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和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空间关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断层现象;(2)中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特征、交通可达性与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济南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研究表明:1)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关联较弱;2)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呈现"单核心"格局;3)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经济实力间关系不协调;4)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较弱.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济南都市圈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胡丽 《科技信息》2012,(24):149-151
城市经济辐射区作为一个反映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地域空间,在其界定研究中,区域城市间的城市流强度作为反映区域城市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为例,运用引力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并采用断裂点公式量化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南昌市为江西省的经济中心城市;江西省内各市县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各市县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了2007、2012、2017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之间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福建省资源配置、集聚与扩散的能力相对较好,区域内优势产业门类较多,产业互补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城市联系作用,城市流强度优势明显;(2)空间尺度上来看,福建省城市流强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态势,但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由沿海向内陆扩散;(3)城市流强度分布结构表现为单极发展向双核心集聚、多个重要节点的网络阶梯状发展格局转变,作用时间短且高效;(4)海陆分布等区位条件对福建省城市流强度分布影响巨大,在资源上出现较强的集聚性,城市流等空间格局要素分布具有较大差别;(5)集聚特性总体上由向沿海聚集转向两大核心城市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福建省总体的城市流都极化向厦门、福州双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沿海轴向分布。  相似文献   

6.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7):1193-1197
基于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湖北省旅游经济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该省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省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明显,空间联系表现为沿主要交通干线"点-轴"扩散,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通过对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的测算,表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建立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迈上崭新的台阶.以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结合改进的CRITIC法对区域内的城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改进的引力模型和中心度公式对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度测定.结论表明,上海与苏州的联系度较强,与无锡、杭州、嘉兴联系度一般,与其余城市的联系度较弱.基本形成了上海、苏州和杭州3个核心点城市,联系周围其他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格局.上海、无锡、杭州与苏州这4座城市的中心度较高,对于周围城市的人才、物质和信息等要素的吸引力较大,辐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出湖南省各节点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并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出整个湖南省的物流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间的物流联系程度整体偏低并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具有“质量效应”和“距离效应”,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特征;物流空间结构表现为显著的3级圈层结构特征,周边城市围绕中心城市长沙形成了“核心—抱团”的空间组织形式;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长沙的辐射带头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城市充当中介桥梁,导致长沙的龙头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基于此,还依据分析结果从基础设施完善、通省合作、培育新增长极等方面为促进湖南省物流协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2005、2010和2016年山东省17地市的创新联系网络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最大引力线公式确定了三类创新节点城市,并对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及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山东省创新联系网络整体上呈现出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2)边缘城市创新联系能力不断提升,但与节点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节点城市辐射变化呈现强度增大而辐射范围缩小的特征,边缘城市创新联系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断裂点向节点城市移动.(4)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总量与城市间空间距离是创新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程度是城市群发育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从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应用威尔逊模型、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发现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矛盾,采用全局MoranI指数、局部G统计揭示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将会对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人民生活、经济联系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成渝高铁沿线城市为研究区,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相互作用强度3个指标,探讨高铁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及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通车后各站点城市的旅行时间得到大幅度压缩,可达性都得到显著改善;沿线各站点城市可达性的改善率的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线路中段变化率较大,首尾两端变化率较小;各沿线城市间的相对可达性缩小,使整个沿线地区可达性变得更为均衡;地区经济中心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同时一些中型沿线城市对外社会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将成为成渝高铁沿线地区新的经济枢纽,高铁通车使地区经济朝多级化方向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我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概括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当前国内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研究热点,并着重概括了引力模型、可达性分析、地缘经济关系分析、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和城市流强度模型等研究模型及其修正过程,最后对前人的研究做了简要评述并展望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经济单元,而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城市群内部产业布局、城市间功能分工、城市群整体集聚经济的实现程度均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文章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网络联系特征,并据此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受交通时间距离支配;各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网络联系特征差异明显;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  相似文献   

18.
马丽君  肖洋 《河南科学》2019,37(2):320-328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样本量更大、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考察各市州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①14个市州共有182条旅游流,流量较大的旅游流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之间,旅游流呈东西多、南北少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的关联度为0.99,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州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他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各市州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利用块模型将14个城市划分为4个板块,发现板块之间都保持着或弱或强的联系,第一板块整体的输出与引入关系较其他板块发展更完整,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各市州旅游流的输出与引入、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虽然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市州需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提高各市州间的旅游流联系,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陕西省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揭示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二者间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实现陕西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旅游流与目的地关系视角,构建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陕西10市旅游流规模呈现阶梯性差异,旅游资源开发水平形成区域分异;依据协调度(D)综合评价划分全省各市为6种类型。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间经济联系是区域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及地缘经济关系理论,作者对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山东省制造业部门要比其他外向服务部门专业化水平高,整体呈现出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以胶济铁路为主要廊道的经济集聚辐射格局,城市联系强度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的状态,地缘经济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