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辉 《科技信息》2010,(29):412-412
近年来根据司法部门统计的情况表明,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且呈上升趋势,犯罪居高不下,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目前在我国司法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讨论内容多、涉及面广,我国法律、法规也对未成年人权利也作了许多保护性规定。但现实状况是,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仍旧急剧增加,犯罪年龄相对提前,重新犯罪率高,且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理原则的研究工作也就显的格外的紧迫而必要了。  相似文献   

2.
以未成年人为主体实施的犯罪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状况、新特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研究未成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和教育好未成年一代,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追寻违法犯罪根源,研究预防对策,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预防其重新犯罪的目的,使未成年违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司法模式,代表着一种新的刑事司法理念,这一司法模式以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和重塑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在对被害人地位的提升、犯罪人再社会化、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等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恢复性司法与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制度与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但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适用也存在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4.
陈伟 《科技信息》2009,(31):I0377-I0377,I0333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高发态势,为了实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非犯罪化、非刑事化和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司法实践中检察系统纷纷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试点推行了对未成年人实施有条件的暂缓起诉制度,本文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暂缓起诉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施暂缓起诉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所具备的信息储存、信息沟通等功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互联网为人类建构起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引发犯罪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尤为体现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中,并且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的诱因作用正在不断地加剧。  相似文献   

6.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截然不同。恢复性司法在某些方面更加强调了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恢复性司法为切入点,分析了恢复性司法在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而提出一系列借鉴恢复性司法以完善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田露 《科技信息》2011,(20):68-68
根据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往的司法实践和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应该是可行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的确立也是符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一贯司法精神的;从我国的实践探索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的确立也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制度是通过非正式程序将未成年人从正式司法程序中"转移",减少或避免问题少年标签化。作为舶来品,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制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效果。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构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转处制度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具体规则的设计和配套制度的衔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被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我国未成年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存在着:犯罪动机单纯、偶然性、激情性犯罪突出,共同犯罪、团伙作案多,犯罪种类复杂、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野蛮、凶残。犯罪低龄化明显、独生子女犯罪比例上升、闲散未成年犯罪严重,以及再犯罪率高等特点。未成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方面的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未成年犯罪应以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犯罪原因为根据,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原则,提高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思想认识,加大家庭、学校、社会、司法部门教育与预防力度,实现未成年人自我教育与预防,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最终达到控制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海峡两岸共同打击刑事犯罪的过程中,由于两岸法律制度、司法体系的巨大差异以及两岸有关犯罪问题的复杂性特点,使两岸刑事司法合作面临许多问题,当前两岸司法合作机制无法满足两岸对打击犯罪的进一步需求。本文在论述两岸基于协议开展刑事司法合作成效的同时,针对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对接部门职能差异、刑事管辖冲突、犯罪情报交流缺位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推动构建更加高效、快捷的两岸刑事司法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年龄趋向年轻化,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现行司法实践中的有关内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恢复性司法作为中国的刑事制度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争论点和舶来品,本文在结合中国的本土资源和外国在这一制度上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述,尝试以新的视角即恢复性司法的中心点社区制度,为更好的在中国实行高效可行的恢复性司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而恢复性司法则是对犯罪的一种反应方式和处理方法。两者的内涵虽然不同.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两者都强调刑罚的轻缓化和非监禁性,都推崇社区矫正的行刑理念,都彰显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鉴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的刑罚手段存在不足, 应当借鉴国外的前科消灭、不定期刑等刑罚种类,重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体系,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使其受到公正、人道的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诉讼法第275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明确了办案机关对未成年人记录的封存义务。但检察机关如何在司法实践中予以实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论述了应对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刑罚。尽管新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原则上作了特殊规定,具体操作上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未成年人保护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保护未成年人责任意识亟待增强,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依法保护未成年人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清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家庭、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意义,着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保护,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紧密衔接,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日益突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单个家庭的幸福稳定,还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损害。要实现对流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有必要加强对流动未成年人的服务、关爱、管理和完善诉讼程序。要加强流动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需引入适当的多方社会主体的参与,从社会防治和程序保护、教育帮扶等方面展开工作,探索区别于传统的帮教模式,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9.
司法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损害法律尊严、破坏司法公信力和正常社会秩序的犯罪。本文着重分析了司法职务犯罪的影响和成因,并对如何防范和治理司法职务犯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厦门市思明区下沃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调研,介绍了下沃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举措。归纳了下沃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几点重要启示,提出了构建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的设想,即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联动机制、引导机制、实践机制和渗透机制,推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