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研究厌氧发酵过程中高浓度发酵原料流变特性的变化,使用HYND-50振动式在线黏度计测量初始总固体质量分数分别为8%和15%时牛粪高温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流变特性,研究温度和厌氧消化时间对流变特性和产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升温范围内,初始总固体质量分数越大,牛粪的活化能越大,流动性越差.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牛粪的...  相似文献   

2.
用电子天平测量金属环从水中拉出过程表面张力的变化,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修正,明确了用电子天平拉脱法测定表面张力系数的正确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面包酵母发酵过程在170m3的发酵罐中进行,定时取样.用RheometricsRESⅡ型流变仪对原糖蜜及发酵液之流变特性与粘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原糖蜜、发酵悬浮液、发酵清液均为牛顿型液体,不具有粘弹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摇瓶对灵芝菌丝体进行液体悬浮培养,采用RFS-II型粘弹谱仪对其发酵清液进行流变测量,首次发现了菌龄老期的发酵清液具有粘弹性流变特征,测试结果表明,发酵清液的流变模型,随着发酵进程由牛顿型变为拟塑性型,在发酵终止时表现出粘弹性,对发酵清液采用超声波处理和超声波协同酶处理后再进行测试,发现其流变模型由拟塑性型变为牛顿型(表观粘度分别下降68%和81%)且导致了粘弹性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铁磁流体表面张力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供铁磁流体轴承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优化的依据 ,在 KRUSS K12表面张力仪上用 Wilhelmy法对几种铁磁流体的表面张力进行了测试 ,考察了铁磁流体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和磁场强度及方向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铁磁流体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磁场对铁磁流体表面张力的影响与磁场的方向有关。当磁场方向平行于吊片时 ,表面张力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而当磁场方向垂直于吊片时 ,表面张力随磁场强度的变化不明显。铁磁流体表面张力的变化与其流变性质无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摇瓶发酵的方法研究了发酵条件对产表活微生物H菌的发酵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条件对发酵液表面张力的影响较大。接种用100ml三角瓶,2%的菌量,在28℃、150r/min的条件下,发酵液的表面张力较其他的发酵条件小。培养时有无光照和培养基的种类对发酵液的表面张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液体表面形变引起液体表面层分子的间距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液体表面张力发生变化。分子间的作用力随着分子的间距(大于r0)变大而先增大再减小,因此液体表面张力也应随着分子的间距变大而先增大再减小。然而,目前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无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减小的变化过程。我们设计了一种实验测量装置,测量了表面张力随分子的间距变大而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过程。该实验装置由物理天平、电子秤、带刻度的升降台等构成。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力传感器和转动传感器分别实时测量拉脱过程中拉力和液膜高度的变化情况。通过曲线拟合液体表面张力和液膜偏离垂直方向角度的关系得到液体表面张力系数。该方法不仅便于观察实验过程中液体表面张力和液面形状的变化情况,还能有效减少实验测量误差,对优化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涡轮搅拌桨粘度计,测定了丝状菌丝体红霉素发酵液的流变性质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呈Casson型流体,流变方程为τ(t)~(1/2)=τ_o(t)~(1/2)+K_c(t)(?)~(1/2)。菌丝体形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引入菌丝体形态因子的概念对菌丝体形态进行定量描述。菌丝体形态因子有:主菌丝长L_e、菌丝体生长单位L_(hgu)和比菌丝长L_e~*。发醇液流变参数可表示为(τ_o,K_c)=C·L_e~αL_(hgu)~βL_e~(*γ)φ_s~σ把工程参数与菌丝体特性和生理代谢直接关联起来,提出了丝状菌丝体发酵液的理论流变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枣庄学院所用上海复旦天欣FD-NST-Ⅰ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的基础上,改进实验仪的构成,增加温控装置.用改进后的仪器测量了纯净水和皂水表面张力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测量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最佳图形,改进的装置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产灵芝多糖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灵芝(Ganodermalucidum)摇瓶发酵培养产灵芝多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pH,总糖、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等的变化,初步确定了灵芝多糖摇瓶培养的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菌丝体多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赛金  涂晓嵘  黄林  涂国全 《江西科学》2007,25(3):292-294,301
采用生物工程发酵技术进行灵芝菌730菌丝体多糖扩大生产,在50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中通过控制深层发酵工艺条件获得灵芝菌丝体、灵芝多糖。结果表明:发酵70 h,镜检菌丝壁上无明显的芽头和锁状联合,菌丝体有少许自溶,无杂菌。灵芝菌丝体的浓度达到30%左右,胞外灵芝多糖和胞内灵芝多糖分别达3.5g/L和4.8%。  相似文献   

13.
以富硒大豆豆乳为培养基,接种灵芝菌种进行发酵,对发酵过程中的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淀粉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132 h范围内,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增加趋势,发酵至132 h,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达最大值,分别为9.87、0.87、0.951、.07、1.85 U/mL,中性蛋白酶活力在发酵108 h达最大值5.35 U/mL.  相似文献   

14.
赤芝、紫芝三萜类成分指纹图谱的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灵芝三萜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拟定赤芝、紫芝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并将其初步应用于评价赤芝与紫芝的质量差异。优化后的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2 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5℃,14批赤芝、7批紫芝共标示出29个共有峰.鉴别了3个成分(灵芝酸A、C2、G),发现灵芝酸A的峰最强;赤芝与紫芝的共有峰相对比值较接近,但紫芝的单位生药峰面积只有赤芝的5%~10%左右,说明含灵芝制剂的质量评价应采用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优化后的方法获得的灵芝三萜指纹图谱表明,赤芝三萜类成分较其它文献报道多,紫芝中三萜类成分能明显检出,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黄芪(Astragalus)复配物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建立小鼠S180肉瘤模型,每日灌胃低、中、高剂量的灵芝黄芪复配物,并配合腹腔注射CTX.连续处理小鼠2周后,分析抑瘤效应,测定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数等免疫指标.同单CTX治疗组相比,中、高剂量的灵芝黄芪复配物能显著加强CTX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P<0.01),明显改善CTX引起的小鼠胸腺萎缩(P<0.01)和白细胞减少症状(P<0.05,P<0.01).灵芝黄芪复配物对CTX的抑瘤治疗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其效果堪比于单味中药灵芝提取物辅助CTX的抑瘤疗效,可大大降低单味灵芝提取物的治疗成本,经济价值可观.  相似文献   

16.
灵芝质量控制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了有关灵芝鉴别、灵芝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的研究文献,对灵芝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第一,目前灵芝鉴别的方法比较多,但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近年来,随着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指纹图谱技术与其相结合已广泛地用于鉴别灵芝.第二,目前灵芝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的方法都比较成熟,但主要都是通过测定灵芝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来评价灵芝的质量的优劣,这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此,在评价灵芝的质量时应与其药效相结合,不能仅以其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低评价其质量.  相似文献   

17.
灵芝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液体发酵过程中培养各主要成分之类间的比例对灵芝胞外多糖产量有明显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葡萄糖3.5%、(NH4)2SO40.1%、MgSO40.05%、KH2PO40.2%、酵母膏0.2%,培养基初始pH6.0,此时得到的胞外多糖(EPS)的量可以达到最大,实验中还进行了在不同培养基中灵芝菌丝体的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生物量最高的培养基中灵芝胞外多糖的产量并非最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外光谱对粤北灵芝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比较了灵芝各部位及不同品种灵芝丙酮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结果表明:灵芝各部位的红外谱图基本相同,峰型相似;不同品种的灵芝子实体的红外谱图也基本相同;而不同品种灵芝的丙酮提取物的红外谱图与原样的谱图相比,存在不同的差异,可用于鉴别灵芝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液体发酵法研究了灵芝培养过程中发酵液pH值、菌丝体生物量、胞外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丝体生物量、胞外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呈先升后降趋势,pH值前3天下降,之后基本不变;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具有相同时间效应和变化趋势,均在发酵4d后达到峰值.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可以反映灵芝菌丝体生长状况,且相对于其它检测指标更为灵敏、简便,可用于发酵过程指示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