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2.
论爱因斯坦的实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爱因斯坦的实在概念中,包括着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一是在日常思维层次上的作为原始实在概念的“客体”;二是在科学思维层次上的作为科学实在概念的“场”;三是在哲学思维层次上所理解的实在的理论本质的“上帝”。  相似文献   

3.
随着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过渡 ,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社会化、政治化 ,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显得十分必要 ,事实上现在有多种学科在元层次上研究科学。这种元层次的研究首先包括逻辑经验主义肇始的科学哲学 ,以各种编史理论武装起来的科学史 ,其后走向成熟的是科学社会学 ,及以“后现代”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批判。对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以及文化学的研究 ,目前都可以概括在“ScienceStudies”这个简短的题下。以前人们将它直译为“科学研究” ,但这样翻译容易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一般的对象性研究混淆 ,而此词…  相似文献   

4.
汤浅光朝:分化和综合的历史展望根据辩证法的发展逻辑,不以综合为前提的分化是没有的;有分化,综合才成为可能。分化和综合,是科学发展这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同时大体上看到这两个方面存在于科学发展的自我运动之中。但是,从表面上的现象看来,有“分化”盛行的时代和“综合”盛行的时代,二者好似交互地出现着。如果采纳巴特菲尔德和斯诺等人所提倡的“科学革命”的概念,那么,可以说,所谓科学革命的时期,就是科学体系被全面改组的时期,也就是新的“综合”的框架完全显现出来的时候。早先出现的旧的知识体系的组织,不断地分化而又再分化,在其思维的框架中充满大量无法完全处理的矛盾,这一组织就会失去它的作用,退出历史的主要舞台。 17世纪就是这样的交替时期。在这个交替时期,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事情就是新的“综合”。近代科学成立时期的伽里略——牛顿的时代,即17世纪,可以说就是“综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为了思考自己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而注意梳理学科的历史。到19世纪,历史学家为科学史研究增添了人文视角。俄罗斯科学院在1921年成立知识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席维尔纳茨基将科学史看作一个独立科学领域,提出了科学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为俄罗斯科学技术史学科奠定了基础。1932年知识史委员会正式改为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实现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苏联的建制化。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的科学史研究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如在20世纪20年代“知识史”框架下探讨科学、哲学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史,为国际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有关科学社会史的论著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传统的内部史研究成果,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科学史家库恩把这种倾向称之为“最新的运动”。最典型的代表是1980年《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对传统科学史观提出了诸多反思和挑战。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史所持有的客观主义、进步主义、普遍主义观念,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定义了“客观”与“进步”的内涵;另一方面,它又试图同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史观保持一定的距离,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立场,并追求一种新的包含情境性、价值和道德评判的、多元的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出现的科学编史学“内史论”与“外史论”之争,虽然各自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科学的发展现象,但过于极端的做法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科学发展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依托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三位代表人物形成的“综合论”学派,具有辩证且立体的学派理念、目标方向、特征表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眼界。对于学术界更全面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果、科学活动、科学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过渡,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社会化、政治化,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现在有多种学科在元层次上研究科学.这种元层次的研究首先包括逻辑经验主义肇始的科学哲学,以各种编史理论武装起来的科学史,其后走向成熟的是科学社会学,及以"后现代"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和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S&TS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范围来看,S&TS是被视为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出现交叉汇流的一个会聚点,它以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性为显著特征,是与这些传统学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新型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考虑把S&TS意译为“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企图把S&TS译为“科学技术学”,并将其提升为涵盖其他学科的一级学科来对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企图以“科学技术学”取代“科学技术哲学”来谈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观点,则既不符合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传统,更是违背了S&TS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活动的实现方式及规范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走出神圣的学院殿堂,进入后学院科学时代。R&D成为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除了知识转化和知识分享这两个基础性规范外,与R&D活动各个阶段相适应,后学院科学还存在一个规范层次体系:基础研究对应默顿规范和弱默顿规范,这是核心规范。应用研究对应价值性和伦理性规范,这是导向性规范。发展研究对应经济性、生态性和人文性规范,这是一组操作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主义”的原初含义是描述当代社会的技术特征的,但由于各个学术领域中研究方法和观察视野上普遍存在的“信息转向”,无疑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去分析人类认识成果中的新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兴起了一种信息主义的趋向。一方面,这种趋向来自于科学哲学所反思的对象——科学研究中信息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内部自从“语言学转向”和“语言主义”兴起后,也表现出走向信息主义的趋向。从这样一种视域去重新审视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启发我们获得新的认识,开阔科学哲学反思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过程"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一种动态的思维与系统的观念来解读作为“过程”的技术,指出“过程”是一种包含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演化。分别从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化技术,中观意义上的“技术集群”概念,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具体化技术三个层次,探讨了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过程”性表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力学和物理学都是一级学科,处于同一层次。但在社会上和大多数中学生中,都认为力学只是物理的一部分。据调查,一些中学特级教师也以为我国理科大学的力学系是搞物理中的四大力学体系(经典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许多单位的人事部门也不了解力学是干什么的。这给高校力学系的招生和分配带来极大麻烦,也给我国力学工作者带来许多不便甚至笑话。不时要作解释,又往往解释不清,因为中学教材中的名词引起的误导已使社会和学生先入为主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学和大学物理教材中由于历史和学科发展的原因引起的名词不当和过时所致。早在17世纪牛顿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时,书中所指的“自然哲学”是指自然科学,而当时的自然科学主要内容现在看来只是宏观力学。在那个时代,力学涵盖了自然科学。力学不仅研究自身问题,而且是其他科学的母科学。它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法,研究思想和思维逻辑,也包括了当时欣赏的机械唯物论和决定论的哲学思想。以致后来发展起来的许多物理分支都喜欢冠以“××力学”,以表示它具有像力学一样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系统性。这一历史影响过程长达200余年。到20世纪,核物理的命名已很正确,因为到20世纪,物理学家再也不会把“核物理”称为“核力学”了。正像19世纪时已不再会把统计力学称为统计哲学、量子哲学了。否则,当时的哲学家们就不会同意,因为哲学这一学术名词的涵义当时已不像牛顿时代那么含糊,可以移用了。到20世纪,力学早已与物理分家。力学仍主要研究宏观物质世界的机械运动。在世界各国力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它日益与工程密切结合,为工程技术服务,发展成为工程科学的基础学科。他用严密的宏观建模和定量分析研究工程技术中的普遍规律和共性问题,成为指导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物理主要进行微观结构的物质世界研究,或更大尺度的天体物理现象研究,它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国家教育部对此十分清楚,它把力学和物理分别定为工学类中的一级学科和理学类里的一级学科。因此,在现在的物理教材中再把许多物理分支称为“××力学”,例如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这样极不妥当。这种称谓对物理学科没有什么影响,但对力学学科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误导。因此,建议国家有关方面考虑,把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分别正名为热学,统计物理、电动物理、量子物理或其他更合适的名称;把中学物理第一章“力学”改名为“经典力学”或“古典力学”。  相似文献   

17.
一部科学史,不但是科学发现的历史,而且又是科学知识社会化的历史。我们不应单纯地把科学史看作一部“科学发现史”。科学,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性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科学知识的本质也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科学研究活动只能以个别的形式(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是以个体的形式,在现代是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任何科学发现在其首次“问世”的时候,也必然是“个人”(或“小团体)所掌握的知识。要使个人的科学发现、个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变成被社会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使科学知识在形式上也成为社会性的,其间往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作“李约瑟问题”的命题今天仍然是全世界科学史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学”和“中国”这两个特定范畴。此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一问题再添加一个或数个特解,即不讨论与此有关的种种动力因素-无论是从科学内部还是从科学外部;相反,它将对国际上有关“李约瑟问题”的近期研究提供一个广角俯瞰,着重分析这一问题的来源和的发展,指出其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编史学上的作用,进而将“李约瑟问题”置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审视它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都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定位和审视化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讨。课题组首先选定了化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0种期刊,对这些期刊1999—2003年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出了化学领域这几年的热点词,并通过与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进一步整合出了下面13个重要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密度泛函理论、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酶催化、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课题组针对这些研究方向,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  相似文献   

20.
多孔材料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都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专业是化学,我从学化学,教化学,到研究化学已有几十年了,可是现在我却有点搞不清楚化学的定义了。我深深感到科学的发展太快了,需要对本门科学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这是我进入21世纪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如何定位和审视化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态势分析》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讨。课题组首先选定了化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0种期刊,对这些期刊1999—2003年出现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出了化学领域这几年的热点词,并通过与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进一步整合出了下面13个重要研究方向:催化不对称合成、单分子、多孔材料、分子器件、光子晶体、化学动力学、活性自由基聚合、密度泛函理论、烯烃复分解反应、组合化学、酶催化、超分子化学分子自组装、燃料电池。课题组针对这些研究方向,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