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现代战争中,紧急疏散是城市人员有效防护手段之一,可以弥补掩蔽防护不足。人员紧急疏散问题是当今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变得愈加复杂,针对城市内大型商场及其周边数量众多,但容量有限且空间分布不均的避难疏散空间,以福州市仓山区万达广场及其周边部分社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实际的城市道路网数据、社区单元楼分布数据和建筑物人口数据,采用Dijkstra算法,结合网络流模型和GIS系统,通过算法求解选择最佳疏散路径,并根据路径选择结果,采用空间单元替换的方法对避难疏散空间进行有效动态分配实验.按照避难所容量、避难所服务范围、疏散过程时间和总行程距离,综合分析3种情况下的疏散路径规划和避难疏散空间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筑物人口数据进行尺度扩展,为城市大型商业区灾害疏散情景模拟和城市应急疏散指挥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开放场所应急疏散模型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突发化学事故中,人口密集的城市开放场所疏散问题,构建了以总疏散时间最小化为目标的疏散模型.该模型选择有优先顺序的多源点疏散人群,通过分析事故影响范围界定、疏散道路选择和安全避难所选择问题,构建了开放场所应急疏散模型的仿真环境.提出基于离散时间的最短路疏散思路,以及针对各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方法.通过对各备选路线优化分析,求解最优解,以保证疏散时间最小.实现对最优路径的选取.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Logistic回归的应急疏散交通出行生成预测模型。通过对厦门市居民地震交通疏散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建立应急疏散交通出行生成预测模型,预测在地震灾害中居民选择疏散出行的概率,进而获得突发事件的交通疏散需求。选用测试样本进行仿真、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拟合度,取得较好地效果,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城市应急管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楼层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增多,势必会带来消防安全疏散问题。由于高层的建筑特点决定,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问题,避免造成火灾及人员伤亡。因此,该文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高层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人口防护政策和国情密切相关掩蔽和疏散是核威胁条件下人口防护的两大措施。分别运用或以不同方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措施,能对威力强大的核武器的各种杀伤效应实行有效的防护。但这两种防护措施在世界各国的人口防护实践中地位却有很大不同。例如: 苏联——苏一直致力于为其危险区的居民提供疏散和掩蔽的双重防护措施,即一方面在  相似文献   

7.
肖刚 《科技信息》2010,(22):I0335-I0335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土地成本的提高,近年来,地下建设工程发展迅猛,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功能也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商业功能外,还有娱乐、餐饮等附加功能。地下商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人员流动量大,且地下商场安全疏散情况复杂,人员对疏散情况不熟悉,火灾时,地下商场安全疏散只能依赖于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为人员疏散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发生火灾时,地下商场因自身排烟缺陷,将出现升温快、烟气量大,烟气毒性大等情况,对人员安全疏散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地下工程建筑在消防设计时,安全疏散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本文将结合分析不同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解决地下商场的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密集人群的运动仿真研究是当下辅助实际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现有疏散仿真存在的诸如模拟精确度较低、疏散模型不连续、人群行为过于单一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人群疏散模型,该模型将社会力模型与蚁群算法相结合,用社会力作为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更新策略的度量值.建立社会力蚁群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人群疏散中个体间的作用力关系,解决了算法中易于出现的停滞和早熟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发挥蚁群算法在人群模拟中的优势,较传统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运算速度,对大规模建筑内人群疏散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飓风、台风等可预报自然灾害,在其登陆城市之前的一定安全时限内,大规模机动车辆区域疏散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建立路段、交叉口疏散交通流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区域疏散实时交通控制的建模框架,整合了预报实时交通流形态的动态交通分配解析模型和交通流实时自适应控制策略的生成模型,能够服务于具体的大规模区域疏散实时交通控制实践。案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出框架、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大规模区域疏散交通控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的灾害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破坏的突发性和毁灭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临震预报发布时或当地震发生期间,如何减少人员伤亡、将人口进行有序疏散乃当务之急。1 GIS网络分析原理 首先确定具有一定容纳人数的疏散场地(如一可容数万人的体育场);以疏散场地入口为中心,设定并输入一疏散距离系数值,通过网络分析对道路网进行路径搜索并生成呈放射状分布的疏散路段,这些路段的终端连线形成一不规则封闭多边形区域;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该区域内的居民人口统计出来。通过调整疏散距离系统来获得大小不同的疏散区域,并得到其相应的居民统计数,最终获得与疏散场地人口相匹配的疏散居民数,而这些居民所分布的区域即为满足该疏散场地要求的疏散区域。在临震或震时,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然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超级城市日益膨胀不得不千方百计疏散人口、限制人口流入;中小城市日益萧条虽也千方百计但仍难以留住人口、吸引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12.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场所.以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扩绿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说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把"防灾"理念加入到常规公园的设计中.其中重点研究防灾设施布置、道路规划、植物种类选择、边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公园在受灾时切实起到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型公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应急疏散问题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疏散仿真是研究应急疏散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Marchant的避难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应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人群的应急疏散行为,对高层办公建筑的应急疏散进行整体研究.从仿真模型的疏散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及疏散的时序分析入手,对案例大楼的房间疏散、楼层疏散以及整栋楼的疏散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显示建筑内所有人员能在安全时间内成功疏散,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高层建筑的应急疏散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不同数学基础、不同数据模型、不同分类分级城市应急疏散数据的综合利用,提出了"一张图"框架下的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策略,设计了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应急疏散"一张图"框架下,城市应急疏散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张图"框架对城市应急疏散数据融合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疏散过程的讨论 (一)、危险区从目前美苏两国核打击战略看,衡量是不是军事打击目标,有两条主要准则:1、该区是与战略有关的直接军事区;2、该区是人口和经济资源的主要集中区。前一类包括洲际弹道导弹的地下发射井;洲际导弹惯常或可能的空域;弹道导弹的潜射区;核武器库;指挥和控制设施等。后一类主要是指城市。无疑全国人防的197个重点城镇,是我国人口的资源集中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在此过程中一些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另一些城市却面临人口流失的困境。在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如何有效维持城市业已集聚的人口规模,成为巩固城镇化成果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供给关系的研究,为政府通过公共服务政策安排,巩固城镇化成果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文选取典型的外来人口集聚城市——东莞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点分析东莞8个经济发达镇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特征,深入揭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作用与机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大中城市的规划布局已发生很大改变,其特点是市中心人口疏散和市郊居住区扩大。城市中原有的生活空间被第三产业的机构所取代,这便造成就业和居住人口愈加不平衡,而且增加了进出城市的交通量,结果就使得道路系统高度拥挤,公共交通工具严重不足,货运设施效率低下。这些情况反过来又导致城市活动中生产力的损失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具有廊道效应,可改变沿线土地性质,影响人口再分布。在郑州市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之际,应借鉴上海轨道交通对人口分布进行引导的成功经验,建立以车站为中心的土地开发策略,对市中心的交通疏散型线路、疏散与引导并重型以及引导型线路采用不同的用地规划,有目的地疏散密集的市中心人口,引导中心人口向郊区疏散。  相似文献   

20.
张文庆 《科技资讯》2023,(14):137-141
地铁作为大型城市的首要交通工具,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拥堵问题,但由于其内部空间封闭,客流量大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安全疏散成为一大难题。该文利用Pathfinder人员疏散仿真平台,结合实际轨道交通车站模型,对车站的建筑结构、疏散参数等进行设置,建立不同的地铁站疏散场景。综合考虑人群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等因素,对疏散模拟整个过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人员在地铁车站安全疏散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