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价值观主要指东亚儒学的价值观。目前,它不仅作为一种东亚传统的哲学、宗教的思想而存在,而且也融汇于现代的经济和生活之中,并且对东亚经济奇迹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凝聚作用。但是,儒学价值观也像其他价值观一样有着它的优点和弱点,我们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就怀疑甚至否定东亚价值观,必须作辩证的考察,采取科学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评价,既不全面肯定,也不全面否定。只有这样,亚洲国家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礼教派还是法理派的修律思想实践都存在继承、运用儒学文化的内容。对儒学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促成了不同的修律思想。总体而言,伍廷芳和张之洞都继承发挥了其中“仁”、经世致用等精神。但是,张之洞视儒学为儒教,将其与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固守其中的纲常理论,而伍廷芳则更强调儒学的社会文化意义,弱化其中三纲五常的部分,显得更为开放灵活。在修律中的表现则是:张之洞虽然积极主张并参与变法,但始终是传统伦理法内部的调节;伍廷芳则可以在继承传统法律“轻刑”、“仁爱”等思想的同时吸收现代法律中平等、尊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4.
论海明威作品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极具个性的作家。他孤独、困惑、悲观和勇敢的个性特质直接影响着他创作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他的价值取向上。海明威鲜明独特的创作思想与价值取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他的创作思想本身即体现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价值取向不仅是他创作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而且集中体现了他的复杂的个性特质。在阐述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时,重点分析了海明威创作的硬汉生存方式以及多元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日本儒学发展到江户时代,迎来了它的全盛,儒学各派相继诞生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德川幕府的推崇下,朱子学被推为官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给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使儒学走上了日本化并且给日本以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朱子学本身强调的纲常伦理观念大义名分思想忠孝仁义等主张符合封建的幕府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以及佛教自身的弱点所致;另一方面也和藤原惺窝及其门徒等人对日本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儒学曾是中华民族个体恪守的修身养性、入世立身之道。现代新儒学正以一种"普世伦理"的资源参与全球伦理道德和全球新秩序的建设中,成为新世纪专家、学者热切关注的重点。而在高校现行德育中,欲改变缓慢发展现状,需运用现代新儒学思想,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倡导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人文主义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之际,研究傅山一生学行与儒学的关系,对认识其思想很有意义。明末时,他志在社会改革,中兴天朝,甚富儒者风范。清初时,他坚苦持气节,兴亡着意拚,从而由反清进入反专制意境,思想中显露着人文关爱的早期启蒙精神。之后他专注于总结古学、综合创新的学术研究,依古今常变之理而多所发明。文中着重揭示他精辟的自得之见,却多得益于依经离经,以及对孔孟之学的继承发展;而其为人又多体现儒学所重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清之际,酷尚子学,儒学式微,此时傅山对儒学能持如此公允理性态度,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数千年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儒家伦理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重构中,儒家伦理的修身思想、礼法思想、民本思想等,对公务员的自身修养,行政理念、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生活在儒学逐渐复兴的晋宋之交。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不朽"思想与人生追求;礼乐教化思想与施政实践;仁孝忠义思想与儒者情怀。他的放浪形骸、任诞不羁是表面现象,他的儒家思想是深入骨髓间的,儒学人格是他复杂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思想代表,在黔西南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学既是该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因而使得原有的巫文化与儒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合金性文化。  相似文献   

13.
唐甄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他视财富为不可窃夺的"国之宝"、"民之命",其治国富民思想不仅提出了"富在编户、不在府库"的"立国之道",还有治国富民的方案、举措;他的治国富民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给人们以借鉴、启迪。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汉王朝的动荡倾覆,与汉王朝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汉代儒学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道教、佛教的兴盛。在中原儒学日益没落之际,河西一隅却一反常态,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不仅保存了两汉以来中原的儒学文化,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儒学对北魏贡献巨大,北魏统治者利用河西仕人及儒学,振兴了礼乐,完善了官制律令。北魏社会的许多领域都留有河西儒学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1037-1101年),我国北来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以其雄奇壮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新颖实用的诗词文章,名著于当世,流传于千古,享誉海内外。而灌注于这些不朽诗文中的魂魄,则是那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人生哲学。积极用世的人生价值观,是贯穿于苏东坡一生的主导思想。这同他自幼受到儒家积极思想的熏陶,长期保持同劳苦大众的密切联系相关。苏东坡生长在一个地处农村又比较富裕的家庭里,自幼同劳动群众保持了密切的接地又苦读儒家经典。他的祖父是个文盲,但他的一位伯父中过进士,做过高官;他父亲25岁才发愤读书,可谓大器晚…  相似文献   

16.
要建构完善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观离不开对传统的反思和扬弃,孔子义利观具有以义统利、义利并重的思想特质,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心态和精神面貌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探讨孔子义利思想,树立既符合民族精神又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德育观,确立青少年义利关重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蒙主义”在中国遭到新的质疑而呈现出蛰伏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儒学的复兴。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这一波儒学复兴中,“生命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的次序大致上表现出了儒学从学理探讨走向政治诉求的过程。当然,它们也受到来自启蒙主义与儒学研究者的批评;而我们在讨论这一时段儒学复兴现象时,也须注意以下前提:一、启蒙主义在今日世界受到严重的挑战;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四、儒学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轼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他是“乾淳之盛”的诸多学者中最早自觉地利用书院研究、传播理学的。其书院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学教育的学风,但又具有鲜明的特征: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彰显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价值观;注重践履,具有传统儒学经世务实的品格;兼容博采、不囿一隅.体现出融通百家的优良学风。张拭的教育思想是其独特的以“性”为本体、道器一体的哲学思想在教育层面上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倡导的儒学盛行于中国和世界,在中国和世界掀起儒学热时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本文探讨了五个问题:儒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回顾;儒学热盛行于世界的根本原因;孔孟学说的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当前国内儒学热的成就和不足;儒学思想对广西区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特洛伊之战"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场战役,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英雄豪杰。在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旷世大战中,帕里斯、阿伽门农、阿喀琉斯、埃阿斯等主要人物在面临重要的伦理选择之际,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分析特洛伊之战中英雄们伦理选择错位的表现形式与内在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希腊人的伦理观,也能为我们构建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