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20世纪末的女性作家中,张洁的小说基本上代表了时下女性文学的崭新面貌。女性意识始终是小说的一个精神主体。随着张洁创作的日益精深,其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形象的日益提升和男性形象日益衰落上,对女性文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众多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小说对男性从褒扬到贬抑、从建构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审美指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觉到高扬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铁凝、张洁等女性作家,以母性角度切入女性世界,在作品中阐述了她们对女性及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寻找对于女性前途命运的企盼与希冀。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良”母形象的重新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母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李姗姗 《科技信息》2007,(32):256-256,271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向我们描绘了那些在事业、生活和爱情上倍受磨难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内心的创伤与痛苦,从而鲜明地传达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虽然走上了另一种性别歧视和性别反抗,但是她一路富有勇气的探索表明女性文学中关于女性人物对外部世界激愤抗争的命题,最终会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审视,所以张洁的探索具有先驱意义和启蒙精神,为女性小说中自审意识的确立铺平了道路,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女性生命体验和女性个体独立意识的书写,一直贯穿于张洁30年来的小说创作。张洁的“女性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来寻求女性个体的独立、男性的完美和两性的和谐,走出了一条张洁式的痛苦而执着的女性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中国与韩国用封建礼教维持了巩固的父权秩序,这使得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男性的统治与压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追求女性解放以及探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中韩同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了共性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张洁和朴婉绪女性小说代表作《方舟》和《活着的一天的开始》,以其中出现的知识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质疑与否定两个层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韩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考察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给中韩两国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张洁小说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张洁有关爱情问题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到的特色。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老男少妇婚恋模式、男女性别对抗意识和知识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张洁小说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张洁有关爱情问题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到的特色.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老男少妇婚恋模式、男女性别对抗意识和知识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标准去塑造的,这种形象带有性别偏见与误解。因此,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分析女性形象对解读女性主义是大有裨益的。在美国文学史上,《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乐观、坚韧不拔的女强人形象。米切尔夫人通过其生花妙笔去诠释其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本文通过分析斯嘉丽的价值观以及对待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来解读女性主义的思想,分析女性主义对男权统治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无字》中,张洁在"过去"里寻找着各个自我,通过记录那段被尘封、淡忘的历史,再现了中国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墨荷、叶莲子和吴为这三代女性的命运轨迹,向我们揭示出中国女性解放历史中的异化,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女性本体意识的缺乏:没有女性自觉的自我追求和实现才是造成女性人生悲剧的真正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讲述了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三代女性的悲剧人生,揭示了男性权力意识、政治权力意识和社会上来自包括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权力对女性生命的压抑和戕害,对这多重权力包裹下的爱的神圣性进行后现代式的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左翼作家群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既有深受封建礼教的残害,还受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恶势力的压迫的悲剧女性,也有不为感情所累,勇敢执着追求自己理想,投身革命热潮,实现人格独立的知识女性;既有表现革命的新女性,也有光彩照人的女兵形象。他们通过对蕴涵着时代色彩的女性话语的书写,表达了这一群体对于中国妇女问题的殷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伊萨卡之旅》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伊萨卡之旅》,可以凸显出作者如何塑造以赖拉为代表的新一代印度女性形象,以及其女性观是如何在该小说中体现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寻求女性身份价值,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创作目的。认真探究德赛的女性观,对于深入分析德赛的女性主义及其创作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伤逝》是从男性角度写感情蜕变的故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写的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却写出了不一样的结局。这种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男女作家对婚姻的不同诠释,以及女性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张竹君是清未民初颇具影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当时报刊对其进行了持续的形象塑造。1902年马君武的“女士张竹君传》塑造的“女豪杰”形象在媒介中呈现并广泛传播;1904—1905年张竹君扶植女界的“实行家”形象深入人心;1911-1912年媒介塑造了她“战地女医生”的形象。张竹君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有舆论界精英塑造时代新女性形象的启蒙诉求,亦可见形象主体自觉地进行媒介运作的痕迹。不同媒介形象展现了张竹君身份的多重面向,却有共同的摆脱家庭走向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新时代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伦理政治虽然早已消亡,而伦理政治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茅盾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考察,可以看出伦理政治思维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获奖作品中最为根本的表现为女性对男性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二是在性关系上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但女性自我的生命意识却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埃娃@黑勒塑造的康丝坦策可分别视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末女性的代表性形象,展示了不同时代妇女在生存状态、意识情感、困惑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一百年前后妇女不同选择的深刻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展示了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妇女解放运动向纵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