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输卵管上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增殖中、晚期表达情况的变化.方法:取育龄妇女增殖中、晚期输卵管,米非司酮组(8例)于术前12 h给予米非司酮25 mg口服,对照组(7例)不服用米非司酮,常规石蜡切片,用SP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IGF-1及IGF-1R的PU值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月经周期的增殖中、晚期,无论米非司酮组或对照组,峡部、壶腹部、伞部上皮细胞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月经周期的增殖中、晚期,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在输卵管相同部位上皮细胞IGF-1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月经周期的增殖中、晚期,在输卵管相同部位上皮细胞IGF-1R的表达米非司酮组较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米非司酮作用下,月经周期的增殖中、晚期人输卵管上皮IGF-1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IGF-1R的表达则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米非司酮可能对该时期的输卵管环境造成改变.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与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息息相关的活性蛋白多肽物质,可以促进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无机盐的代谢。然而,IGF-1长期使用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为了扩大IGF-1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科研工作者正积极开发IGF-1相关的衍生物。综述了采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合成的截短型IGF-1、加长型IGF-1、IGF-1-Fc融合蛋白和聚乙二醇化的IGF-1衍生物,阐释了IGF-1衍生物优良的生物学功能,可为其他蛋白类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小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简称IGFBP7)广泛存在于多种正常的组织中,但在相应的肿瘤细胞中的含量极微。试验表明,它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生长。采用RT-PCR和Nest-PCR方法,从正常的小鼠脾脏中扩增得到IGFBP7 cDNA片段,测序正确后,克隆于融合表达载体pRSETC中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  相似文献   

4.
将外源融合基因BaLA-HI与DOSPER脂质体等比较混合,加入获能精子悬液中,37度,5%CO2共培养0.5h,以这种处理精子作为转基因载体乾鼠的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在获得的40只移植后代后,经PCR特异片段扩增和Southern杂交,共检测出2只呈相性的转基因小鼠,证明人胰 基因已在小鼠染色体上实现了整合,基因整合率为5%。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中扩增出长为841bp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cDNA,PCR产物经凝胶回收纯化后,克隆在PGEM-T载体的T位点.测序结果和序列分析表明,本人已成功地扩增、克隆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基因cDNA序列.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7)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超家族(IGFBPs)中一名新成员。与其他结合蛋白一样,它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相结合,携带、转运IGF,延长IGF的半衰期,调控IGF的生物活性;更为重要的是,IGFBP7具有许多不依赖于IGF的生物作用,可参与多种类型的组织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衰老与癌变等病理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种结构上与胰岛素相似的多肽,作为一种分子信号,在维持和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成熟和再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它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IGF系统的组成,生物学功能及其表达调节做一介绍,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IGF系统在眼部的表达以及它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制备Plcd1转基因小鼠研究Plcd1基因功能.首先逆转录PCR获得约2.2kb的Plcd1基因全长,T载体克隆后测序验证;以pMD19-T-Plcd1为模板,通过设计引物及PCR扩增引入酶切位点,与pEF6/V5-His同时进行酶切、连接,构建pEF6/V5-His-Plcd1表达载体;经真核表达验证后,酶切获得目标片段,显微注射681枚受精卵,在82只仔鼠中获得转基因阳性首建鼠15只,其中13只稳定遗传并建系.PLCD1-HIS融合蛋白在睾丸组织中表达,在皮肤组织中无表达.Plcd1转基因小鼠为Plcd1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绵羊早期胚胎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IGFs及其受体(IGFR)在绵羊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的表达.对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手术法采卵得到卵母细胞和着床前早期胚胎,结合荧光免疫染色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研究了绵羊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着床前各期胚胎中IGF—Ⅰ、IGF-Ⅱ、IGF—ⅠR、IGF—Ⅱ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IGF-Ⅰ、IGF-Ⅱ在未成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受精后,直到囊胚的整个早期发育阶段也检测到了这两个因子的表达,且胚胎免疫染色在各卵裂球之间呈现不均匀的分布.IGF—ⅠR和IGF—ⅡR在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均有表达,在胚胎期主要分布于卵裂球细胞的顶端(apical surface),而在囊胚阶段主要在滋胚层细胞中表达,内细胞团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并行手术修复损伤.将40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IGF-2组、地塞米松组,术后2、4、6、8、12周分别采用足印实验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进行大鼠手术侧肌...  相似文献   

11.
将来自PCR法合成的绵羊β-乳球蛋白基因(BLG)5’端898bp上游区和人单核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基因(hCD14)成熟肽1245bp片段构建的BLG-hCD14融合基因纯化后,注入小鼠受精卵原核。实验共注射受精卵1149枚,经体外培养发育到2-细胞期的胚胎计968枚,发育率为84.2%。从发育的胚胎中选择634枚移植到46只假孕受体。其中14只妊娠产仔,妊娠率30.4%。妊娠受体共移植胚移207枚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转基因小鼠建立中的受精卵显微注射和移植,对获得受精卵、有效注射及移植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注射后的受精卵的移植加以改进,建立了人G-CSF转基因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Tet-on系统诱导乳腺特异表达CUEDC2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经细胞诱导表达验证后,酶切得到含有CUEDC2的线性DNA片段,并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及后续筛选鉴定,得到CUEDC2转基因小鼠。进而通过与乳腺特异表达的MMTV-rtTA转基因小鼠交配,得到CUEDC2/rtTA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利用2mg/ml的多西环素(Doxycycline)诱导小鼠体内CUEDC2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表达。结果:经诱导,CUEDC2/rtTA双阳性转基因小鼠的2个Founder的F1、F2代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成功表达CUEDC2, 并具有乳腺特异性。结论:Tet-on系统诱导乳腺特异表达CUEDC2的转基因小鼠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通过制备Vill转基因小鼠研究该基因的功能。 方法与结果 首先由RT-PRC方法获得全长约2605bp的Vill基因;经T载体克隆测序验证后,以克隆载体pMD19-T-Vill为模板,设计引物并引入酶切位点,将PRC扩增产物与pEF6/V5-His-LacZ同时进行酶切、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EF6/V5His-Vill;经真核表达验证后,酶切获得含Vill基因的显微注射DNA构件;显微注射390枚受精卵后,在出生存活的77只仔鼠中获得转基因阳性GO代小鼠19只,其中16只能够稳定遗传并建系,转基因阳性小鼠外观未有明显改变。 结论 Vill转基因小鼠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准备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小鼠与肿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小鼠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肿瘤研究的发展。具有癌症倾向的转基因小鼠,是从DNA水平开展有关人类恶性肿瘤发生、生长、转移和防治研究的良好活休模型。肿瘤形成与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种基因特别是癌基因、抑癌基因的遗传改变有关。在利用转基因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时,对由相同结构基因建立的不同转基因小鼠家系在癌基因表达上的时空差异性,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实现转基因动物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将会加速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中转基因动物应用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HIV潜伏感染是造成抗病毒疗法无法根除病人体内病毒的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药物筛选模型,是成功筛选高效、低毒性HIV潜伏激活剂的关键.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野生型及κB和TAR顺式元件突变型HIV-1LTR驱动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并通过质粒转染人胚肾293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从每个克隆中抽提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报告载体稳定整合在细胞基因组中.进一步通过TNF-α去处理这些细胞模型,结果显示:10ng/mL TNF-α可以有效地激活野生型LTR和ΔTARLTR细胞,对ΔκB LTR细胞中荧光素酶表达水平没有影响.激活效果还在同一细胞的不同细胞克隆中得到了重复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尾部组织进行DNA提取,后续采用PCR扩增、琼脂凝胶电泳实验方法进行条带分析鉴定,比较蛋白酶K法和碱裂法对DNA提取差异,通过行为学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病理产物的表达以验证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生物学功能改变.结果显示,与蛋白酶K法相比,碱裂法提取的DNA浓度明显较高(P<0.001),纯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迷宫行为检测结果显示,定位航行实验中,与野生型比较,两组APP/PS1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P<0.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野生型比较,两组APP/PS1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比较,两组APP/PS1转基因小鼠自发交替准确率明显降低(P<0.0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两组APP/PS1转基因小鼠脑部明显产生Aβ沉积(P<0.01,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比较,两组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组织Aβ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以上结果表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在8月龄出现明显Aβ沉积及行为学改变,在DNA提取方面,蛋白酶K法和碱裂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DNA提取均准确无差异,碱裂法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在常用的定性鉴定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建立小鼠过敏性疾病模型的最佳条件,利用OVA与Alum混合的致敏原致敏BALB/C小鼠,建立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OVA剂量,Alum剂量与刺激频率3因素的3个不同水平对受试小鼠血清总IgE的影响,评价建立小鼠过敏性疾病模型的最佳条件.经直观计算与统计学分析,针对OVA与Alum混合致敏原致敏BALB/C小鼠模型,最佳试验条件为每次每只小鼠注射50μg OVA与含4mg Al(OH)3的Imject Alum明矾佐剂的混合液0.2mL,每隔4d注射1次,共注射4次.该试验为研究食品抗过敏功能提供了建立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并提示在建立模型时应注意多试验因素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