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春刚 《科技信息》2009,(28):255-256
本文运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得到:1.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优于一般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和“常模”;2.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均不受年龄、训练年限、参赛次数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和结构相对较稳定;3.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程度多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广西青少年散打运动现状分析入手,调查统计了广西青少年散打运动成绩、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和文化学习情况等.比较了广西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冠军与全国青少年冠军散打战术、技术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广西青少年散打运动队训练情况和广西青少年散打教练员情况.认为广西青少年散打运动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竞技实力不强,和散打强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应当加强理论指导,加大投入,扎实搞好训练.  相似文献   

3.
王格 《科技信息》2010,(16):262-262
随着世界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涌现了一批武英级高水平运动员,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武术散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所引起的伤病问题。在最新版《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导向下,武术散打的得分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程志刚 《科技信息》2013,(11):306-306,345
本文运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散打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新的训练方法,旨在为散打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武术散打运动的快速发展,武术散打竞赛越来越趋于激烈,散打运动员的情绪体验也越来越丰富。运动员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更好地挖掘潜力,发挥其技术水平,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会导致运动员思维混乱,技术动作失调,造成比赛的失利。  相似文献   

6.
孙美莲  詹才荣 《科技资讯》2006,(36):140-140
随着武术散打运动的快速发展,武术散打竞赛越来越趋于激烈,散打运动员的情绪体验也越来越丰富。运动员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更好地挖掘潜力,发挥其技术水平,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而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会导致运动员思维混乱,技术动作失调,造成比赛的失利。  相似文献   

7.
武术散打运动性疲劳的监控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武术散打运动性疲劳成因的基础上,认为练习者和教练员可通过自我主观感觉和客观的生理生化等指标对运动性疲劳进行有效监控,并针对不同疲劳特征实施有效的恢复,为提高武术散打运动训练水平,促进其普及、提高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市 2 0 0 2年青少年武术锦标赛 (散打 )运动员得分情况的分析 ,得出 :重庆市青少年运动员拳法、腿法、摔法等技术发展不平衡 ;得分意识差、得分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散打是一项具力量、速度、勇气于一身的运动。选手不仅要拼体力耐力和信心,当然头部受伤也是不可避免的一项损伤.本文通过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及训练学的一些原理,以及对武术学院6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报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分析了头部受伤的一些原因,如疲劳生理结构等,对头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头部是最需要我们保护的部位,不仅是因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而且它较弱的生理机构,往往决定着我们散打比赛的胜负。并尝试找出损伤的原因,以期望对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员有所帮助,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水平,同时减少散打这项对抗性极强的运动对运动员造成的头部损伤,以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这项运动,喜欢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第15届省运会武术散打比赛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第15届省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和2001年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进行技术统计与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武术散打运动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辉 《科技信息》2007,(17):223-22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散打教学实战中学生受“重击”后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散打实战中影响学生受“重击”后心理状态的因素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主观因素;其二,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探讨训练散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方法,为散打教练员、运动员及散打运动的心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30多年来散打运动发展缓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为今后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加强武术散打在全社会的宣传和普及;对武术散打重新定位;散打运行机制应该走职业和业余双轨制;稳定和完善散打竞赛规则.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是散打后备人才的主要力量,运动员的赛前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参赛成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2017年福建省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参赛运动员赛前情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各地市青少年运动员在赛前情绪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队运动员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其他地市运动员;有参赛经验、有运动等级和男性运动员在消极情绪方面显著较低,积极情绪水平显著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我国青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大赛过程中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以及对心理疲劳产生的影响程度,通过文献查阅,应用运动员竞赛焦虑量表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对参加2022年第八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及其对心理疲劳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在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认知状态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等级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员各维度的焦虑水平会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出现下降;(4)不同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青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可以正向影响心理疲劳,状态自信心可以负向影响心理疲劳,但均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因素是影响青年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主要变量,不同性别之间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认知状态焦虑上.青年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与心理疲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2个维度上.  相似文献   

15.
散打比赛是武术搏斗运动的一种基本比赛形式,是比赛双方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踢、打、摔、拿等方法的使用制胜对方的体育正式竞技项目。拳法、腿法、摔法等是武术散打比赛中经常采用的技战法,从近年来全国散打比赛的情况看,摔法技术在比赛整体技术得分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快摔战法成为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本文对快摔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散打比赛中如何运用快摔技术制胜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摔法技术训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李华 《科技信息》2007,(13):144-144,155
武术散打运动的训练是一个多年的、系统的过程,运动损伤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运动员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制约训练的系统性和效率以及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挥。这不仅会给国家带来人才的浪费,同时还会影响我国武术散打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庆市2002年青少年武术锦标赛(散打)运动员得分情况的分析,得出:重庆市青少年运动员拳法、腿法、摔法等技术发展不平衡;得分意识差、得分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杨锐  郭崇冰 《科技信息》2011,(12):I0272-I027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西省散打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散打俱乐部训练的场地面积不足;俱乐部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俱乐部所授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学员课后满意度较低。俱乐部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宏观政策、教练员自身素质、授课内容等方面提出改进陕西省散打俱乐部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制约重庆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网球场地设施缺乏、青少年网球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重庆市大部分区县和学校网球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培养网球运动员模式单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网球运动群众基础薄弱等,是制约重庆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发展战略: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重庆市青少年网球运动的支持力度;并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小学推进网球进校园,推广和普及网球运动;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增加青少年网球运动资金投入;增加网球场地设施,帮助有条件开展青少年网球运动的中小学修建网球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体系,鼓励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在青少年散打比赛的赛前训练中,为了提高运动员体能,常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最常用的为沙包训练法、实战训练法和车轮战训练法。本研究采用血乳酸和心率作为测试指标,根据这两项指标在运动后的变化,分析总结3种常用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负荷强度的训练效果,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