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余青云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3):100-100,102
从辨证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的动态过程。横向可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纵向可分:“准备教”阶段,教师是主体,教材和学生是认识客体;“课堂教”阶段,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教后学”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与教师施加的影响.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相互依存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3.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自,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与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之间不在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而"主"与"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与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集中周密的认识活动。在活动中,认识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进行对知识的传授、吸收和再造,同时总是表现出对认识客体的一定的态度、体验到愉快或痛苦、喜悦或忧愁、爱或恨等不同感受,这就是情感。师生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通常要求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揭示了情感与认识活动的密切关系。有了认识才会产生情感,有了情感又会逐步加深认识。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情感交流尤其重要。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的对象性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它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主客体分别是学生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是社会地形成和给予学生的物质和精神认识手段的结合,是学生认识活动的重要辅助条件,所以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需要主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客体条件主要包括主客体的态度和能力;中介条件主要指网络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应着重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与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之间不在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而“主”与“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的再生产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建构学习的主体。育人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正是统一在学生学习主体的塑造和构建上,师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表现在学生主体性的变化和增长上。教师必须要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去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讨论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首先引入数学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的量及其关系可以看作外在于人的较原始的认识客体;作为思想事物的纯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内在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客体;界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中间层次的认识客体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的生理——心理结构。接着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阐述了在数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最后以上述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分析了数学哲学中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针对化学反应工程的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倡变客为主的教学思想,即将学生由教学客体变为教学过程的亚主体和认识过程的主体,使二体合一;教学中强调思路,注重传心受意,点化悟性;提倡“透明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变客为主的软手段以“武装”学生,启迪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思维,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经验归纳为:备课四清楚,概要五指明,授课突出三要点,注重七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大学一二级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了阐述,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责,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学生,他们因遗传、社会环境、家庭影响、所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特征上各异,平常说的“人心如面”就是这个意思。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教师的仪表、言谈、表情、教学方法、内容等产生极为丰富的心理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而且还要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恰当地用于教学中,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执教多年的外国文学史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味追求形式美,削弱教师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学术性;课堂信息量过大,淡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并总结了6项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变文学史单一的编年线索为编年—国别—文学运动的多元线索;变单纯课堂讲授法为课堂—课外学习法;变课堂讨论为课前作业—课堂讨论法;变教师讲授法为学生讲课法;变教师讲授法为课堂辩论法;变单调的讲授法为形象的文学经典再现法。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授业”,更应“传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也要让他们了解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在合适的语境下,将塑造学生道德品行的教育与英语知识教学相结合,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发展和维护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实习是"对外汉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杨晓黎等提出了"个别实习"这种新的实习形式。讨论了个别实习中进行语法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性质、地位、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实习中一方面要以教材、大纲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留学生习得顺序,调整语法点的选择和编排;实习中要注意以培养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正确处理个别实习语法教学与留学生其他学习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法教学中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处理好语法讲解和留学生操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堂好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了学习过程之后,原来预定的教学内容能够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经验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指导性教学法以强调学生的思考自主权和行动选择权为重点,教师在其中只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从实际教学出发,在教师自身对程序设计教学的理解以及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方式这两方面,对如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引入非指导性教学法进行的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主客两分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关系缺乏对话和沟通,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唯有正视人的主体性,开展教育对话,进行如教育者——教材的教育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教育对话;受教育者自身学习——考评的对话才能提高基础课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旅游双语教学因其专业制约因素所限,有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它不仅要按照旅游职业标准实现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发展学生习得的母语后的第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学科职业能力发展与第二语言职业交际能力发展的竞赛关系,真实课堂环境与未来社会工作环境的关系,探索型学教方法与语言的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程序教学法是通过教材分析方法和逻辑教学原理与教学语言来叙述教材,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把学习足球技术的材料分成许多小步子,并系统地排列成便于学习的程序。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确认反应正确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如此逐步掌握足球动作技能,以至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