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线性时变系统的动态矩阵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研究,系统地将其从线性定常系统推广到线性时变系统,导出了SISO和MIMO系统的时变预测控制算法,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线性矩阵不等式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明范围广泛的一系列控制理论及应用分析与综合问题,如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H∞控制等,可以简化为三类标准线性矩阵不等式(LMI)问题的求解问题.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内点算法,可以十分有效地得到这些标准LMI问题的数值解.简述了三种基本LMI问题,并用图示的方法说明了LMI技术之所以能用于范围广泛的控制问题的深层原因,即其与已有的一些重要的控制原理,如小增益定理、正实定理等的深层联系.然后,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用LMI求解控制问题的最新结果,如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多目标综合,特殊非线性系统的H∞综合,线性参数时变系统的增益调度.最后,对LMI技术作了展望,如用于时滞系统、随机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同步信道中对非正交多脉冲调制信号的非相干解相关多用户检测方法。首先建立了系统模型,然后,对非正交多脉冲信号进行解相关交换,将多用户信道分解成多个单用户信道,在每个单用户信道中,信号波形是相关的,并且信号能量不等,用最佳检测器或GLRT检测器进行了检测,最后对GLRT检测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GLRT检测器比常规检测器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同步信道中对非正交多脉冲调制信号的非相干解相关多用户检测方法。首先建立了系统 模型,然后,对非正交多脉冲信号进行解相关变换,将多用户信道分解成多个单用户信道,在每个单用户信 道中,信号波形是相关的,并且信号能量不等,用最佳检测器或GLRT检测器进行了检测,最后对GLRT 检测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GLRT检测器比常规检测器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多径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能有效地实现多径分集。为简化异步多用户检测,作者曾提出过一种新的异步直扩码分多址(DS-CDMA)系统,即无记忆DS-CDMA系统,并对该系统在单用户多径情况下的性能以及几种新的抗多径检测器(单用户)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了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的影响。利用同一用户的多径信号间的强相关特性,并进行简化,将在实现路径分集的同时抑制多址干扰的影响并降低运算复杂度。虽然简化会带来附加的干扰项,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都表明,该路径相关多用户检测器(PCMUD)具有比传统的RAKE接收机好得多的抗多径多址干扰性能。另外,该检测器具有很小的复杂度,能很好地工作在总的路径数超过扩频增益时。  相似文献   

6.
MIS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多用户操作系统中的“用户”概念引入MIS,并将其对用户进行管理的一些方法引入了MIS中,从而增加了MIS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下行链路中,基于部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联合发送方法不能有效抑制多用户间相互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各用户信号独立检测的多用户联合发送方案.该方案只需要各用户信道响应矩阵的主右奇异向量作为反馈信息,在计算预处理矩阵时引入正变化操作,与已有方案相比,在增加少量前馈信息的条件下,可以最小化多用户问相互干扰,提升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能够提高检测信干噪比,降低系统的平均误码率,在发送、接收天线数为4、平均发送信噪比为20dB时,系统容量比无正交化时提高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集中总结了在设计、实现分布式图形用户工具箱DOOIGT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强调利用对等通信模型作为交互式系统底层通信的优点,描述了DOOIGT的系统结构和事件通信模型,提出了利用CORBA事件服务及其消息多路传输机制来实现多用户视图同步更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系统潜在的空间分集增益和多用户分集增益,该文提出了一种移动端多天线联合处理的Tomlinson-Harashima(TH)预编码和多用户调度算法联合优化机制。与传统TH预编码不同的是,所提出的TH预编码方案可应用在各用户数据流小于其接收天线数的场合,在进行系统最优设计时,可充分利用多天线接收分集来提高系统和速率。基于TH预编码方案的最优多用户调度算法具有很高的运算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信道增益的次优低复杂度的多用户调度方案,利用该文TH预编码方案中用户分层编码的特点,逐层贪婪调度用户。仿真结果显示,所提调度算法性能接近基于和速率的最优调度方案性能,且优于传统方案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免疫算法的MC-CDMA多用户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C-CDMA是目前最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极大地提高了通信速率和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性能,但由于受到多址干扰的影响,必须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算法的多用户检测方法,有效消除了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影响,并能够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免疫算法的多用户检测方法无论在信噪比、远近比还是用户数目变化时,其性能均优于同等条件下的解相关和最小均方方法,更接近于最佳多用户检测性能,而且运行时间明显小于最佳多用户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尽量消除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由于信道快时变导致的子载波间干扰(ICI),确保快时变信道下的可靠通信,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LSQR(least square QR)判决反馈均衡器(DFE).该均衡算法充分利用了带状矩阵特性和时域LSQR迭代计算的特点,在计算复杂度和性能之间取得了良好的折中.仿真结果表明,在快时变信道下与已有的块判决反馈均衡(BDFE)算法比较,在计算复杂度相当的条件下,所提出的算法可有效改善带状矩阵近似误差导致的性能损耗,在高信噪比情况下有效地克服了"地板效应",在保持低复杂度的同时获得了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OFDM系统中的时域均衡器,采用前导序列作为时域均衡器的训练序列,系统不需要再额外使用训练序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开销.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OFDM时域均衡器的性能优于线性均衡器和判决反馈均衡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码分多址接入(CDMA)系统中最优多用户检测器的指数计算复杂度问题,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局部最小算法的次优多用户检测器,这种多用户检测器,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初步选择,再用局部最小算法进行局部优化,可避免单纯使用遗传算法时收敛速度慢,易于出现早熟收敛等缺点,且计算复杂度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的比特误码性能接近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FIR MIMO系统均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实现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均衡,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自适应均衡方法。应用判决反馈式均衡器(DFE)的结构,把MIMO信道均衡问题的模型建模成一个简化的滤波模型。这个滤波模型使MIMO系统均衡问题中均衡器的设计问题转化为自适应滤波中最优滤波器的设计问题。两种典型自适应滤波器设计算法——LMS算法和RLS算法被应用于该模型中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了算法的收敛性和均衡方法的可行性。这种自适应均衡方法不需要对信道进行辨识,具有较小的运算量,并且可以适应信道变化。  相似文献   

15.
邱鹏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6933-6938
为解决空地高速通信电台系统信道中的多径效应,本文选用时域均衡滤波器,把均衡器设计成对信道响应可调整的自适应滤波器。首先,为解决高阶自适应均衡器运算量大的问题,达到更好的抗多径效果,文中对自应滤波器进行了分组并行的处理,以资源的消耗换取均衡速率的提高,利用多速率信号处理理论,把原先集中的采样点分散到各组当中。再者,把m序列应用到递推最小二乘算法中,发挥算法收敛速度快的优势,同时尽量减少运算量,使算法能很好地应用到硬件实现当中去。最后,在性能分析上进行了改善,把均衡与Turbo纠错码级联起来,减小系统误码率,仿真结果显示改进达到预期目标,对实际空地高速通信电台系统中的均衡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次优多用户检测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码分多址接入(CDM A)系统中最优多用户检测的指数计算复杂度问题,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用户检测;这种方法通过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可避免单纯使用遗传算法时收敛速度慢、易于出现早熟收敛等缺点;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的比特误码性能接近最佳检测器。  相似文献   

17.
组合导航系统新息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全球定位系统(GPS)量测噪声的不稳定变化将造成惯性导航系统(INS)/GPS舰用组合系统卡尔曼滤波器性能下降,在对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新息估计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新息方差强度的极大似然估计最优估计,将新息方差计算直接引入卡尔曼滤波器的增益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标准卡尔曼滤波器可以提高系统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DS-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是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也成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传统检测器、最优检测器、解相关检测器、MMSE检测器、串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和解相关判决反馈检测器等经典多用户检测器的误码率、渐近多用户有效性和抗远近能力,并从计算复杂度和所需的假定知识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些检测器的实现复杂度。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s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multivariable stationary stochastic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output data. The main contribution is to employ the expectation-maximisation (EM) method as a means for computation of the maximum-likelihood (ML)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the system. Closed form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ied system subjected to Gaussian distribution noise is derived and parameter choice that maximizes the expectation is also proposed. This results in an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the robust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echnique of QR-factorization and Cholesky factorization is also discussed. Moreover, algorithmic properties such as non-decreasing likelihood valu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algorithm to arrive at a local stationary parameter, the convergence rate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vergence rate are analyzed. Simulation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attractive properties such as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avoidance of difficult init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s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multivariable stationary stochastic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output data. The main contribution is to employ the expectation-maximisation (EM) method as a means for computation of the maximum-likelihood (ML)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the system. Closed form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ied system subjected to Gaussian distribution noise is derived and parameter choice that maximizes the expectation is also proposed. This results in an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the robust algorithm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echnique of QR-factorization and Cholesky factorization is also discussed. Moreover, algorithmic properties such as non-decreasing likelihood valu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algorithm to arrive at a local stationary parameter, the convergence rate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vergence rate are analyzed. Simulation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attractive properties such as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avoidance of difficult init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