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镇江西津渡的发展、功能和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津渡是我国著名古渡之一,有世界上最早的救捞机构。它的形成发展与镇江的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历史上它具有重要军港、客运渡口、义渡码头、水上救生和驿道咽喉等功能。六朝以来,在渡口逐渐形成了西津渡古街。西津渡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2.
京口救生会是清代康熙年间由镇江民间成立的江上救生组织,设有专用作业码头(俗称"小码头"),长期坚持慈善活动;及至同治年间,此处又兼为镇扬义渡码头。而在100余年之前,小码头被长江涨淤堙没。所幸2008年的西津渡考古,使得小码头遗迹原貌重现世间并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和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3.
西津渡历史文化的探索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津渡历史街区是名城镇江的重要化遗产之一,但过去对它的认识还存在若干缺憾和误区。本通过考古与史料的双重发掘,着重揭示西津渡玉山大码头、昭关小码头、千年古街、蒜山人遗迹等化内涵和历史面貌,进而对西津渡景区的保护、建设及旅游开发提出新的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4.
古民居保护和开发的策略——以镇江西津渡古民居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江西津渡古民居在风水格局、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价值,应当从科学规划、原真保护、和谐拆迁、创新利用、协调开发和把握“文脉”等方面保护和开发西津渡古民居。  相似文献   

5.
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环境价值。在对西津渡古街区周边工业厂房的改造中,其规划策略是以工业文化遗存为载体,展示和弘扬民间文化遗产。为了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将原镇江滤清器厂的厂房改造为镇江锅盖面品鉴馆,让游客感受镇江民俗文化,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6.
京口蒋氏救生会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开中国和世界民间水上救生风气之先。从史料考证分析蒋氏一族创办和继承救生会历七世163年的历史,可以清晰梳理出京口救生会创始人及继承人之时间顺序和人脉关系。  相似文献   

7.
镇江西津渡古街是在千年古渡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街区,完好地保存着六朝时期以来的中外历代古建筑,这些风格、造型、特征完全不同的建筑融合在一条街上,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镇江城地处长江运河之交,其江岸区域的发展深受长江、运河物流格局的影响。唐宋以后,江岸区域逐渐形成"东港西渡"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面作为运河入江口的大、小京口主要用以停泊漕艘商船,西津渡则主要用以摆渡商民渡江。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极大改变了镇江江岸既有的空间格局及其原有职能。《天津条约》签订后,镇江作为上海之外长江流域的另一个开放口岸,其江岸区域的职能与空间格局迎来了一个重塑的契机,"东港西渡"的旧有格局被一体化的江岸发展趋势所取代。在有限的江岸空间内,华洋、官民之间冲突不断,进而导致江岸区域社会秩序的重组。  相似文献   

9.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建筑文化是西津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中西建筑的材料、形式、结构、装饰及其它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可从中窥见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是保存文物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历史街区在开发工作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历史街区开发就是房地产开发或旅游开发,言必谈“新天地”,保护和开发步子和规模要大,“权利审美”倾向严重等。以镇江为例,在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中也是有得有失,应总结推广西津渡古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两宋移民与镇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人口迁移成为常见现象,不少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就择居于镇江。北宋末金兵南侵,中州及两淮百姓纷纷避难过江,出现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镇江是长江下游流人过江落脚的第一站,滞居或择居于此的很多。移民大量涌入,在经济、文化、教育及风俗习尚等方面再一次给镇江地区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镇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古运河,承载着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也记录了镇江历史变迁,是孕育镇江文明的母亲河.运河与镇江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对今天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变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充分发挥运河文化功能,在发展旅游经济,重塑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意义很大,是镇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选择镇江、江阴、浒浦、七浦、吴淞口等潮位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沿江各潮位站日平均水位的影响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沿江各站日平均水位与上游大通站日平均流量过程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沿江各站日平均水位除了与上游大通站流量有关外,还与吴淞口天文潮的大小有关,增加了能够反映潮差大小的相关因子,有效提高了相关方程的...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high-resolution elemental scanning of core YD0901, taken from the subaqueous Yangtze River delta, a 600-year flood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for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system. Zr/Rb ratios were chosen as a proxy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Zr resides mainly in th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and Rb is found in the fine-grained minerals. When floods occur, the discharge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s, which carries mor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refore, deposition of coarse-grained miner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relative to fine-grained minerals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and subsequently the Zr/Rb ratios also increase. The higher the Zr/Rb peaks, the greater number of coarse particles deposited by saltation processes. Zr/Rb peaks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Especially at about AD 1870, the Zr/Rb ratio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e flood ev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D 1870, as indic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sults show that floods have occurred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when,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y, floods occurred once every 4 years. In addition,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Zr/Rb ratio showed that there is close link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and ENSO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考古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运用3S技术和历史地理学方法, 将河口变迁、河道变迁、运河变迁与城市空间演变相结合, 探讨古城扬州在2500年间城市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首先基于行政区划图在2006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图上截取扬州市区边界; 然后以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为基础, 对关键点进行GPS定位, 利用ArcGIS9.3将位置点和影像数据叠加, 复原历史时期扬州附近长江河道的演变过程, 定量获取古城扬州在不同时期的属性数据, 由长江河道与邗沟的演变过程, 得到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的水域面积、泥沙淤积面积及城市面积; 最后, 依据属性数据分析扬州城市演化的特征, 并探讨影响古城扬州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 扬州城市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气候因素是城市演变的大背景; 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则引导城市演化的方向; 长江河道北岸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南移导致古城扬州的演变, 反过来又带动内河航运的延伸, 城市则依运河的方向拓展, 即使城市缩小了, 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 总体上看, 唐代之前, 城市演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 唐代之后则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16.
千尺雪位于苏州西郊的寒山岭地区 ,系明清吴中胜景、乾隆六下江南驻地。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分析 ,主要阐述了景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可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镇江城池自古以来就是"缘江为境,因山为垒",在全国历代地方城池中由于其不规则性,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以来,镇江唐宋罗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代罗城和宋代罗城既有传承性,又有区别,表现了镇江独特的建城特点,在古代筑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文献,结合城市考古新材料,可以对唐宋罗城诸如修筑时间、城门设置、城垣规模以及二者关系与建筑特色等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丛璐璐 《科技资讯》2010,(6):140-140,142
鸿雁(Anser cygruoles)是湿地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2008年IUCN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由濒危级调整为易危级。鸿雁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有分布,世界范围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由于近几年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加上人类的干扰使鸿雁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繁殖适宜生境锐减,繁殖种群数量数量下降。20世纪,国内外学者对鸿雁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分布、生物学特征的简单描述上。直到近十年,相关研究工作者才渐渐展开对鸿雁生理解剖、疾病、生态习性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为有效保护鸿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