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镀镍单壁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镀法在单壁碳纳米管(SWNTs)外表面包覆Ni-P层,厚度约为20 nm.采用全液态搅拌铸造的方法,制备了镀镍单壁碳纳米管镁基复合材料,随镀镍单壁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但过多的加入会导致增强体团聚现象严重.观察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发现碳纳米管在基体中能起到连接作用和阻碍裂纹行进的作用,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聚丙烯腈力学性能,利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将酸化的多壁碳纳米管(CNTs)添加到聚丙烯腈(PAN)基体中制备出碳纳米管/聚丙烯腈复合材料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力机和动态力学分析仪(DMA)进行表面观察、结构测定及力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酸化处理后的CNTs与PAN基体间有一定的界面作用,材料力学性能随碳纳米管含量增加而增强,当CNTs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时,比纯PAN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63%,动态力学储能模量提高了约560%。  相似文献   

3.
外消旋聚乳酸/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 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外消旋聚乳酸/多壁碳纳米管(PDLLA/MWNT-COOH)复合材料.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借助纳米压痕测试系统和高阻计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和电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都在53℃左右;热稳定性能随着碳纳米管的加入而提高;当碳纳米管的重量分数不高于5%时,其团聚现象比较轻微;弹性模量和硬度在碳纳米管重量分数为5%时达到最大值;体积电导率随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当碳纳米管含量为7%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导率较纯的PDLLA增加了8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短切高模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和碳基体材料气孔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切高模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和肖氏硬度明显高于碳基体材料,两种材料抗折强度、肖氏硬度和气孔率成反比;气孔率对短切高模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影响显著,而对碳基体材料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断口,发现短切高模碳纤维在基体中随机取向,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  相似文献   

5.
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处理,在聚氨酯合成过程中分别利用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利用碳纳米管的性能对聚氨酯材料进行改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研究了酸化对碳纳米管性能的影响,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仪和数字超高电阻、微电流测量仪对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热力学和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研究了两种制备方法对改善聚氨酯材料性能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两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均可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力学、热力学和导电性能,原位聚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性能上的提高要比共混法更为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6.
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对其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断口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增强相CNTs使复合材料的晶粒细化,镀镍处理后的CNTs与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与基体合金相比,当CNTs体积分数1.0%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都随CNTs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当CNTs体积分数1.0%时,由于CNTs的分散性降低,使得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幅减小、抗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EVOH/蒙脱土插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有机化蒙脱土(MMT)为无机相,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为基体树脂,通过熔融插层制备出了EVOH/蒙脱土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分析了不同的MMT配比制备的EVOH/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EVOH/蒙脱土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片层间距的大小与MMT的含量有关,MMT的含量小于8%时,其含量越少,片层间距越大,此时形成的是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MMT的含量在8%~15%时形成的是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而MMT的含量超过15%时,片层间距无明显变化。MMT的加入还会影响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晶温度(Tc)、晶型和熔融温度(Tm)。  相似文献   

8.
利用碳纳米管通过原位聚合合成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对聚氨酯材料进行改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仪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酸化前后的碳纳米管性能及结构的变化,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碳纳米管改性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比了未酸化和酸化后的碳纳米管对改善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以增强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经过酸处理的碳纳米管增强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Fe2O3/MWCNTs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Fe2O3/MWCNTs复合材料均由碳纳米管与氧化铁颗粒组成,Fe2O3粒子尺寸较均匀,其颗粒大小约为5 nm。在室温条件下,Fe2O3/MWCNTs复合材料对NOx具有较好的气敏性能,当NOx浓度为9.7×10-7时,复合材料对NOx的灵敏度为6.13%,响应时间为38 s。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合成材料中Fe2O3的主要相态是呈p型半导体特性的γ-Fe2O3,与吸附空气中氧气呈现出p型半导体特性的MWCNTs复合时产生倍增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纳米复合材料在橡胶工业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并着重论述了碳纳米管、纳米TiO2 、纳米SiO2 、纳米ZnO、纳米Fe2 O3 (Fe3 O4)和纳米Al2 O3 (Fe3 O4)和Al2 O3 与橡胶所形成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0.35Sr0.65Co0.7Cu0.3O3上CO氧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常压及160~200℃温度范围内,CO氧化反应速率对一氧化碳与氧分压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51和0.17;反应表现活化能为62.0kJ·mol-1。并且对该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行为、从催化剂表面氧物种的分布方式和反应性能角度出发做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微重力落管法制得了Nd6 0 Al1 0 Fe2 0 Co1 0 非晶薄片 .利用X衍射 (XRD)分析了Nd6 0 Al1 0 Fe2 0 Co1 0 非晶薄片的结构特征 .用振动样品磁强计 (VSM)研究了其磁性能 .结果表明微重力落管法制得的非晶薄片具有硬磁性 ,与快速非平衡凝固(如甩带法 )试样的XRD相比 ,尽管其曲线还是较为典型的非晶相漫散衍射峰 ,但已有少量的不规则的类似晶化的突起小峰 ,表明该非晶片中已经有微量晶态合金或者细小晶粒析出 ,初步分析可能是生成了类似于亚稳A1 相的短程有序原子团簇或者是较大尺寸的纳米晶 ,这种短程有序原子团簇或纳米晶是Nd6 0 Al1 0 Fe2 0 Co1 0 非晶薄片显示硬磁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设F,K为体,ChF表示F的特征;n∈Z ,GLn(F),SLn(F)分别表示F上的n阶一般线性群和n阶特殊线性群.PGLn(F),PSLn(F)分别表示F上的n阶射影一般线性群和n阶射影特殊线性群.文献[2]确定了域上PSLn(F)到PSLm(F)(n>m)的同态形式,得到了此时的同态是平凡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使用与[2-3]类似的方法,得到了结论:当n>m、n≥3且ChK=2时PSLn(F)到PSLm(K)的同态是平凡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形如utt =a2 (utt 2xux)的Cauchy问题进行了讨论 ,得到其相容性条件和古典解的存在性定理 ,进而对于更一般的一类形如autt 2butt cutt 2x(aux bux) =0 (a、b、c是常量 ,且b2 -ac>0 )的方程得到类似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升华法生长出铱(Ⅲ)配合物(btfmp)2Ir(dbm) (btfmp=2-苯并噻吩-5-三氟甲基吡啶,dbm=二苯甲酰甲烷) 红色单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红外光谱表征及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1.776(3) (A),b=29.409(7) (A),c=11.515(3) (A),α=γ=90°,β=102.730(3)°,V=3 889.9(15) (A)3,Z=4,Dc=1.660 g/cm3,F(000)=1 904,μ(MoKa)=3.608 mm-1,R=0.078 4 and Wr=0.137 3.该配合物呈现近似八面体配位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用金相、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新相Y23C27,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Y23Co27是775℃进行包析反应所生成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自论了在乙醇溶剂中,以三氯化铁同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HPMaFP)及8—羟基喹啉(HOX)作用,制得两种配合物,并测得它们的组成为Fe(PMaFP)_3和和Fe(PMaFP)(OX)_2。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稳定性等性质。观察了它们在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在乙腈中的电导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均为非电解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Fe(50)Cu(50)合金,采用XRD研究了合金化过程.计算了晶格常数、晶粒尺寸及微观应变随球磨时间的变化.对Fe-Cu合金的形成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压力为2.5GPa、温度为1 000K的合成条件下,采用高温高压法成功制备了钐填充和碲取代的方钴矿化合物Sm_(0.025)CoSb_(2.975)Te_(0.025)。电输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m_(0.025)CoSb_(2.975)Te_(0.025)的塞贝克系数为负值,其导电类型为n型,塞贝克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升高;样品Sm_(0.025)CoSb_(2.975)Te_(0.025)的功率因子在660K达到26.8μW·cm~(-1)·K~(-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