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源流理论对分析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推进有较强的解释力,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可以分别解释双减政策为何实施、受何政策影响以及双减政策出台的政治环境。运用双源流理论分析后发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家庭教育成本过高,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失范是双减政策出台的问题流;减负政策的持续发展,相关法规不断健全,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双减政策的政策流;国家推动教育公平有质量发展,通过五育并举实现教育目标,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是双减政策的政治流。三流合一,开启了政策之窗,但应对双减之后出现的新诉求和新问题还需各部门通力合作,提供有质量的课后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关注和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国家对于青少年、幼儿美育工作的重视,教育部已推行改革和出台了一系列“双减”政策。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将戏剧、影视、舞蹈等内容融入一至七年级的艺术课程设置。然而,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的新兴学科,由于在时间上开展较晚、地域上局限于一二线城市,所以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新课标”为方向盘,结合西安市永新小学的戏剧和影视美育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戏剧影视美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模式、方法和实践路径,借此探究其意义和影响,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 “双减”改善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并对教师个体内在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育体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业指导能力。为有效回应 “双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研究基于整体、联系的视角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从教师生命存在的内、外环境入手,以“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在优化内部环境方面提出,营造教师生命发展的文化生态,唤醒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聚焦生态个体的能动作用,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减轻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并从保障休息权、加强课后服务补贴、完善硬件设施以及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强化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家庭教育期望现状的研究,发现部分中国家庭存在非理性的家庭教育期望。非理性家庭教育期望的形成受到传统功利性教育观、盲目攀比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影响。这种非理性家庭教育期望不仅会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还会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实。如果父母不能拥有理性的教育期望,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双减”政策的初衷可能难以实现。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期望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很好地解放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改革。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共育有助于教育在目标与方向上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然而,目前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家校双方在各自责任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在认知方面,学校对家长在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影响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对家校合作中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家长没有全面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价值和意义。要突破合作共育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即转变教育观念,确保学生获得优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把握好合作的“度”;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12项代表性“双减”政策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挖掘方法构建PMC指数模型,计算各项政策的PMC指数并绘制PMC曲面图。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2项代表性政策中,10项属于优秀级别,2项属于可接受级别。政策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政策评价和政策成效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时效性和领域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8.
对于学生与家长来说,“双减”政策的内涵充满着辩证色彩,带有一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校外作业负担重,要坚决减下来,就必然增加校内课后服务。这就不是简单的减,而是一种“提质”或“增效”,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增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意味着相应地减轻家长负担。与学生一样,家长的“减负”与“增负”彼此相连,不可分割,即有“减”就有“加”。对家长来说,不论充满积极意义的“引导”“沟通”及“培训”,还是带有消极含义的“考试”焦虑,都是一种“增负”。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在“增效”与“增能”上下功夫,把“增负”化为转机,把挑战化为动力,使“减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转变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及规范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最新部署。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其应有之效。以“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分析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逻辑及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师资力量薄弱遏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运动安全顾虑制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客体参与、内容单一阻滞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支持手段有限阻碍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社会联结。研究提出,实现多元主体支持, 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扫清障碍;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参与提供行为动力;丰富内容体系,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支持手段,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等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家长作业”现象深层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家长作业”现象实质上是家校合作非正常开展的表现,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角色定位模糊、教学活动科学性与创新性不足是主要原因。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创造性开展。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法治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发展空间;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时间保障;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需求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健全绩效保障评价机制,探寻课后服务提效增质新举措;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厘清各级管理职能新思路;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践行五育融合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13.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31-36
教学能力是大学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当下我国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尚存在教学内容把握失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研究意识淡薄、教学监控能力不足等不良症候。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愈发凸显。其原因主要有:在观念上,否认教师与教学的专业性;在考评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培训上,缺乏适切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组织上,缺少提升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为此,亟须承认教师与教学的专业性,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开展具身培训与学习,发挥大学内部教学支持机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践行“双碳”目标是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其中分布式能源系统又称为DES,是通过电气装置向就近负荷输送电能的新型能源供给方式,不需要远距离进行输送,并且还具有电冷热气等多种供能模式。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能源的梯次利用实效,并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保障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该文就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冯国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1):63-65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面临理念、内容、形式及经费等方面的挑战。以"国培计划"为范本,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充实教师培训内容,激发教师参训热情;灵活选择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建立考评淘汰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生产商委托互联网回收商和专业拆解公司回收的双渠道回收模式,构建了生产商、互联网回收商及专业拆解公司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定价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在分散决策情况下,互联网回收商的转让定价策略.最后通过数值算例,比较了这两种决策下的最优定价及供应链系统收益情况,并且分析了转让价格系数对供应链系统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的转型优化建设,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基于历年馆藏数据,从资源结构、核心资源保障和绩效评估的角度,对电子资源馆藏进行剖析,制定优化和调整策略,并提出一流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框架。实践结果表明,电子资源建设质量和学科文献保障率均得到提升,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层面为“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全面分析“双减”研究的现状、主要研究热点与前沿,对我国“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中“双减”研究的337篇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双减”研究呈增长趋势,但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松散,且学者和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主要从“双减”内涵、影响因素和优化对策等三方面探讨“双减”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推进:研究对象由政策文本内容转向政策实施;借鉴和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支撑研究我国“双减”内在要素改进和系统变革;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结合;研究趋势以学生减负为关注点研究政策实施进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人才与知识的发源地与原始创新的输出地,国家的创新离不开高校的创新,高校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安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新时代,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基础、打造以基础研究为驱动的创新引擎、优化以双轮驱动为支撑的条件保障、营造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文化环境,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冉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5):69-74
在日益嬗变的教育改革环境下,高层精神将产生连锁传导效应,引发高校产生共鸣,带来包括财务管理行为在内的高校变革.该文立足"双一流"建设要义,探讨与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可操作、有针对性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与厘改框架,对于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