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儒家理论中,孝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应如何看待儒家的孝文化?应如何在新时期将孝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从儒家孝文化的传统内涵出发,通过"孝"的原初意义,论述了孝文化是当代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儒家孝文化思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的承继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孝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内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其"珍爱生命"的思想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题.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掘和承继孝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要素,开展"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8.
“孝”在儒家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不同时期的儒家文本对于“孝”的阐发有所不同。《孝经》中的“孝”观念,尤其对子女“不毁发肤”(重身)和“扬名显亲”(立身)的要求,呈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礼义身体观”。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中,“重身”和“立身”的孝观念不仅对个体道德的生成具有奠基性作用,也有助于个体对生命有限性与不定性之困境的摆脱,以及对叔本华笔下“生存意志”的对抗,从而实现儒家式的超越。观照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重身”与“立身”的孝观念,也有利于个体重返精神家园,有利于中华民族寻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进一步而言,若在不拒绝外来文明的前提下并与之共融,再能顾及到人的个体属性,传统儒家的孝文化有望缔结出新的人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10.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抒情哲理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为读者提供了多条进入其知性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作品核心意象的理性梳理,在充分肯定其"情性"与"智性"高度和谐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苦难""静默"和"疲倦"三个角度切入,用以阐释通向《金黄的稻束》所指涉的知性王国的多种可能,意在说明这是一首可以以多棱镜的样式观照到生命永恒意味的成功的现代抒情哲理诗。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一向要求人们爱父母、尽孝心,但许多时候也遭遇尴尬,或尽孝则不能尽忠,或尽忠则不能尽孝。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则成功地解决了忠孝之间的矛盾。君王与父母同丧,早先时代,原始亲情浓郁,往往孝大于忠,先孝而后忠,一旦皇权至尊,君臣关系凌驾于血缘关系之上,则忠大于孝,先忠而后孝。历代善为政者都是鼓呼牺牲个体自我,服从整体大局的高手。危难时刻,孝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忠。赵苞先报君,再殉母,是孝融入忠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忠也是一种具有类特性和族群性的高尚价值需求,忠的对象可以是亲情之外的天下所有人。义高于亲、高于生命,于是,忠又具有超越孝、不被孝所统摄的内涵。仁者亲亲,义者泛爱众。义出于仁,但也推广了仁。仁、孝一致,忠、义通融是儒家道德与伦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华孝文化里包含着“爱”与“敬”两方面的和谐内涵,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等,孝文化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中华孝文化的作用,弘扬孝文化精髓,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究。现代法律吸纳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这既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关涉,又推动了孝文化的新发展,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指涉。  相似文献   

15.
《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是一部探察晚明至民国初年《孝经》学与孝文化的文化史力著。该著深入洞见此时期围绕"《孝经》与孝"集结而成的文化脉络与实践形式,勾勒出"孝治天下"的种种面向。孝治散播管道的视像,孝治天下蓝图的铺展,孝治神秘意蕴的充沛,这三个层面最能彰显近世中国社会里存在的弘德崇孝的种种努力,也最能还原孝治天下的宏阔画卷。  相似文献   

16.
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立足家庭教育,面向社会的,培养子女孝的意识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社会和谐。《牡丹亭》与《红楼梦》不仅在大胆张扬男女爱情上有共同点,在保留孝亲意识上也是相同的。这是对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继承,显示了汤显祖与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共同认识,是他们对明清官方文化突破中的保留,与20世纪初的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孝文化由"殷人无孝"到"善事其亲"、"移孝作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丰富完善、扭曲异化的历史演化过程,其中既有人文思想的精华,也不乏封建性的糟粕。时至今日,孝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翠英 《菏泽学院学报》2014,(1):105-107,120
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对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经典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可知: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海伦和特蕾萨隐忍、知性、富有创造力,同时具备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丰富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而男主人公拉尔夫则任性、盲目,总是试图彰显其男性话语霸权。而女性意识也是《典型的美国佬》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