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3.
基于TM遥感影像的福州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域。对2003年的TM遥感影像图进行目视判读,得到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福州市各景观格局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建设用地次之,最小的为未利用地.从景观尺度上看,多样性指数较高,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从景观类型尺度上看,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中等,但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分离度指数比较高,表明福州市2003年间各景观类型在研究区内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翔安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生态安全问题的辨识与诊断,以及安全格局的资源基础的识别与分析,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框架模式,从生态安全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深的生态系统。研究福州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十二五"期间开展城市绿化建设规划,改变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西北干旱区城市湖泊——星海湖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1、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构建了湿地生态风险指数.在ArcGIS等软件平台,利用空间插值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星海湖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显示:1)2005-2016年星海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所有景观类型面积均存在... 相似文献
8.
福州鼓岭避暑旅游区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Landsat_ETM+遥感影像,利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对福州鼓岭避暑旅游区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研究区景观以林地为基质,优势度最大,分离度最低;高程在500~750 m的平缓高地景观构成丰富,适宜避暑开发; 500 m以下的山坡地坡度陡,景观破碎度低,连接性好;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较差,鹅鼻片区破碎度最高、优势度最低,东部旅游休闲区内斑块连接性最好;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风险区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中部,低风险区分布在边缘区;鹅鼻片区、恩顶片区、鼓岭核心区生态风险等级较高,东部旅游休闲区和鼓山片区生态风险等级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GIS软件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同时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松林、针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各种景观类型表现出不同的几何形状,旅游景点和居民点景观的破碎度大;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类型的规划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更高的生态要求,全面、客观、快速、准确的评估区域生态质量成为当前生态研究重点。从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方面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标(Wet)、地表温度(LST)、归一化建筑-裸土指数(NDSI)4个分量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集成分量指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2007—2017年赣江新区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新区RSEI均值由2007年的0.74增加到2017年的0.76,整体生态质量水平较高;赣江新区大多数区域的RSEI等级由差、中等变为良,其中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变化占比最高(52.77%);与2007年相比,赣江新区2017年的生态质量空间分布整体变化少、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等局部变化明显。基于RSEI的生态评价可快速监测与评价区域生态质量,为其生态规划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适应城市水文安全需要及理解雨季局地内涝频发的机理,利用Landsat TM影像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分析南京江宁新区下垫面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新区不透水面和植被的面积比均超过40.00%,比例相当、布局均衡,且下垫面组分和空间分布特征与新区开发阶段有关;新区开发阶段及主导功能导致城市用地类型的下垫面组分差异,建设用地、待建用地、绿地、水域、农林地的平均不透水面面积比依次减小,分别为75.87%,62.12%,41.15%,34.42%,22.76%,植被面积比则依次增加,裸土和水面的面积比多数低于10.00%;新区汇水区下垫面格局已对自然水文格局产生扰乱,主要表现为不透水面占据汇水区结合部、高低地间泄洪通道而形成内涝易发区。 相似文献
13.
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在生态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以定量评估多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入手,利用In VEST模型分别对海坛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估,定量研究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叠加分析评估该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等级得出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并以此为生态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海坛岛生态安全格局,并将生态安全格局分为生态源、低、中、高不同水平,其面积分别为:70. 49 km2、9 km2、21. 22 km2、60. 38 km2,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之和为161. 10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9. 57%,能够提供较好的生态效益.生态安全格局对合理利用和管控土地空间,分配自然资源、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华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94-102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为出发点,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数据、道路、居民点等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叠加分析,得到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并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以优化生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低、较低、中、较高、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为0.07%,16.54%,64.32%,19.05%,0.02%;低、较低景观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东北段大部分区域、西北段局部区域;较高、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华北段和西北段部分.研究选取29个生态源地,构建51条生态廊道,识别出34个生态节点,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强化生态源地的保护、加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以形成稳定的、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海峡科学》2018,(9)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Fragstats平台提取统计分析了福州主城区1993—2013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这一时期,福州市主城区生态用地(林/草地、水体、湿地和农田)总面积减少较为明显,多以向建设用地类型转变为主。其中农田转化面积最大,其次是林/草地和水体;湿地面积损失最小,减幅却最大。(2)景观指数演化特征明显。2000年前,生态用地仍保有较高的优势度,后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破碎化程度增加;同时景观均匀度减少,多样性降低,研究区土地利用朝着相对不均匀方向发展。(3)通过空间重心法分析发现,城市重心与生态用地重心的空间转移方向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化是下垫面用地类型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饭店业是一个生态系统,饭店区域是系统内的生态单元,饭店区域在饭店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视为其在饭店系统内的生态位.现有对区域饭店竞争较多的关注"态",而对"势"的研究较少.文章以生态位态势为视角,构建了饭店业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31个省市地区饭店业的生态位态值和势值进行计算,加权平均态值和势值得到饭店区域的生态位值,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饭店区域的生态位值进行分类,按照竞争力将饭店区域分为最优、次优、均势和劣势4个生态位. 相似文献
17.
两江新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RS软件解译分析1995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TM土地利用数据,探寻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区主要以林地、耕地为主,但总体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各地类的数量发生了变化,生态背景质量下降,土地利用程度处于发展期.②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且2000年后的下降趋势减缓;在研究时段内单位生态容量与单位GDP的比值均低于1,生态负荷超限,横向对比低于同期的全球、中国以及重庆等地,但高于同期的快速经济发达区.③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变化由小区域的零星变化转向成区片的变化,且总体生态资产减少.总之,以新近成立的两江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展开研究,对两江新区的发展方向及可持续发展利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常州市1995、2000、2005年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选取7个景观指数对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并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同生态承载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根据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状况,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对常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此10年间趋势比较稳定,建筑用地增加9.69%,其他用地减少10.12%,林地增加8.54%,农田减少6.47%;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分别为0.239 2、0.234 7、0.226 3 hm2/人;整体上,武进区和新北区的生态承载力较高,戚墅堰区最低;生态承载力与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斑块密度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822 1、-1.091 6、-1.488 7,人均生态协调度分别为1.195 4、1.158 9、1.122 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