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财经剪贴     
<正>1中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款缩减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放宽城市燃气热力、电影院、增值电信、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的准入条件。有专家指出,连续多年"瘦身"之后,新版负  相似文献   

3.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20,(14):10-11
1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对外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新版负面清单自7月23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其中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至33条,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  相似文献   

4.
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是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重新确定,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实行"以点带面",各地因地制宜;尊重法律与争取授权相结合;能减尽减与应管善管相结合。基于国外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探索实践,国家级高新区负面清单可以依据国内外投资主体及产业结构的不同划分为两类。为保障顺利实施国家级高新区负面清单制度,应当做到:改革政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消除隐性壁垒,实现投资自由;建立调整机制,采用动态管理;完善法制建设,实现刚性约束。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将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抓手,改革利用外资方式与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依然大而不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对外开放是必然选择。"在3月23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钟山表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涵丰富。一是中国将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抓手,改革利用外资方式与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在外资管理方面,目前我国仍采用审批加产业指导的方式,审批环节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6.
<正>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外商投资领域统一的基础性法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届时"外资三法"将退出历史舞台。《外商投资法》不仅明确了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全面确立对外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还针对外国投资者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7.
蒋志武 《华东科技》2013,(12):16-17
上海自贸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一点已获得广泛共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它要求政府应尽量避免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将主要的资源配置职能让渡给市场。今年7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基础与美方进行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  相似文献   

8.
周密 《世界知识》2013,(15):13-13
美国东部时间7月11日晚,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如期结束,双方在强化经济政策、促进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提升全球合作和国际规则,以及支持金融稳定和改革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其中,双方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为基础,推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进入实质性谈判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周密 《世界知识》2014,(14):56-57
<正>对外商投资的限制,阻碍外资进入了吗外资企业认为,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在华的近100个制造和服务业领域保持着对外投资所有权限制,其他的政策和法规也有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他们认为,对外商投资的"不公平"限制会产生外溢效应,可能对中国政府的重要目标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不利发展创新的社会或者  相似文献   

10.
财经剪贴     
<正>1上海自贸区"2.0版"正式启航经验推广至浦东4月28日,上海浦东新区公布了《浦东新区行政权力清单》和《浦东新区行政责任清单》。前一日,扩展后的上海自贸区在浦东新区揭牌,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等三大片区正式纳入上海自贸区。至此,标志着上海自贸试验区"2.0版"正式启航。据介绍,上海浦东新区的权力清单参照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成果,在信息共享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制度等方面158项已有探索。清单还吸收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成果,以权力清单为例,从2001年724项精简到251项,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发布建设项目规划用途用地"正负清单"近日,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按照鼓励疏解非首都功能,鼓励补齐地区配套短板,鼓励完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加强职住平衡的原则,北京市发布了《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以下简称《清单》)。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浙江省率先在部分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试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为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省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2]22号)精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现决定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负面清单"为新时期国企监管、企业风险防控实践探索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展途径。一是具体可操作,为每个岗位划出了明确的"底线",其相当于员工的"自律手册",有利于员工掌握基础工作守则;二是动态可完善,清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通过公司内外管理部门的反馈不断加以更新完善,形成一个动态的清单体系;三是执纪可追溯,清单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监管双方都提供了一份可参照的工作标准,在处罚、执纪时有更为明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清单规范》)从二00三年七月一日起开始施行。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工程应执行《清单规范》;其他投资的建设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应执行《清单规范》。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改变了过去建筑产品价格形成靠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的局面。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自主报价,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为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工程投资,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遏制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暗箱操作及腐败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背景,阐述了清单计价规范的制订依据,分析了清单计价的特点和实行清单计价的意义,对贯彻《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雪华 《科技信息》2010,(4):344-344
随着2008年国家修订版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除了注明国有资金和以国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大、中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非国有资金的也可以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这说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逐步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引入充分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制定衡量投标报价合理性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已实行一段时间了,现在政府投资项目决算大多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范围,相关被审计单位就从项目前期招投标上做文章。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政府投资项目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投标审计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有大中型建设项目在招标投标中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同时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名称、计量单位、计算规则和项目编码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要求实行四统一,以此促进建筑市场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策参考     
国家经贸委出台引资优惠政策(一)允许外商以货币、机器设备等实体的工业产权作为资本投资,实物投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统一税。(二)对外资在合资企业中所占股份比例不限。(三)对外商投资年限不限,在合同期满前可申请延长经营期限。(四)允许外企直接向国际市场采购原材料并销售自己的产品。(五)鼓励外企在国内雇用所需员工,也允许他们从国外聘任技术专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六)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低税政策。(七)对中国重点投资的企业给予高优惠税收待遇。  相似文献   

20.
吴静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7):53-53,44
工程量清单报价,在我国实施以来,其利弊已显露水面。工程量清单报价的优点: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规范招标运作,减少工程腐败现象;促使施工企业自主制定企业定额,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工程量清单报价存在的问题:目前相关配套体系存在差距,很多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还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政府投资项目未实行业主支付担保,易导致工程款拖欠,不利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