾及沙特等中东其他大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正>在亚太局势不断变化,特别是特朗普政权上台后美国调整其亚太政策的背景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战略性外交"也在经受冲击与考验。日本相当担忧日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对中美关系的走势则充满警惕。"四面出击"的安倍政府今年以来,安倍政府的外交较为忙碌。除继续"稳固周边"、强化与东盟、印、澳等"地区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外,另一重点是与美国、欧盟等西方"盟友"加强协调,强化日本作为"西方一员"的角色与作用。继2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2月1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北京冬奥会前夕,日本众议院通过了诋毁中国人权问题的"涉华决议案",足见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与弥漫在日本社会上的政治阴霾何等严重。——高洪伴随日本政治右倾化,"理想现实主义"或"和平现实主义"政策思想开始被所谓"军事现实主义""右翼现实主义"所取代。岸田提出"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建立长期政权而迎合安倍等右翼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安倍晋三在政治右倾化道路上越行越远,他为获得高支持率而刺激国内经济,为修改和平宪法寻开脱而否认历史、淡化侵略罪行,给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找借口而反复挑起“钓鱼岛争端”,并且升格扩军,试图让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为寻求国际支持,牵制正在崛起的中国,安倍还不惜做美国走卒、实行“地球仪外交”。安倍的种种右倾化行径充分暴露了他的真实图谋:妄图让日本再次站在世界一线舞台上主宰亚洲,继而称霸世界。安倍内阁的右倾化政策正逐渐使日本走上一条逆时代潮流、远离和平的危险道路。全世界广大和平爱好者应高度警惕,严防日本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安倍晋三在政治右倾化道路上越行越远,他为获得高支持率而刺激国内经济,为修改和平宪法寻开脱而否认历史、淡化侵略罪行,给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找借口而反复挑起“钓鱼岛争端”,并且升格扩军,试图让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为寻求国际支持,牵制正在崛起的中国,安倍还不惜做美国走卒、实行“地球仪外交”.安倍的种种右倾化行径充分暴露了他的真实图谋:妄图让日本再次站在世界一线舞台上主宰亚洲,继而称霸世界.安倍内阁的右倾化政策正逐渐使日本走上一条逆时代潮流、远离和平的危险道路.全世界广大和平爱好者应高度警惕,严防日本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1.
帕尔所谓"抽象有罪、具体无罪,国家有罪、个人无罪"的国际法论,说穿了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诡辩——8月21曰~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百忙之中,安倍于8月23日专程前往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会晤了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称日本战犯"无罪"的印度法官拉达比诺德·帕尔的长子普拉桑塔·帕尔。安倍在会晤中说.帕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表现出"高贵的勇气","至今赢得许多日本人的尊敬"。安倍此举彰显了安倍家族的"帕尔情结"。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在谈到日本时,常常听到"安倍经济学"这个词,但实施了几年,日本经济并未因此而走出低谷,反而从近四年来安倍在日本国内执政中的表现看,其玩政治却显得很老到,故有人放出了这样的话:"安倍政治学"要比其自恋的"安倍经济学"有效得多。"安倍政治学"有大小两个范畴:大的指综合性的治国理政方略,实际上就是国家大政治即国家战略规划与设计,基本等同于"安倍路线";小的则是与流行语"安倍经济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明显调整。这一调整背后存在复杂的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战略动因,其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安倍调整对华政策这是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来首次正式访华,距离上次日本首相访问已有七年。中日关系如此"相邻不相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的"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小泉五年执政的梳理,以及与安倍目前的表现做比较,发现二人施政的侧重点有差异,前者偏内政,后者重外交。小泉在外交的败笔恰是安倍执政之初突围的重点;小泉内政改革的遗产正好成为安倍远航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6月27日,"联合国70年:作用与未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被誉为"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来自政界、学界的近70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联合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联合国的改革与未来、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等议题,为中国多边外交出谋献策。战火中诞生的联合国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秘密会晤后发表的《大西洋宪章》可以说是之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7.
徐梅 《世界知识》2014,(15):72-72
<正>2014年6月24日,安倍政府正式公布《日本复兴战略》报告,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涉及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开放、农业改革、降低企业法人税、创建"国家战略特区"等,折射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日本经济的战略走向。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将振兴本国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底,再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接连射出两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日  相似文献   

18.
与小泉内阁煽动民族主义情感的“负面情感外交”相比,安倍的“脱情感外交”总算是一个进步,今后,中日两国人民需要通过“正面的情感外交”促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王海良(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战略举措,而是国家大战略的突出显现和集中投射。从外交尤其是大国外交上看,它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和建设性,堪称高超的对外战略构想,以至于有人赞誉它"引发中国外交‘哥白尼式革命’",认为这一构想的提出和实施推动中国外交实现了战略中心转换,要求中国外交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正>对安倍来说,最引以为傲的外交政绩莫过于加强与巩固日美同盟关系,而安倍又以紧密构建与特朗普的私人关系而出名。4月26日,安倍又兴致勃勃地赴美与特朗普进行第11次会面。但在双方畅叙、打高尔夫以及为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庆祝生日等活动之后,安倍似乎并非自信满满地"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