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情爱画廊》和《作女》与张抗抗的其他作品一样,对人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人尤其是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思索,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理想的描绘中,却出现了偏颇:两性关系、地位严重失衡,理想失之于虚幻。  相似文献   

2.
陈颖聪  黄燕 《科技信息》2009,(20):I0090-I0090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为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因善用讽刺和机智的语言而著称。小说《愚人颂》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书全文以动态的内心独白为基础,揭示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和渴求。本文将对《愚人颂》里的人文主义和人性关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分析李佩甫长篇小说《等等灵魂》中人性的异化,并探讨了人性异化的原因,指出权力、金钱是人性异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作品中,作家还借用人物的"童年情结"尽力剖析人性异化的深层次渊源。通过故事叙述,作品还在阐释从人性异化走向人性回归,这个过程需要精神来救赎。作家正是在描绘人性异化、表达精神救赎的过程中,揭示了小说《等等灵魂》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善",表现"人性"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其代表作《双城记》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守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母>是芥川龙之介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母性与人性本是毫无冲突的,母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广义的人性也涵盖着母性.但在小说中,两者却违背常理的发生碰撞,成为表现"探索人性"这一文学主题的特殊方式.从心理描写和作品主题两方面进行剖析研究,让读者进一步体会芥川丰富的文学表现力,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深刻揭露现实的同时,又蕴含着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使作品具有了更深沉的魅力。本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对《寒夜》加以观照,探析其故事原型与人物原型,并认为《寒夜》的艺术魅力还源于其渗透了集体无意识、承载着原型。  相似文献   

8.
萧统在选中设情类,并选情赋入篇,是顺应了时代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也表现了作为人的萧统对学抒情性与人性复归的认同,但他对艳情学的态度极为谨慎,“发乎情、止乎礼”才是他践行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9.
《绝秦书》用家族小说的框架来叙写1929年(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的一场旱灾,与《温故一九四二》等其他写灾难的作品相比,《绝秦书》以家族小说模式叙写了灾难中人性的善良与崇高,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成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虽然这些女子是现实加幻想的产物,但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抒发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方方对死生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已经融入了她的创作中,而在不同的创作时期,作家对死和生的态度也并不相同。如果说在"新写实"时期,方方以死亡为视角,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态度来窥探生存的琐屑和人性的卑微、丑陋,那么在她近期的作品中,她则以人道主义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人类生存的本相。方方在创作中,关注的焦点、叙述态度和哲学思考都出现了转向。这三个方面的转向分别是:从消解生命的价值到对生命韧性的关注;从悲情主义到温情主义;从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4.
池莉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的本色。她的作品中一个个女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女性的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却又在现实中苦苦挣扎。本文试从其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性格来分析池莉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公认的婉约派大家,但她的作品中亦不乏豪放之作。开放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她叛逆的性格,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健康的爱情,走出女性生活的小圈子,进入男性的世界。她忧国忧民、关心时政,北宋灭亡后,她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方方小说原生态的创作方法,认为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丑陋的都市小市民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粗俗、肮脏的生活布景来揭露他们病态的灵魂和异化了的人性;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自私冷漠,人间温情普遍缺失的悲剧现实,也表现了作家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一位优秀的作家,在1943到1945年内的上海沦陷期,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惊艳的巅峰。1952年她出走香港、美国之后,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好多中短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达不到她早年的高度。近期出版的她的遗作——长篇小说《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阅读和深入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藏一生的隐痛。  相似文献   

18.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弗吉利亚·吴尔夫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与死的纠缠之中.一方面,死亡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成为她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她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创作中对两性关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早期作品中鲜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存在,莫里森试图通过两性的二元对立,指出女性靠依赖男性的爱情实现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靠的,女性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依靠自己。进入80年代之后,莫里森将两性关系与文化融合问题结合在一起作为其创作的切入点,开始关注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