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臭氧发生器用(Sr,Ca)TiO3陶瓷电极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掺杂成分BaTiO3,CaSiTiO5,TiO2,ZnO,Bi2O3对臭氧发生器用(Sr,Ca)TiO3陶瓷电极材料的介电常数、正切损耗、击穿电压、电阻率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2O3的影响最大.最适合的掺杂配方是:Bi2O31.40%,TiO20.30%,CaSiTiO50.31%,BaTiO30.50%和ZnO0.52%.  相似文献   

2.
Sol—Gel工艺合成Bi4Ti3O12超微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处新的溶胶-凝胶(Sol-Gel)技术成功地合成了Bi4Ti3O12超细粉末,用差热-热失重分析(DTA-TGA)和X射线的衍射研究了Bi-Ti干凝胶的晶化过程及晶相转变温度,发现在400-800℃的热处理过程中粉估经历了游离态氧化物--氧化物+焦绿石相--纯钱钛矿相Bi4Ti3O12的转变过程,450℃开始合成了B2Ti2O7相,550℃开始合成Bi4Ti3O12相,800℃全中转变为终了  相似文献   

3.
采用草酸盐和铵盐溶液法制备PTCR热敏陶瓷的前驱体(Ba_xSr_(1-x))TiO_3和(Ba_yPb_(1-y))TiO_3,加入半导化剂Sb_2O_3、或Nb_2O_5,以及AST剂(Al_2O_3、SiO_2和TiO_2)等,研制成功低电阻率(ρ≈10Ω.cm) 的PTCR热敏陶瓷产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Bi2O3气相扩散及其热扩散工艺条件对半导化SrTiO3基陶瓷的介电性能(ε)、介电损耗(D)、非线性系数(α)及电阻率(ρ)的影响,用SEM和EPA对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Bi2O3主要集中在晶界附近.用SrTiO3气相扩散法成功地获得了εapp>50000,D<0.01,α>6.0,ρ>5×1010Ω·cm的SrTiO3基多功能陶瓷.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4种复合氧化物(PbO-Bi2O。-B2O3,MnO-Bi2O3,Na2O-SiO2和LiNbO3)为扩散剂对半导化的SrTiO3基陶瓷显微结构、压敏和介电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晶界势垒模型.  相似文献   

6.
复合扩散SrTiO3基半导体陶瓷的压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复合氧化物(PbO-Bi2O3-2O3,MnO-Bi2o3,Na2O3-SiO2和LiNbO3)为扩散剂对半导化的SrTiO3基陶瓷显微结构,压敏和介电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晶界势垒模型。  相似文献   

7.
廉价原料制备钛硅沸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Ti^4+同晶取代Si^4+的气固相取代法及水热晶化法制备了钛硅沸石(TS-1),^1H→^13CCP/MASNMR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晶化法合成时,可用TPABr(四丙基溴化铵)代替TPAOH(四丙基氢氧化铵),并可把n(TPA^+)/n(SiO2)降至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F4特性瓷料中加入少量SrTiO3及SrTiO3的加入方式对材料介电性能和窑业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以BaTiO3-CaSnO3为主的2F4特性瓷料中加入少量的SrTiO3有明显的改性作用.SrTiO3的加入使瓷料居里峰展宽、负温度特性变好、介质损耗降低,耐电强度提高.SrTiO3加入方式明显影响烧结性能.先将BaCO3、Sr-CO3、TiO2共同合成(Ba1-XSrX)TiO3固溶体再进行配料烧结的比用BaTiO3、SrTiO3进行配料烧结的有较宽的烧成范围和较好的耐潮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核磁共振(NMR)研究了BaOSiO2B2O3TiO2系统玻璃。结果表明该系统玻璃中Ti4+的配位数以[TiO4]为主。根据其Ti2p电子结合能值的变化可认为:随TiO2含量的增加,[TiO4]有向[TiO6]转变的趋势。这种转变发生在TiO2摩尔分数约为20%处。NMR研究结果显示玻璃样品中,随TiO2和B2O3含量的增加四配位硼所占的比例N4值下降,且玻璃中Ti4+形成四配位的能力大于B3+。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PbO—Bi2O3—B2O3玻璃中引入少量Cr2O3对玻璃的颜色及析晶性能的影响。在PbO—Bi2O3—B2O3玻璃的配合料引入0.01—2(wt%)的Cr2O3随着Cr2O3含量的变化,玻璃颜色从橙黄、橙红到深红变化,直至析晶、失透。当Cr2O3引入量在0.25~0.5(wt%)时,适当控制热处理条件,可得到含有粗大晶体的红色玻璃,EDS测试表明,析出矿物的化学组成为Al和K,其原子比为1:1。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法,以Bi(NO3)3·5H2O和Na2S·9H2O为前驱体,通过不同的反应条件合成出不同形貌的Bi2S3纳米棒.所得产物用XRD和TEM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Na2S·9H2O与Bi(NO3)3·5H2O的摩尔比为2∶1,水热合成温度为l50℃,前处理模式为超声振荡时,所得Bi2S3纳米棒结晶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均匀沉淀法,以硫酸钛为前驱体,制备了Bi2O3-TiO2复合纳米粉体材料,利用XPS、XRD、UV-Vi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复合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TiO2的加入阻碍了Bi2O3晶粒的生长,导致复合纳米材料粒径的减小;而光生电子产生于Bi2O3并迁移到TiO2表面,所需的激发光频率变低,从而使复合纳米材料的吸光波长向可见光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活性炭浸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比例Ti的Bi2O3粉体光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BET比表面积测试法(BET)、扫描电镜分析(SEM)、紫外—可见光漫反射谱(UV-Vis DR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掺Ti的Bi2O3样品在紫外区有比纯Bi2O3更强的吸光性能。通过对甲基橙在紫外光(λmax=365 nm)下的降解实验评价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不同钛掺杂量及不同焙烧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催化剂中钛掺杂摩尔百分含量为3%,焙烧温度为300℃,其光催化活性最好。当催化剂用量为2 g/L时,在120 min内,对浓度为20 mg/L的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其降解率达96.4%。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过程和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聚丙烯腈(PAN)和硝酸铋为前驱物,制备了PAN/Bi(NO3)3复合纤维,该复合纤维经高温煅烧得到了Bi2O3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i2O3纳米纤维为规则的一维结构,直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紫外光吸收性能.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Bi2O3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500℃时,光催化活性最佳,TOC去除率为48.7%.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了系列纳米发光材料Y1.95-xB ixEu0.05O3(0≤x≤0.15).B i3+掺杂后,Y2O3:Eu3+在342 nm处产生了一个由B i-O带引起的激发带;此外,Y2O3:Eu3+掺杂2 mol%B i3+后与未掺杂B i3+的Y2O3:Eu3+相比,发光强度增加了约1.33倍,这是由于B i3+充当了敏化剂离子,传输能量给激活剂Eu3+.基于在218、342、469 nm激发波段的Y1.93B i0.02Eu0.05O3发射光谱,发现与敏化剂B i3+相比,Y2O3主晶格更能有效地传输能量给激活剂Eu3+.此外,工艺条件(pH和退火温度)对Y1.93B i0.02Eu0.05O3荧光性质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Bi2O3-PbO-B2O3复合助熔剂中,采用等温浸渍液相外延技术在GGG基片的(111)面上生长了(Bi,Al):YIG薄膜.建立了掺铋钇铁石榴石在Bi2O3-PbO-B2O3。溶液中的溶性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定量检验,发现在实验误差范围内饱和温度Ts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相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溶性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Bi2O3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被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研究。综述了Bi2O3的光催化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Bi2O3基复合光催化剂、金属掺杂以及量子点修饰可以进一步增强Bi2O3的光催化活性和抗光腐蚀性,适当的金属掺杂能增强Bi2O3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硝酸铋在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结果表明.硝酸铋首先分解为氧化铋,后者被碳还原生成铋,铋再蒸发进入气相,经历二聚体,尔后分解为气态铋原子。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Mn2O4及其表面Bi修饰材料, 通过聚丙烯酸(PAA)螯合的Bi(NO3)3溶液浸泡LiMn2O4以及煅烧合成了PAA-Bi/LiMn2O4材料. 采用TGA、XRD、SEM、循环伏安和充放电循环研究了3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 研究表明,Bi修饰的2种LiMn2O4材料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均提高. PAA浸泡-煅烧法的优点是避免了杂质Bi2Mn4O10的形成,PAA-Bi/LiMn2O4的首次放电容量损失较少,同时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