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对李益的生平思想和诗作作了评述。文章共六节:一、时代,家世和生平;二、从迁居洛阳到第一次从军;三、从第一次从军到南赴扬州;四、从南赴扬州到北还京洛;五、从北还京洛到卒于任所;六、李益的诗歌。文章认为:李益是一位思想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诗人,诗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有多样化特点。边塞诗雄浑深婉,间以清奇明秀,随意挥洒而又奔放豪迈。诗体不拘,长于七绝,更是其独特成就,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殿军。南方诗歌则清新婉丽,如泣如诉。乐府辞对后来的王建,张籍甚至白居易都很有影响。李益可说是中唐诗坛的巨擘,在文学史的长河中也将永远发人幽思,启人智慧。  相似文献   

2.
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描写了大历年间长安妓女霍小玉与陇西进士李益的悲剧爱情故事。对于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历来学者多从李益的负心、唐代婚姻制度的限制、二人身份地位的悬殊等方面进行探析。本文试图从精神学角度解读李益的行为特征,并把他这种病态的神经症人格作为导致霍小玉悲惨命运的关键因素。而霍小玉对李益失望、悲愤造成的气绝身亡,对李益情感精神上带来沉痛的打击和巨大的刺激,严重加剧了他的神经症症状,也最终形成李益日后婚姻生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杨柳 《科技信息》2006,(6):70-71
李益是大历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大历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除边塞诗外,李益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他的送别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送人征戍使边的送别诗,这类诗从广义上来说隶属于其边塞诗一脉,具有刚健的风骨和悲壮阔大的意境;另一类则是一般亲朋同僚间的送别诗,这类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大历诗,具有大历诗风冷寂悲凉的特色。这两类同中有异的送别诗共同构成了李益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浅论李益的七言绝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历诗坛上,李益是成就较高的诗人。而在李益诗中,他的七言绝句最受人推崇。清代沈德潜曾说过:“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李慈铭也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益)之雄浑奇;,不特冠冕十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这些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李益的七言绝句虽无李白、王昌龄的那样壮阔宏大,然其雄浑深婉、音律韵致可与之相颔颃。确实具有盛唐气象。正如明代杨慎所言:“马戴、李益不坠盛唐风格;不可以晚唐目之”。现笔者再对李益的七言绝句试作探讨,以品味一下盛唐之音的余韵。  相似文献   

5.
三从第一次从军到南赴扬州1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我们说过,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善就攻陷过凉州,致使诗人迁居洛阳。而在此之前,即广德元年吐蕃还曾入主长安,吐蕃大将马重英与唐将高晖另立新君。其军队则“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致使“士民逃避皆入山谷”,“长安城中萧然一空”⑧。后虽遁去,但大历中,吐蕃军队又欲大举侵犯唐朝边境。大唐帝国久受其害,也异常震怒,于是在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令郭子仪、马四、臧希让等五人率军二十余万进行“防秋”,声势很盛,唐政府的决心也是很大的。这一点,我们从李益…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04,(6):16-17
成立于1986年的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江淮特种电缆厂,创业之初,是个年产值只有4~5万元的乡办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从此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江淮是魏吴两国争夺的对象,是两国战争的主战场。魏吴两国的战争给江淮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为了各自在江淮巩固统治,解决军粮问题,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魏吴两国非常重视在江淮经济的发展。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魏吴两国在江淮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屯田和水利方面。  相似文献   

8.
宁康三年(375年),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扬州刺史由谢安接任,1年后,桓冲复解徐州,并移镇姑孰。谢氏家族取代桓氏家族成为东晋执政士族。关于桓冲自解扬州之因,学界众说纷纭。查阅文献,探究桓冲自解扬州出镇徐州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汤显祖的《祡箫记》《紫钗记》都讲述了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三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霍小玉、李益和卢太尉的形象塑造各有特点。霍小玉从单薄到多维度;李益从"负心汉"到"痴情人"再到才子式的普通人;卢太尉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到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反面人物形象。三个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作者不同的美学观念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时代紧密联系,许多历史在文学中都能反映出来。李益的边塞诗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四个方面抒写了唐代的边塞生活。他的边塞诗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将士们的生存表现出特别的忧虑和关怀。  相似文献   

11.
《、墨荷图》是清初著名革新派画家石涛的佳作。石涛(1642——约1721),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令广西全县)人。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戮,年幼的石涛出家做了和尚,法名原济,字石涛。14岁开始学画。15岁时,他从家乡出发,随师友云游名山大川,到岳阳游潇湘洞庭,接着来到白云黄鹤之地的武昌,随后到庐山,又游历了江苏、浙江诸省。先后曾定居宣城、南京、扬州。在扬州靠卖画为生,并参加了扬州的文人结社——春江诗社。石涛死后葬于扬州蜀冈。解放后,扬州市政府在平山堂建立石碑,以纪念这位出色的艺术家。清初画坛,“四王”被奉为正统…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后随父居扬州,也自称扬州人),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教书多年.1925年后,一直在清华大学(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直至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江苏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苏中地区木马僵尸受控类事件、飞客蠕虫病毒事件、网页篡改及网页挂马类事件主要集中在南通、扬州,其中扬州网页挂马事件最多,达14695起,扬州互联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皖南歙县程氏家族是清代颇负盛名的簪缨仕宦、世代书香之家,其后人程善之不仅是南社成员,还是同盟会会员。上世纪初他在扬州任教;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任大元帅府评议;二次革命失败后,回扬州继续从事教育事业。1928年起主笔《新江苏报》,直至逝世;"九·一八"后曾积极进行抗战宣传。他喜好佛学,但亦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作为南社社员,他的诗、词、小说都颇有影响。然而关于程善之的家世、生平却很少有人谈及,现就其家世、生平作一简单的考述。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罗学者崔致远于869年入唐学习,于885年以唐使者身份归国,在此期间,他的游踪范围涉及到漂水、高淳、盱眙和淮山,淮阴和水廓、淮安和新罗坊、扬州和唐城、苏州和邮亭等江南地城。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为崔致远的研究开拓新视野,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扬州地区水稻病虫害和温、湿燃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作为扬州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20万hm2以上。但近年来,生物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扬州水稻的产出。而这些灾害很大程度上与气候变化有关。本文分析了1988年以来扬州地区的与水稻病虫害密切相关的季节的温、湿度变化特点,着重讨论了温、湿度对螟害、纹枯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扬州时代的王渔洋──从汪懋麟的作品谈起[日]大平桂一著清风译康熙年间最大的诗人王渔洋(名士,字贻上,1634—1711),顺治十四年八月,在济南大明湖咏秋柳诗四首,飒爽地登上了清初的诗坛.据说当时和其诗者巳达数十人之多。他的名声转瞬之间传到江南,三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强劲。安徽省的江淮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其在同行业中地位快速上升。为了江淮汽车的长远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对其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文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评估江淮汽车的企业价值,并对此提出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个人文荟萃、源远流长的江南名城,有着古老的运诃,帝王的陵墓,以及众多私家园林,让中外游客流连其间、乐不思归。如今,苍迈城市焕发出了现代活力,尤其是四通八达的信息化建设,更是让世人眼前一亮。有着2500年历史积淀的古老扬州,正经历着从文化古都到信息名城的时代嬗变。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2008,(4):F0003-F0003
历史沿革 扬州职业大学是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国家教委备案,全国首批、扬州市第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