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蒙古口蘑蘑菇圈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蒙古口蘑所形成的蘑菇圈上,不同环(带)中的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明显差异,好气性细菌和芽孢型细菌在枯草环中显增加,分别高于绿草环、圈内、圈心及圈外,细菌生长代谢与口蘑菌丝体生长及其子实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真菌、放线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与枯草环中最低,特别是在菌丝旺盛生长的6 ̄11cm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以青藏高原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sosa)丛间草地和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贡献率、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土壤全氮、全磷、微生物碳(氮、磷)、微生物氮(磷)贡献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大于金露梅丛间草地;而土壤有效磷、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小于金露梅丛间草甸;2种类型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碳贡献率没有显著差异;2种类型草甸的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均在较低水平.说明高寒草甸在植被生长旺季土壤微生物量呈现较高的水平;而微生物量对土壤营养库比值略偏低.矮嵩草草甸比金露梅丛间草地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3.
裴海昆 《青海大学学报》1999,17(1):14-16,24
利用差热分析(DTA)技术对青海高寒草甸蘑菇菌影响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结果表明:蘑菇圈上表层土壤吸湿水吸热峰峰值温度由对照的60℃提高到68℃,土壤有机质放热峰峰值温度由328℃提高到335℃,深层土壤(10 ̄20cm)该两项指标的变化不显著。土壤各种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土壤矿物的吸热峰或放热峰峰值,峰高都显示出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野生黄蘑菇圈对草地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蘑菇圈的生长对生长蘑菇的区域的植被具有明显的圈带状分布特点 ,并且圈上植物群落结构不同于不受黄蘑菇影响的圈外 ,主要表现在圈上植物的物种数、总盖度及分盖度总和均明显高出圈外 ,但圈上、圈外植被的优势种的主要伴生种相同 圈上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圈外 ,而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 圈上土壤含水量、速效磷、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圈外 ,但交换性Ca2 + 、交换性Mg2 + 和 pH值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是在低氧条件下生物质经过热裂解得到的含碳丰富的产品,可提高土壤酸碱度,具有保水保肥及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等功能。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生物炭的碱性性质及多孔性质提供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从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等的含量; 生物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多孔性质,促进了土壤中细菌及某些功能菌的生长,但同时生物炭中含有的重金属及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对细菌生长存在抑制作用; 相比于土壤细菌,生物炭碳氮比(C/N)高、含大量难降解碳化合物,则有利于土壤真菌生长,并且生物炭具有的较大孔隙度,为真菌菌丝提供了附着位点; 生物炭对微生物的促进作用间接提高了土壤中脱氢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等土壤酶活性。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深入了解生物炭的土壤改良作用,深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草原蘑菇圈土壤生物化学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蒙古口蘑丝生长对草原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蘑菇圈枯草环和绿草环中的土壤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有明显下降,土壤呼吸作用强度仍在有菌丝生长的枯草环中较高,不同环带中的土壤生物化学活性差异显著,从垂直分布上看,表层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高于下层土壤,蘑菇圈各环带内的土壤养分和植物地上生物量存在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蒙古口蘑蘑菇圈及其两侧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及种类分布有明显差异.产生子实体的出菇圈带中存在两种优势细菌,它们可能与口蘑子实体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甘肃省玛曲县)四个放牧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桕比,中牧处理下的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这表明在研究区域,适度的放牧可以增加士壤有效性碳、氮库;微生物代谢熵(qCO2)在禁牧、轻牧和中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承牧处理下的qCO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说明高频度的放牧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放牧处理下的w(Cmic)/w(Nmic)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存在显著影响,在研究区域内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甸“蘑菇圈”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蘑菇圈”与圈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及土壤营养的测定结果表明:“蘑菇圈”上的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圈外)。  相似文献   

10.
杀菌剂对巴西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多菌灵、可杀得、扑海因、百菌清、仙生5种杀菌剂对巴西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杀菌剂及同一种类杀菌剂不同使用浓度对巴西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可杀得在0.359g/L时对巴西蘑菇菌丝的抑制作用量小,抑制率仅为2.93%,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可望在巴西蘑菇栽培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马衔山两种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萌动早期,选取甘肃马衔山地区两种典型的生境,进行了沙棘根际微生物的分离、测数,并根据菌株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等,对根际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从两样地共得到细菌菌株47株,分属于12个属;放线菌菌株31株,分属于3个属;真菌菌株20株,分属于4个属.同一地区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土壤中,林缘河滩沙棘灌丛沙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阳坡干旱草地;不同生境沙棘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生物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分.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的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各类群数量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不同类型沙地中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垂直分布的基本趋势依次为:结皮层(固定沙地)》0~15 cm》30~45 cm》75~90 cm,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芽孢型细菌中的巨大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占优势;放线菌中的95%以上是链霉菌属,其中白孢类群占优势;霉菌中的青霉和毛霉占优势;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植被盖度、植物种类和凋落物的多少呈正向关系;从固定沙地到半固定沙地再到流动沙地的过程,是沙地微生物类群、植物群落和有机质丧失的过程,是沙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浓度福美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福美双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指数;低浓度福美双对细菌表现为激活作用,而高浓度福美双则有抑制作用;福美双对放线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真菌表现为激活作用。低浓度福美双对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激活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及碳、氮含量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评价毒死蜱的生态安全性,在蕹菜地喷施不同浓度和频次的毒死蜱并检测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结果:(1)按厂家推荐浓度或其2倍浓度喷施1-2次,1周后因细菌和真菌的减少使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2周后由于细菌的恢复和增加又使微生物总数上升,放线菌一直相对稳定。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变化与微生物总数变化有明显的协同关系。按厂家推荐浓度的4倍喷施2-3次,土壤微生物总数、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会下降。(2)统计分析表明,上述变化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按常规使用毒死蜱不会威胁土壤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江苏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及其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营造防护林的林地,其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平均比对照滩涂高出100余倍,比农田高出20余倍,其中刺槐林、竹林土壤微生物总量明显高于水杉林;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体,放线菌为次,真菌最少(细菌在每克干土中约900 ̄8000万,放线菌为200 ̄2400万,真菌为0.8 ̄1.7万);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随着土层深度而递减,以0 ̄20cm范围内居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春季略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6.
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库布齐沙地油蒿群落枯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好气型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的季节变化特点较为多样,但总的来看,夏秋季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期,地下枯枝落叶样品中的数量普遍高于地上样品,枯叶中的数量高于枯枝.相邻土壤样品的表现较复杂,数量变化波动明显,部分类群高峰值的出现有滞后现象,这与沙地土壤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连栽杨树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杨树长期栽植对土壤微生物造成的影响,对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陈圩4块杨树林地土壤进行调查.使用常规土壤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样品的主要理化性质,分别测定了样品的微生物生物量,并对微生物三大菌群以及与氮元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种微生物类群进行了计数.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栽植杨树会使林地土壤的pH逐渐升高,栽植杨树14 a后林地土壤pH约比对照土壤上升1.5;林地土壤的养分元素氮、磷含量随着林龄增长而降低,而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但是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数量随着栽植时间而逐渐下降,而细菌总数、放线菌总数,以及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一致的变化规律.对参与氮素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发现反硝化细菌的数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加,而硝化细菌(铵氧化细菌与硝酸细菌)的数量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菌种分离纯化、菌种保藏、微生物显微摄影等3种常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菌种分离纯化改进方法是结合“10倍稀释法”和“挑单孢法”设计的,是一种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及产孢子的真菌和放线菌的新方法,该法简单,可以实时观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细菌分裂等现象;茸种保藏方法是在4℃冰箱保藏方法基础上的一种简易菌种保藏方法,操作简单,易掌握。无需特别设备,尤其适宜于大、中专院校及一些基层单位作为保存菌种用;显微摄影改进方法就是数码相机直接通过目镜照相,该法操作简单易学,能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在数码相机比较普及的时代,更能体现实验改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围栏封育是恢复退化草场的主要措施,但随着围栏年限增加,围栏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土壤微生物是评价草地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通过综述围栏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真菌和功能微生物类群的影响,总结了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微生物对围栏封育的响应,表明可以根据相关指标来综合评价退化草地土壤的恢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围栏时间,以进一步改...  相似文献   

20.
对内蒙古库布齐沙带东段油蒿(Artemisiaordosica)固定沙兵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1)好气性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垂直分布是结皮层(0-0.5cm)〉0.5-10cm〉30-40cm〉60-70cm,在0-10cm,油蒿固定沙丘与流动沙丘比值;好气性细菌数量为13.7:1,真菌数量为15.2:1;2)芽孢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垂直分布是0.5-10cm〉30-40cm〉结皮层(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