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及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不能单纯从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文学教育体制来思考。文学教育的合法性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层面来阐释。文学的"失语"、通识教育的需要和文学教育的"介入性"是大学文学教育必要性的三个层面。大学文学教育应该被视作艺术,其生命力在于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对话",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反思和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一生写作了九部童话,他的童话采用"非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呈现出另类的叙事特色。在叙述时间上,王尔德童话采取逆时序的时间倒错、停顿的叙述时距以及集叙的叙述频率,加深了童话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诗意。在叙述语式上,王尔德童话采用外聚焦和以模仿为主的近距离叙述,不直接向读者灌输教条,而是召唤读者参与作品意义的构建。在叙述语态上,王尔德童话采取同时叙述、分层叙述和不可靠叙述,提升了童话的艺术价值,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有苦的回味"、属于"成人的世界"的小说式童话,其思想和艺术价值远远超乎儿童文学之上,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于把文章统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作家而言,"文各有体",是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遵循的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这与汉语书面表达对语言形式的特别关注有直接关系。然而,"文各有体"只是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一个方面,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其形式包括作为核心文本的诗与文之间的平行互渗,核心文体与边缘文体之间的互渗与影响,以及新文体对旧文体形式的吸纳与包容。  相似文献   

4.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美国华裔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研究,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华裔女作家在面临身份危机时所选择的不同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这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选择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中没有儿童文学的传统,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大量的外国作品涌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的童话也随之来到中国,安徒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圣陶受到安徒生童话的启发与影响,开始其童话创作。本文试论述安徒生与叶圣陶童话的相同之处及叶圣陶在其童话创作中流露出的中国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的文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魏晋时期的文体论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涉及文体论的诸家之说进行简述并进行分析,初步形成了史的规模;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体论发生发展的考察,描述了文体论的出现与文学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何弘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1):62-65,83
对魏晋时期的文体论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涉及文体论的诸家之说进行简述并进行分析,初步形戍了史的规模;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体论发生发展的考察,描述了文体论的出现与文学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
鲁顺 《科技信息》2013,(2):234-234
翻译策略与文体密切相关。本文所指的文体是指广义的文体,也就是语言中的各类文体,如广告文体,政论文体,文学文体,新闻文体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文体文章的译文,讨论了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可能出现误译或译得不合宜的地方,进一步总结了在翻译不同文体的作品时应如何达到"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变异与发展,都是该文学形式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话剧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的话剧文学在文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文体呈现出了开放态势;二是剧作家在积极汲取西方戏剧和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因素的基础上,新建构了几种文体。对此,笔者例举了几部代表作品,并概括了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21年《小说月报》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向旧文学宣战,它像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将文学的"新"与"旧"截然分开。但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下,新文学创作者不能立刻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并因概念不清而对小说文体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低幼儿童的主导活动 ,可谓是低幼儿童的天职。游戏精神是当今儿童文学的一个新颖观念 ,已倍受低幼儿童文学作家的亲睐 ,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素质发展提高的要求。作家在儿歌、童话等属于低幼文学的不同文体中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如何以文体的"有意"、文学形象的"有意"、探讨理论时进入审美状态的"有意"来把握玄学理论的"无意";最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以玄学理论来把握现实生活的"有意".  相似文献   

17.
"运动式治校"以效率机制为导向,具有自上而下发动、政治动员与行政支配相结合、打破常规、集中多方资源的特点,有着鲜明的非制度化、非常规化特征。由于我国大学之于政府是从属依附关系以及大学有着追求超常规绩效的强烈需求,大学治理结构的特点及治理资源不足,使得大学不得不以"运动式治校"来处理重大事件或应对重大战略机遇。"运动式治校"有其现实合理性,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忽视大学治理合法性建设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破坏了大学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引发了大学治理的合法性危机。破解"运动式治校"的合法性危机,关键在于注重大学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统一,既要在构建大学治理合法性的框架内推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又要在推动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大学治理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张露 《科技信息》2010,(5):149-149,103
蒂克是德国近代艺术童话的奠基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他的艺术童话。蒂克的艺术童话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民间童话故事范畴.从悲剧性的结局、复杂的人物性格、多层次叙述结构以及表现主题均不同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童话。本论文试图从蒂克童话的艺术特点入手.通过对蒂克童话的结构、内容及审美层面的分析来探讨蒂克艺术童话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文学史观以《诗经》为文学史源头,以汉魏诗歌为最高宗尚。船山认为诗歌自六朝以后开始衰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在论及文体的源流正变时,他更关注的是抒情诗体的演变;在王夫之看来,文学发展原因包括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心生发的人类同情和《诗经》蕴含的"乐语"精神;外因主要包括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以及重要理论家、作家对文学的影响等。船山因其明遗臣的身份,其文学史观也浸染了他对明亡的深刻批判、反思以及巨大哀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人主张求"同",探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有人主张求"异",挖掘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人主张"异同"兼顾。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看,只有维持"求同"与"求异"之间的必要张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才能对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