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郑州1951年以来的气温记录,采用统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郑州的气温变化特征。计算了气温变化的幅度.用孟津1961年以来气温变化与郑州作对比,并用两地增温率对比计算城市化对郑州城市气温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951年以来郑州市年平均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变暖,气温升高幅度约0.23℃/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冬季节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气温却有降温趋势.1961年以来郑州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增温率为0.064℃/10年,城市化增温对郑州城市气温增加的贡献率为25%.郑州1951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还主要是受区域背景气候的影响;受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华北平原北部气象站点实测气温、降水、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合土壤相对湿度数据,计算降水量、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变化量3个水分循环的核心变量,构建华北平原北部农田水循环模型,设计缺水量指标,并分析2002—2011年华北平原北部农田缺水量的逐旬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北部的农田在整个作物生长阶段严重缺水,大多数月份所有地区缺水,仅7月中旬自然水分较为充足;春季是华北平原北部农田干旱最严重的时期,以河北中南部地区春旱最为严重;秋季干旱程度相比春季较轻,干旱相对严重的区域位于研究区域西北部;衡水以及北京西部地区在整个作物生长阶段均严重缺水,是干旱最为严重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分利用管理及农田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辅以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了1960—2013年华北平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4a华北平原PDSI并无显著变化趋势,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分区研究表明,海河平原PDSI呈下降趋势,而淮河平原PDSI呈上升趋势;2)华北平原PDSI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整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EOF分析显示,研究区PDSI最主要的空间分布型为南北反向型分布,且干旱变化具有持续性;3)在趋势上,华北平原呈现显著的"南涝北旱"格局特征,其中北部海河平原PDSI呈下降趋势,而南部淮河平原PDSI则呈增加趋势;4)华北平原和黄河平原PDSI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西太平洋副高北界(WPSHNB)关系显著,而淮河平原与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WPSHS)具有显著相关性,海河平原仅与SOI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尺度的变长,PDSI与各环流指数的相关性提高.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平原PDSI主要与SOI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干季人工林林窗边缘增温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群样带上温度水平梯度分布及林缘增温效应,结果表明:1)干季落叶期林窗林缘的增温效应明显,热力状况复杂,主要表现为林缘热力效应因时因地而变;2)林缘增温效应并不局于限森缘本身,同时牵动周边温度上升,但这种增温效应随深入林内距离的增加呈指数递减之势,而且增温效应影响范围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其中北侧林缘12~14时影响浓度最远,最甚时可到林内距北侧林缘16m处,3)气-地温差的局地差异因时而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林窗不同介质间的热交换,影响林缘的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订正到海平面高度的城市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气压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海平面气压变化趋势一致,但两地气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城市环境影响形成了城市及周围附近气压场的变化,市中心比市郊气压要低,经过比较发现,市中心与市郊海平面气压差绝对值存在着"冬季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白天不明显、夜间显著"日变化规律的"城市气压洼地效应",该效应是造成两地气压差异的除海拔高度不同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华北平原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资源的系列变化分析,认为:除降水量减少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治水工程和开采地下水等因素是造成华北平原区水资源减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0-2012年华北平原探空站和地面站气象资料,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70-2012年,华北平原年均大气可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10mm/10a.其中,秋季大气可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为-0.18mm/10a.在空间上,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降低速率明显大于西北部.(2)近40多年来,华北平原年均降水效率基本稳定,速率为-0.01%/10a.(3)在年和季节尺度上,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变化与降水量仅在冬季相关性不显著.在空间上,仅华北平原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降水效率与降水量在各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性.(4)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强度分别对春季和夏季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秋、冬季,大气可降水量与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经向环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多的重工业企业及采暖季相对更高的污染排放,导致采暖季极易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过程,PM2.5浓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气系统及气象要素对采暖季华北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北纬32°—40°、东经114°—120°华北平原地区5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5—2021年采暖季(11月至次年3月)气象条件对华北平原采暖季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发生重污染时,高空500 hPa环流曲率减小,环流相对更加平直,垂直方向逆温出现概率增大,水平及垂直方向更加静稳,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近地面山东中南部、河南异常偏南风导致区域升温、增湿,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及二次转化,河北中西部异常偏东至东北风,导致污染物受太行山山脉影响,在太行山东侧堆积,易在山前形成大范围污染过程,且与山东中南部、河南的异常偏南风形成区域风场辐合,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分析2021年1月20日至28日一次污染过程发现,污染发生期间华北平原高空大气环流相对平直,地面以均压场控制为主,多静风辐合,湿度持续较大,整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  相似文献   

9.
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的R/S分析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运用R/S方法,对1951~1997年兰州城市气候的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和日照百分率等指标的冬(1月)、夏(7月)及年平均值进行了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H均大于0.5,说明它们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反映出兰州市过去47年来气候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即持续性的城市化增暖.至于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在冬、夏及年平均值间有差异,分析证明这是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强度季节不同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下降幅度较大;极端低温上升趋势明显,高温日数也显著增加;年降水天数、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都明显下降。各气象要素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与深圳的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十分吻合。这说明对深圳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分析城市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华北平原地区P M2.5污染的总体情况,并为华北平原地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有效依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运用2000—2018年华北平原地区PM2.5浓度遥感反演数据,分析华北平原P 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北平原地区的P M2...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承德市和承德县1964~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承德市城区、城郊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城市化的可能性影响.结果表明:近44 a来承德市城区、城郊年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城区、城郊年、季降水量的变化速率出现明显差异:城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城郊则呈明显减少趋势;城区各季降水量相对城郊呈增加趋势:冬季、夏季城区、城郊降水量都是呈减少趋势,但是城区的减少速率要明显小于城郊;春季、秋季城区、城郊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城区增加趋势要明显大于城郊.城区年、月≥0.1 mm降水日数减少趋势小于城郊减少趋势;城区、城郊降水量的不同变化速率可能是由于城区空气污染较重和城区绿地和水面增多而导致空气湿度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武汉市50多年来的城市化过程,将其进行阶段划分,对其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分析,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最后提出武汉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地区100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1.76℃(1~2℃);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297-0.0335x,r=0.881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日较差大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的“冷害”等,深刻地影响绿洲特色农业、栽培技术及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深圳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对深圳站1953—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深圳50多年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34 ℃/10a,其中夏、秋季增温较大;夜间温度上升较明显;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秋冬季节下降幅度较大;极端低温上升趋势明显,高温日数也显著增加;年降水天数、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都明显下降。各气象要素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与深圳的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十分吻合。这说明对深圳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分析城市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验证明了沙漠增温效应可以使准噶尔盆地100公里内的区域温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使距沙漠近的区域有较好的热量资源,提高生理活动,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7.
徐珂 《科技信息》2009,(27):127-129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该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地市1997—2006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得分,通过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各地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T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协调发展变化图。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两者的协调度也在波动中增长。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太协调状态,且发展不均衡,存在空间差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控制城市热岛的增长趋势并提出科学的政策方案,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年—2009年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对地表亮温进行反演,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城市热岛在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热岛景观在数量特征上体现为斑块个数减少,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面积和单体面积均增大,热岛景观逐渐变得更加聚集化;在形态特征上,热岛景观形状指数增大,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在结构特征上,热岛景观的聚合度、邻近指数和蔓延度逐渐增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热岛景观分布向不均匀、组团式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高温组团大致分布在市区、塘沽区中东部、汉沽区西北部和大港西南部,其中以市区和塘沽区中东部2个组团为典型.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岛环境,可为制定有效防止热岛发展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6,(9):1551-1556
基于华北平原53个站点1960—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平原的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干旱频次变化特征、干湿周期变化、干旱四季变化趋势、干旱频率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华北平原干旱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华北平原及表现出干旱化趋势.干湿变化存在3年、5年以及10年的振荡周期,且未来几年干旱趋势为偏旱.四季干旱趋势变化具有明显差异性,秋旱范围最广,具有较明显干旱化趋势.春旱频率分布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夏旱频率以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最高;秋旱高频区较夏季少,频率大都在32%~34%间;冬季干旱频率在河南省北部、山东半岛以及河北省西部较高.  相似文献   

20.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和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区位优势,在当今面临城市化建设和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