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志红 《科技资讯》2009,(14):245-245
在刑法中,针对侵犯名誉权的罪名主要有两个:诽谤罪与侮辱罪。刑法并没有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不过,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履行公务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或者以窃取、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因此,有人认为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未尝不可。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制定,可遏制当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象,但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此罪中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正确认定犯罪主体、“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等问题。才能对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正确定罪判刑。  相似文献   

3.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4.
8月25日,递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的草案中正式新增了“传销罪”。草案规定:组织、领导实施传销行为的组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草案并规定了传销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对刑罚的启动应持有最为慎重的立场,此入罪规定却未坚持这一立场,以刑法的谦抑性为视角来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入罪是有违刑法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6.
8月25日,递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的草案中正式新增了“传销罪”(草案规定:组织、领导实施传销行为的组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草案并规定了传销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①。任何以强制手段,非法剥夺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都是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非法拘禁是指以拘禁或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譬如,1997年6月下旬,河南省洛宁县王村乡派出所在查办马某等涉嫌嫖娼一案中,在没有办理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派出所长韦万兴指使干警采…  相似文献   

8.
试析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死亡对诉讼的影响周念宇一在现行立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对刑事诉讼程序有重要影响。刑诉法第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相似文献   

9.
新闻视野     
《刑法》新增传销罪8月25日,递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的草案中正式新增了传销罪。草案规定:组织、领导实施传销行为的组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6月26日上午听取了《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草案增加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暗管、渗井、高压灌注或者以其他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草案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句话新闻     
国务院7月27日公布的《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指出,将研究推动客货运车辆严重超速、超员、超限超载等行为列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 国家质检总局下半年将在全国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金融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性侵权行为,必须依法认定金融机构的储蓄侵权行为、借贷侵权行为、贷款欺诈行为、证券欺诈行为、票据欺诈行为等。公民、法人因多事侵权行为而遭受损害的,有权依法索赔。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触犯法律规定的,还必须依法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郭爱国 《科技信息》2006,(12):369-369
《刑法》第130条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便是我国刑法中的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笔者在此仅对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务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个案的特殊情况,使得认定职务侵占罪时产生了诸多的分歧,本文通过一个案例,运用民事法律思维对这一罪名进行分析与认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上颇有动作,主要采用的是分散立法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很多都以规定的形式存在,缺少高位阶的法律,就算有也只是一个概念。鉴于此种情况,完善立法,为网络个人信息撑一把"保护伞"已经迫在眉睫。立法条件逐渐成熟由于尚未制定相关的高位阶法律,这就造成了在个人信息保护上系统性法律法规的缺乏,再加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并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了实践当中个人信息被滥用,非法买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频发。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入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平 《科技信息》2010,(10):I0358-I0358,I0360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有学者提议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应该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并没有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对人肉搜索现象法律介入必要性和刑法谦抑性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对人肉搜索采取刑法以外的法律规制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7.
如何对涉密计算机、移动存储和网络设备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涉密信息被非法窃取或无意泄密,是每个单位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了解清楚攻击者的行为方式,避免处于被动地位,做好积极防御才是最好的防护手段.参考"U盘病毒"的行为特点,设计开发一个接入互联网告警系统,在涉密设备连接因特网时可提醒用户,为有相关需求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中国疫情应急管理中涉疫个人信息披露的现行法律制度,分析了不同国家地区涉疫个人信息收集、披露时的做法,探讨了适合于中国的涉疫个人信息披露的路径:一方面要在应急法规中增加个人信息披露的规定;另一方面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细化涉疫个人信息披露的内容,重点为以最小化原则为基础由国家披露个人信息,同时以公开透明原则保障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安全生产方面非法违法现象抬头、事故反弹、重特大事故多发的情况,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防止和纠正年底突击生产、忽视安全的倾向,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本刊自1997年第一期开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讲座,共6讲,到本期全部结束,在“转化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热切希望各位读者通过本讲座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理解这部法律,从而进一步推动第一节概述法律责任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是独立的一章,本法规定了六种行为的法律责任。这六种法律责任分别是:()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诈骗钱财、非法牟利的法律责任;(2)故意提供虚假检测结果或者评估证明的法律责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玩忽职守、河私舞弊的法律责任;(4)以唆使窃取、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