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亦静 《科技资讯》2009,(19):118-118
双台子区块油田为新生界古近系砂岩油气藏,此地段油气藏受构造、岩性控制,单断块自成体系,平面上油气连片;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可以确保相对低部位圈闭成藏。对双台子背斜周边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指出由于本区具备充足的油源条件,主构造翼部相对埋藏深的圈闭一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湖底扇、辫状沟道砂体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在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东营末期(距今24.6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在明化镇末期(距今2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生凝析气-干气阶段,沙一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生凝析油阶段,滩海地区东三段和拾场洼陷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原油划分为5类,其中高柳构造带沙河街组原油(Ⅰ类)来自拾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高柳构造带浅层、庙北背斜构造带原油(Ⅱ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庙南斜坡构造带、南堡2号和5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Ⅲ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南堡1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Ⅳ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滩海地区奥陶系和沙河街组原油(Ⅴ类)主要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来源与油源断层切割烃源岩层系有关。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南方地表广泛分布的天然沥青、油气苗的产出特征、水化学性质及沥青演化阶段入手,结合区域构造、热作用、保存条件与区内已知的油气田对比剖析,对除四川盆地已知油气田以外的中古生界地层裸露区的断拗进行保存条件及地覆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寻找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热作用适中的地带进行勘探,可能发现断层圈闭、断高、生物礁气藏以及新生界构造造成岩性圈闭的次生气藏等;在那些保存条件好的地带,可能发现断层圈闭及潜伏生物礁气藏;但在广泛古生界地层裸露区,特别是碳酸岩发育的地带,普遍见天然沥青、油气苗及张性断裂,是找油气的不利区域。  相似文献   

5.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对勘探高成熟区挖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临南地区的地质特征 ,根据圈闭成因、形态特征将研究区的非构造圈闭分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 3大类 ,通过对其分布和组合形式的分析 ,认为该地区非构造圈闭类型和发育时代受构造控制 .临南地区的非构造圈闭多数具有近油源、易捕集油气成藏的特点 ,加大对其勘探力度 ,对油田增产上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对勘探高成熟区挖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临南地区的地质特征,根据圈闭成因、形态特征将研究区的非构造圈闭分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3大类,通过对其分布和组合形式的分析,认为该地区非构造圈闭类型和发育时代受构造控制。临南地区的非构造圈闭多数具有近油源、易捕集油气成藏的特点,加大对其勘探力度,对油田增产上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南洼陷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剖析各要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南洼陷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为断块油气藏及与断层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沙二段和沙三段.临南洼陷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临商断裂、夏口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带上,呈环状分布;浊积扇、冲积扇及河流沉积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沉积类型;其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断层等因素控制.油气藏受烃源岩控制围绕生油洼陷展布;有利沉积相带在平面上连续展布,纵向上叠置连片,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油气的运移,并与地层产状、构造等相配合形成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 .研究表明 :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 ,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通油源岩与储集层的通道 ,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 .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烃、排烃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2.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最重要的储集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在平面上沿胜坨北部陡坡带呈裙带状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中。胜坨地区各类砂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的双重控制,形成了在平面上由下降盘、断裂带到上升盘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型油气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深层沙四段岩性油气藏和部分沙三中-上构造-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来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胜北断层上升盘的地层油藏中,以低成熟稠油为主,生物标志物体现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在下降盘沙三段储层中的原油来自沙三下烃源岩,中-浅层(沙三中-沙二)有大量原油来自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混源油。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是储集性砂体和断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台九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附近高砂地比区是油气成藏的有利范围;局部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砂岩厚度控制油气纵向聚集层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输导运移,在姚二三段盖层的遮挡下,向葡萄花油层两侧砂体大于20%的地层发生侧向分流运移,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内的断层遮挡、断鼻、断层-岩性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杨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5588-5592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目前已经发现的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区内主要存在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构造(背斜)-岩性油气藏、构造(断层)-岩性油气藏及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等7种类型的油气藏。受构造、砂体及不整合面的发育和分布控制,各类油气藏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各具规律性。结合区内各类圈闭的分布情况,对区内油气藏类型的分布进行预测认为,富拉尔基-江桥-平洋地区一带萨零、一油层、泰康隆起带东南部和富拉尔基地区萨二、三油层应以寻找岩性主控油气藏为主;而泰康隆起带中部及其西南边界附近则应是构造主控油气藏发育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发育区主要分布在泰康隆起带中部周边的高台子油层内。  相似文献   

16.
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研究表明: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涌油源岩石储集层的通道,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轻、排轻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河套盆地临河拗陷的石油勘探前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井下样品分析,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展研究,圈定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临河拗陷西缘陡坡带紧邻两套烃源岩沉积中心,伴有切穿基底的狼山断裂作为运移通道,上覆良好的新生界盖层,并且陡坡带还发育冲积扇和基岩裂缝储层,整体具有近油源、邻优势运移通道和封盖体系佳的特点,石油成藏条件良好。此外,狼山断裂上的阿贵庙—苏布腊根庙一带受构造控制,形成多条断裂相互接触的"调节带",可能发育"复合花状构造"等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以近物源、多物源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岩性横向变化大,各种砂体岩性圈闭十分发育;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形成多种地层、裂缝、复合型隐蔽圈闭以及隐伏的构造圈闭.充足的油源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晚期生烃保证了后期形成的裂缝型隐蔽圈闭也可成藏.分析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蕴藏储量大,具有相当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等研究方法,对博兴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的油气成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油气藏类型均为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但是它们在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成藏机制和油气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成藏组合的烃源岩有机质顺层富集,异常压力较高,多为微裂缝幕式排烃,排烃效率高,在洼陷中心及南斜坡有利圈闭位置处分别形成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和滩坝型构造-岩性油气藏.而沙三段成藏组合的烃源岩有机质较分散,局部富集,异常压力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差异突破压力进行排烃,排烃效率较低,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滑塌浊积型岩性油气藏,其次为三角洲前缘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和火山岩遮挡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