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新经济”以其“一高三低”并举并持续增长120个月的骄人业绩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克林顿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等是“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因素。“新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指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推动了传统理论的向前发展,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胡桂红 《科技信息》2008,(17):144-144
本文通过对新经济的理解覆其特点的分析,从实业投资、证券投资、产权投资三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如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研究了企业投资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前,美国的新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冲击着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劳动就业市场。 “新经济”指的是由电脑和网络发展带动的经济,包括电脑软件、技术支持、金融服务、咨询、媒体和网上零售以及高技术设备等部门。它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建筑、交通、公用事业、批发零售、医疗和教育等部门,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或“信息经济”。 “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劳工需求的迅速上升。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从1990年1月到1999年7月,美国“新经济”部门人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通信和生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成就了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景气,也造就了一个光彩耀眼、不断扩张的“新经济”神话。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00年,作为“新经济”大本营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山雨欲来”的征兆。“新经济”企业高度集中的纳斯达克市场更是“风声鹤唳”,代表“新经济”风向标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损失惨重,较1999年底的水平下跌了40%。2000年结果成了纳斯达克自1971年开市以来表现最差的年头。“新经济”难道出了什么问题吗?今后它又会怎样发展变化?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新经济”呢?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无疑是上一世纪的热门话题,在这一世纪它还将持续热下去。有人戏言美国总统大选之所以最后演变成闹剧,也与新经济有关:我们都“新经济”了,自己能管自己,谁当总统都没多大关系!美国人如是想。各种各样的迹象表明,“新经济”将是大势所趋。但是新经济究竟有何魔力,竟至于吸引了如此多大众的目光;中国能否赶上新经济的趟,等等也许并不为很多人所明了。尽管“新经济”在各大媒体上的曝光率并不低。所以在新世纪伊始,我们专辟“解读新经济”专题,请专业人士做系统剖析。贾丽虹博士将为我们从新经济的由来、特征,“新经济”与“新技术”的关系,“新经济”与“新组织”的关系,以及“新经济”与“新思想”的关联等几个方面解读新经济,畅想中国“新经济”的轮廓。要想全方位了解“新经济”,这一组文章就不可错过。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初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贸易正呈现新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文首先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技术贸易的发展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由此对我国技术贸易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最后,论文就我国技术贸易的应对策略,提出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7.
代表“新经济”风向标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遭受重创,一年内下跌了50%,对此,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一种说法认为,“新经济”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如今已成昔日黄花;另一种说法认为,“新经济”正进入调整期,这预示着“新经济”将经历一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究竟如何认识“新经济”?“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新经济”将走向何方?希望以下关于“新经济”的两篇文章,能在众多纷乱的思绪中,给您一些理性的思考。——编辑手记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改革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现代审计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段时间,“新经济”,成为最时髦的字眼之一。令人关注的是,新经济的崇拜者们似乎要彻底摆脱旧经济时代的所有游戏规则,跟以前的规则说拜拜了。到底是旧经济和旧经济规则都走入历史,还是有一些人对新经济崇拜得走火入魔? 历史上的新经济和目前的新经济 “新经济”这个字眼传出之前,国人大炒知识经济。等克林顿之辈道出了“新经济”之后,“知识经济”这个词就立刻“发旧”了。不管怎么称呼,新经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经济”以其“一高三低”并举并持续增长120个月的骄人业绩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克林顿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等是“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因素。“新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指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知识经济,推动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向前发展,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温州开展的“效能革命”在全国曾经引起不小的反响。它为什么会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温州发生?它在地方政府管理改革方面提出了什么新问题?只有通过对温州“效能革命”发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深入了解民营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懂得要想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和职能方面的创新问题,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尽一切办法建立良好的行政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概念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美国单极霸权主义等联系在一起的 ,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防建设应以海权国防理论为基础 ,以维护发展权为核心 ,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中国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要冲破美国海上霸权 ,就需要进行利益格局调整 ,集中力量发展国防。  相似文献   

13.
经过近几年的超常发展,江苏苏北县域经济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还面临着明显的瓶颈制约。要推动苏北县域经济在新起点上提升发展水平,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实施"能动加互动"的发展战略;以多维度创新破解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瓶颈;将发展的动力源建立在内生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搞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绎济发展在走过了理论创立和体制初步建立的艰难历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新的《决定》又赋予新时代以新内涵、新思路和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知识分子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把老概念的“知识分子”与新热点的“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崛起引起了学界对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关于儒家伦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假说的质疑,也引起了对儒文化的反思和对东亚儒学文化圈价值的重估。儒文化于不同时代蕴育新内容的同时,也为文化诠释经济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之下,把儒文化提升为更加适应东亚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认同无疑成为儒文化走向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在全球化进程日愈加快的21世纪,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生存危机,必须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确立知识经济时代师范类院校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究和论证培养新型师范英语人才的必要性,对构建新型地方高等师范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由于它所追求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企业外部效应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的背离,引发了市场失灵,造成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缺失。通过政府规制,矫正市场机制的先天性缺陷,为循环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制度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孕育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已成为加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理论和实践领域运用越来越频繁的"循环经济"概念,目前却存在着被误用与泛化的现象,如内涵狭隘化;混淆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认为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操作的具体方式,甚至认为是"末端治理";脱离国情而片面看重外国经验等。在科学运用循环经济概念时,必须观念要转型;在政策制定中准确使用"循环经济"概念;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注意区分循环经济系统与要素之间实现途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大潮和教育改革形势的推动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迈向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全面转型期。但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