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在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并实现两的双向反馈连接,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和区域气候,发现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分布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流层臭氧分布局域性较为明显。模拟也得到了模拟区域气候的四个典型月特征,并与分析资料对比验证了所得结果。此外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计算的臭氧反馈到区域气候模型中,模拟对流层臭氧增加背景下。模拟区域内晴空辐射强迫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卫星遥感监测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紫外仪器TOMS、OMI和TOU的臭氧总量数据(1979-2014年),研究了全球及关键地区臭氧总量的分布及变化。讨论了南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和变化的差异,探讨了影响臭氧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子。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青藏高原和极地的臭氧变化,并利用FY-3数据对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低值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极地臭氧损耗依然明显,青藏高原的臭氧增长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机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一个区域气候-化学耦合模式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 2和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TACM相耦合 ,建立了一个区域气候 -化学模式系统 (RegCCMS) ,主要用于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研究 .利用 2 0 0 0年 7月NCEP再分析资料和RegCCMS模拟了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 ,估计了相应的辐射强迫以及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夏季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的月均最大地面浓度分别为 1 2 5× 1 0 - 9和 8μg/m3.对流层臭氧的平均辐射强迫为 0 .3 9W /m2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直接辐射强迫为 - 0 .92W /m2 ,两者皆在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出现极值中心 .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间接辐射强迫为 - 0 .2W /m2 ,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相对较强 .在局部地区 ,对流层臭氧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高于IPCC( 2 0 0 1 )报导值 .总体而言 ,对流层臭氧可能导致的增暖效应明显弱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 ,因此 ,净辐射强迫为负值 ,两者的综合效应造成近地面平均气温下降 - 0 .2℃ .西南地区降温较为明显 ,最大幅度达到 - 0 .5 7℃ .  相似文献   

4.
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宜昌是响应大尺度环流变化的敏感区域,能灵敏捕捉到大气臭氧的纬向输送过程。从近80年宜昌地表温度和Arosa大气臭氧总量相似的季节性变化发现前者较后者提前3个月反相变化,其本质是臭氧运输的季节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压等离子体产生臭氧,处理感光行业中的显影废水,建立以臭氧氧化处理显影剂及其氧化物总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中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初始浓度、pH值、臭氧通入量等因素对显影剂及其氧化物总量降解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及经济性分析得出本方法的优化条件。该条件下,显影剂及其氧化物总量降解率为96.9%。  相似文献   

6.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TOMS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1979~2003年4月份平流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变化,及其对北半球中高纬臭氧总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4月份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强于2波,对应的位势高度场在欧亚大陆北部为一低压涡旋,而北美北部为一高压区.此时,从东北亚到北加拿大为臭氧总量的高值区,而北欧至格陵兰一带为臭氧的低值区.但在有些年份,2波比较强时,相应的位势高度场在极地为一明显的低压涡旋,此时在极地附近会出现臭氧低值区.个别年份如1997年,1波在25年中最强,2波也很强,强低涡中心比常年更靠近北极点,在与之位置相同的地方出现了25年中最明显的臭氧洞.还有一些年份,北极地区主要由高压控制,臭氧总量的高值区基本上出现在北极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8.
臭氧总量的纬度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OAA卫星的SBUV/2(SBUV:太阳反向散射紫外辐射测量仪)观测仪资料来分析大气臭氧总量多年(1989~2000年)在不同纬度带的趋势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纬度带臭氧总量都是下降的,但下降幅度和速率各不相同。南北纬度带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特征。各纬度带臭氧总量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夏冬两季处于中间,对于不同纬度带,臭氧总量季节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的建立及其效能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模式系统.该模式系统对模式中陡峭地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在云量参数化方案中考虑了大气的动力学结构.其中大气模式与海洋模式和土壤模式简单耦合,和GCM单向嵌套以反映大气环流背景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比较和检验,发现区域模式对侧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客观真实的侧边界条件是模式能够正确模拟区域气候要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中尺度强迫如地形高度和下垫面类型的细致刻划,都有利于气候要素场特别是边界层和地表气候状况模拟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扩展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西北沙漠面积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共设计了3组试验:控制试验A、沙漠面积扩展试验B、在试验B基础上增大粗糙高度的试验C.分析表明:中国西北沙漠区扩展后对中国夏季降雨量和中国夏季风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会导致季风减弱,降水量减少,增大地面粗糙高度后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将大气化学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连接,以中国地区1994年1,4,7,10月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气候变化,并分析了由于大气化学过程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的对地气系统辐射收支、温度、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硫酸盐气溶胶在晴空大气顶和云天大气顶处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将使地表温度下降,使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over China is simulated using 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ICT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 (RegCM3). The model is one-way nested within the global model CCSR/NIES/FRCGC MIROC3.2_hires (Center for Climate System Research/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for Global Change/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Climate). A 150-year (1951-2100) transient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at 25 km grid spacing,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IPCC SRES) A1B scenario. Simulations of present climate conditions in China by RegCM3 are compared against observations to assess model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at RegCM3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spatial structure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ll. Changes in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and June-July-August (JJA) during the middle and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analyzed. Significant future warming is simulated by RegCM3. This warming becomes greater with time, and increased warming is simulated at high latitude and high 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in DJF, a general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s found in most areas, excep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JJA show an increase over northwest China and a decreas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re is a mixtur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The change pattern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mid century, except in some small areas, and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is usually larger. In addition, the simulation is compared with a previous simulation of the RegCM3 driven by a different global model, to address uncertainties of the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大气化学模式连接的模拟系统,研究了中国地区人为排放生成的硫酸盐气溶胶分布及其辐射气候效应,并与全球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比了硫酸盐气溶胶辐射气候效应的在线、离线模拟方法所得结果差异的细致情况.通过以上工作表明:区域气候和大气化学耦合模式系统能在比大气环流模式更精细的尺度上获得硫酸盐分布规律和辐射气候效应;并且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的在线与离线连接方法得到的硫酸盐柱含量、有反馈和无反馈大气顶直接辐射强迫和地表温度响应在较小区域平均的尺度上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并且在全区域平均尺度上也不能被忽略;通过对气候响应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模拟结果显示了从硫酸盐含量到辐射强迫和地表温度响应逐渐加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Variations in global atmospheric oscillation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are simulated using the climate system model FGOALS_gl. The model was driven by reconstructions of both natural forcing (solar variability and volcanic aeroso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greenhouse gases and sulfate aerosol). The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against proxy reconstruction data. The reconstructe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was out of phase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in the last millennium. During th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