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育苗传统亲本选择投放关键参数(亲本"公3母2",选择投放雌雄性比2~3:1)的科学性,通过设置不同性比的交配实验,对中华绒螯蟹交配前后的生殖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该体系下(本文代表雌雄性比为3:1组),交配后与性比1:1组一样,纳精囊内始终存乳白色精液精荚等雄性产物,抱卵个体并没有出现诸如性比5:1组中纳精囊中因缺乏精液精荚而流产现象。随着性比的提高,各组无论雄性输送还是雌性纳精囊中储存雄性产物的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前期观察发现:这些差异可能主要与中华绒螯蟹随机交配及雌蟹未产卵之前可以多次与同一或不同雄蟹交配的生殖策略有关。因此,该参数充分兼顾了中华绒螯蟹生殖的生物学特性,保障了雌蟹交配个体均能成功抱卵,具有相当的精准性,同时这也解释了多年以来中华绒螯蟹育苗单位始终采用该参数而没有出现精子限制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双斑蟋的求偶以雄性召唤鸣叫开始,相互探求,转而发出求偶鸣声;双斑蟋以雄下雌上的体位进行交配,雄性蟋蟀尾端上翘对准雌性生殖孔,排出精胞完成交配;双斑蟋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决定位置、产卵器刺入、产卵器微提、休止期、排卵、产卵器收回等。结论:双斑蟋交配主要以雄性蟋蟀鸣叫探索为主导行为,雌性蟋蟀性选择为交配成功关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3.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3):182-182
在求偶过程中,雄性果蝇会根据特定的感官提示表现出一系列先天性的有固有套路的行为。现在,主管这一行为的神经细胞群已经被识别出来。使这些神经细胞失去活性,足以使雄性果蝇对交配失去兴趣,而改变雌性果蝇的大脑,使其产生这些细胞所产生的同样蛋白,会使雌性果蝇表现出雄性果蝇特有的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4.
记录了 1 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 ,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 36d 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540g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5.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36d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 540g。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宜春地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庆  谢阳 《江西科学》1993,11(4):250-251
自1982年来,全区共采集溪蟹3208只,定性解剖1684只,阳性1258只,感染率为74.70%,其中1只雄性蟹体内检获囊蚴6599只.部体解剖,91.47%囊蚴分布在肌肉、蟹足、螯肢.用新鲜囊蚴人工感染家犬获得成功.其囊蚴、虫卵、成虫均为卫氏并殖型.  相似文献   

7.
知识快餐店     
<正>在大海涨潮和退潮之间有一片神秘地带,叫潮间带。那里住着一群有趣的居民,等你去认识。八条腿的螃蟹横着走。然而,有的螃蟹却可以向前奔走,比如短指和尚蟹以及不是螃蟹的寄居蟹。黑脸琵鹭是红树林里的常客之一,因为它的扁平的长嘴像乐器琵琶而得名。藤壶的外形有点像马的牙齿,因此又被叫作"马牙"。它喜欢附着在硬物上,有时是石头,有时是海龟,连座头鲸和船体也不放过。在潮间带,举着一只大螯耀武扬威的招潮蟹很常见,它们都是雄蟹。它们挥舞大螯的目的是为了吓唬敌人或求偶。红树是潮间带著名的生物,它的种子直接在母树上长成幼苗,然后像胎儿一样吸取母树的营养。直到时机成熟,幼苗才会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8.
螃蟹档案     
名称:"河蟹"通称"螃蟹",也称"毛蟹"、"绒螯蟹"。科名:方蟹科纲名:甲壳纲体貌:头胸甲方圆形,一般长达6—7厘米以上,褐绿色。螯足强大,密生绒毛;步足长而侧扁。习性:穴居江河湖荡的泥岸内。秋末冬初成熟个体迁移到浅海中交配繁殖。卵于翌年3—5月孵化。蟹苗从海中迁入淡水,发育而成幼蟹。  相似文献   

9.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间打斗行为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像记录,观察并分析了红螯螯虾不同个体大小、性别的打斗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底质和遮避物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红螯螯虾的打斗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小规格螯虾((0.11±0.01) g)比较保守温和,中等规格螯虾((8.84±1.35) g)打斗行为最激烈,而大规格螯虾((54.32±2.99) g)打斗强度大但发起打斗更为谨慎。2)对于大规格螯虾,雄性组的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间极显著(P<0.01)多于雌性组和异性组,而打斗强度、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中小规格螯虾,打斗强度、打斗次数、打斗持续时间、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等打斗参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三种规格螯虾的异性组中,雄虾的打斗发起次数和打斗获胜次数均显著高于雌虾(P<0.05),显示雄性较雌性好斗,且易获胜。4)在环境中添加PVC管、鹅卵石、沙、束状筛网等底质或遮避物后,红螯螯虾的打斗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个体长大后,雄性个体之间相遇更易引发争斗,且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好斗、更易取胜。建议在红螯螯虾不同养殖阶段,在养殖池中添加PVC管等各种遮避物或铺设不同底质来提高环境复杂度,以减少螯虾的打斗行为,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强盗蟹     
在塞舌尔共和国的阿尔达布拉岛上,有一种珍奇的动物叫强盗蟹,又名椰子蟹,成蟹每只重3公斤左右。它长着强有力的双螯,张开时足有半米多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毒性,以成熟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莠去津梯度(0.001、0.01、0.1、1 mg/L)暴露方式进行体内染毒2周,通过分光光度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法,分析中华绒螯蟹精子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比较其催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0.1 mg/L莠去津处理组精子的LDH、ACP比活力是所有组别中最高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mg/L的次之,但同2个低质量浓度组(0.001、0.01 mg/L)的一样,均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凝胶电泳后活性染色分析结果显示2种酶的催化能力的变化与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具生殖毒性,可为莠去津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青虾的繁殖与仿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虾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经济虾类,民间俗称为河虾。它不仅因为肉味鲜美深得百姓喜欢,而且因为其独特的繁殖方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青睐。在繁殖季节,青虾独特的求偶与交配方式,使行为学家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迪。特别是雌虾向体外释放的雌激素以及雄虾用于接收雌激素的感受器官——小触角,在仿生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那么,青虾究竟是如何求偶交配,其中又有哪些行为引起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青虾从求偶到交配成功的全过程。据学者们最近观察,从雄虾的求偶直至雌雄交配成功,其行为过程可分为6个连续的阶段,即…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记录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在圈养条件下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过程,并就鲨鱼的交配和生殖行为进行了讨论.条纹斑竹鲨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可以分为游弋、雄性鳍脚弯曲、雌雄交配和雄性鳍脚抽离4部分.游弋在整个过程中占的时间最长,雌、雄鱼在确认交配信息后,雄鱼鳍脚发生弯曲;随后不久,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雄鱼鳍脚便抽离雌鱼泄殖腔.条纹斑竹鲨产卵时,雌鱼腹部持续地磨擦或挤压水池中的水管和木桩等物体从而加快排卵的速度.卵鞘从体内排出后,雌鱼用口叼住卵鞘绕着水管、树桩和石头等来回游动,利用角丝将卵鞘牢牢地缠绕在这些产卵基质上.雌鱼产卵的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在白天也可以看到新产出的卵.产出的卵多数是成对的,偶尔只有1个.雌鱼产卵时间持续约60 d,每7~9 d产卵一次,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每尾条纹斑竹鲨产卵约11个(圈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是2∶1).  相似文献   

15.
昆虫de婚配     
婚配,是生物繁衍后代的一个生理过程。在昆虫世界里,绝大多数昆虫都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才能受精、产卵、繁育后代。昆虫虽然种类繁多,杂居在同一个空间环境,但是它们的婚配却是严格的,必须是同种族,而且有些种类的昆虫,其求偶方式之独特,婚配行为之奇异,非常令人吃惊。尖顶黑蚊蛉成虫在求偶期间,雄性为了得到雌性  相似文献   

16.
拟环纹豹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室内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雄蛛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高频颤动及雄蛛触肢“划浆”式动作是其典型求偶行为.雄蛛触肢上黑白相间的毛丛在求偶中可能具重要作用.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同时身体平卧地面为雌蛛典型性接受行为.拟环纹豹蛛交配成功率为74.23%,完整交配一次雄蛛左右触肢器分别插入1次,基血囊膨大多次.交配前求偶潜伏时间、求偶持续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31s、4min32S和26min49S.拟环纹豹蛛雄蛛可进行多次交配,而雌蛛单次交配.雌蛛具同类相食习性,交配前和交配后雌蛛同类相食率依次为9.28%和16.18%.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Na~+-K~+-Cl~-协同转运蛋白(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高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到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全长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进行组织定量,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4 127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度为18bp,3非编码区(UTR)长度为944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3 165bp,编码1 054个氨基酸.理化分析预测其分子量为51.066kDa,理论等电点为4.65.预测中华绒螯蟹NKCC二级结构由12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同源对比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NKCC的氨基酸序列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KCC相似度最高,为86.1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NKCC与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聚为一支.不同组织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的肠、脑神经节、胸神经节、鳃、胃、肝胰腺、肌肉、眼、心脏和血清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肠的表达量最高.在盐度为25‰的急性胁迫下,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肠中的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变化显著(P0.05),并在胁迫72h后恢复稳定.以上结果显示,NKCC基因参与了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并在其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食蟹杂谈     
正金秋十月,又到了吃螃蟹的好季节。说起吃螃蟹,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在江南一带,人们吃螃蟹流行用"蟹八件"。这是一种明代工匠创造的食蟹工具,即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当蟹端上来时,拿起一只,用锤具将蟹的各个部位敲打一遍,然后用剪子剪下蟹脚、蟹螯,随后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取食蟹肉了。现如今,我们吃螃蟹不必像古人那么矜持和讲究,笔者一般先从蟹腿吃起。蟹腿肉虽然好吃,但不易取食。吃蟹腿时,我们可以先从关节处入手,然后将肉吸出来。蟹螯部位的肉较多,  相似文献   

19.
吴善全 《科技信息》2011,(23):I0394-I0394
合浦绒螯蟹是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主要产于广西浦北县南流江流域,是广西特有的名贵品种。本文拟对浦北县南流江流域合浦绒螯蟹核心产区的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价,为在浦北县南流江区域建立合浦绒螯蟹自然保护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透明质酸酶在正常性成熟和性早熟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中活性的差异,进而对正常和早熟雄蟹的生殖能力进行评估,采用透明质酸底物转化法,测定正常和早熟中华绒螯蟹精巢以及副性腺中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同时考察不同孵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性成熟个体的精巢和副性腺中的透明质酸酶活性远远高于早熟个体的酶活性,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温度对透明质酸酶活性基本上没有影响;正常性成熟个体副性腺中透明质酸酶活性高于精巢酶活性,性早熟个体副性腺中的透明质酸酶活性极低,甚至无法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