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作为研究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清晰地记录了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干冷与暖湿变化.若对其所蕴含的全球变化信息进行更精确地研究,需要高分辨的时间标尺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长武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对比获得年龄控制点,以其32μm颗粒含量作为变量,利用粒度内插方法建立黄土时间标尺.并利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获得了一条可靠的高分辨率的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2.
对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测试,并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2以来下蜀黄土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a,5b,5c,5d和5e亚阶段的波动特征;下蜀黄土S2磁化率记录则可与深海氧同位素7阶段进行细节上的详细对比。对比揭示,最近20多万年以来,下蜀黄土堆积区对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同时,下蜀黄土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在某些阶段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可能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效应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影响的叠加作用。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能获得精度较高的全球变化信息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都黄土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完整且高分辩率地记录了晚更新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清晰易辨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和稳定的磁化率特征反映了这种变化的全过程;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了武都黄土物质构成主体部分与黄土高原一致;大旋回,大幅度的粒度变化特点说明受控于远距离,大尺度搬运过程及风力强弱的交替。  相似文献   

4.
匡娟  张成君  杨奇丽 《甘肃科技》2007,23(8):103-104
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开始利用不同方法建立磁化率气候转化函数,重建古降水量和古温度。但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成因机制一直在争论中,而影响磁化率变化的因素很多,要对磁信息进行准确的提取,须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将塬堡剖面15万年以来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与其它气候记录信息如孢粉、有机质含量、粒度、CaCO3含量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十分吻合.文章还运用吕厚远的黄土磁化率关于降水、温度的回归方程,推算塬堡地区的古温度、古降水,其结果也较为理想.但是,黄土磁化率随地区而异,还随埋藏深度发生变化,因而利用黄土磁化率定量地恢复古环境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和连续性好等特征,是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沉积物在轨道尺度上与全球气候关系密切,可以记录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国黄土古气候学取得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磁化率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然而,磁化率在古气候研究中存在多解性,导致其在高分辨率研究中应用较少。文中选择黄土高原的赵家川和巴谢剖面磁化率数据,通过与格陵兰冰心和中国石笋等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赵家川剖面磁化率记录了4次Heinrich事件,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新仙女木、9.2 ka和4.2 ka 3次气候快速恶化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的3次快速气候事件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认为太阳辐射减弱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南滨海地区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测量和分析,发现该区马兰黄土的磁化率值不高,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受末次冰期影响,气候条件干冷,黄土粉尘沉积速率快,成壤作用微弱;时间更早的离石黄土磁化率值偏高,反映其成土环境较为温暖潮湿,黄土粉尘堆积速率慢,成壤作用好。磁化率曲线的波动变化反映了古气候发生多次旋回变化;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的指示了干冷、暖湿气候的交替,也对应了冬季风、夏季风的交替变化。根据磁化率值对古气温和古降水量的回归计算得到古气温应介于5.85℃~13.0℃(+1.5℃),古降水量介于403.22mm~735mm,其标准都低于当今水平。反演辽南滨海地区中、晚更新世时期的黄土沉积环境是比较干冷的,并且经历了多次的小规模的干冷、暖湿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近发现的萧县黄土剖面是关于淮河北部地区黄土堆积的初次报导.野外观察表明,该剖面可划分为4层古土壤和4层黄土.对该剖面磁化率测量表明,该剖面的磁化率曲线与古土壤一黄土系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9个磁化率阶段的划分,说明磁化率测量比野外观察更能反映物质组成和古气候的细微变化.磁化率曲线峰谷变化的特征暗示该剖面堆积过程中气候转型事件的存在,这一剖面的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缺少黄土堆积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重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研究了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重矿物组成的基本特征。不同时代黄土地层重矿物组成具有复杂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反映出九洲台黄土是风成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我国西部广泛分布古老岩石山岭和其有联系的大戈壁沙模的风化产物;由于搬运营力的变化,使重矿物组分具有不均匀的特征。放物R值表明,九洲台黄土沉积环境比东部西峰剖面和洛川剖面更邻近于来源区;黄土和古土壤层沉积时,主要反映相当干冷为主的气候条件,二者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
黄土环境意义的研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研究黄土磁化率曲线又是研究黄土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文运用便携式可变能量动力触探仪,现场测试了黄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了黄土的触探曲线和磁化率曲线,探讨了这两类曲线可比性的原因。比较结果表明,黄土触探曲线不仅能反映黄土力学强度的变化,而且比磁化率曲线更细微、更精确。黄土触探曲线和磁化率曲线的良好比较性使得可以通过研究黄土触探曲线来间接地研究黄土的气候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将塬堡剖面15万年以一的黄土磁化率率气候记录与其它气候记录信息如孢粉,有机质含量,粒度,CaCO3含量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十分吻合。文章还运用吕厚远的黄土磁化率关于降水,温度的回归方程推算塬堡地区的古温度,古降水,其结果也为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 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冰期气候与季风气候记录;进行了黄土磁化率与大洋δ18O曲线对比,并且将黄土组合—古土壤组合与冰期-间冰期气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土组合与古土壤组合记录了冰期气候与间冰期气候;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是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西安神禾塬全新世黄土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结果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得出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结论全新世以来,西安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周期性、不稳定性和趋势性。  相似文献   

15.
以苏贝淖湖滨剖面沉积物为例,研究了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粒级组份与磁化率大小变化的相关关系。探讨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可能来源及富集状态,揭示它们在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所反映的古环境信息。结果显示:1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细到粗的总体变化趋势,代表了一种由湖滨浅湖相到风成沉积相过渡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整体粒径较粗,主要为砂(63μm)和粉砂[(4~63)μm],二者的平均含量之和达到99.04%,剖面风成沉积物与现代风成沙的粒度曲线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磁化率与砂粒级的颗粒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粉砂和黏土无明显相关关系或呈负相关,说明磁性矿物主要赋存在砂粒级颗粒中,主要原因是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外源为主;3沉积物高磁化率值对应较粗的沉积物颗粒,指示湖区风沙活动较强,气候干旱;低磁化率值对应较细的沉积物颗粒,反映湖区环境相对较湿润。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土沉积物很好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丰富的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国黄土沉积物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总结黄土沉积物磁性增强的主导机制,并提出黄土研究中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如成土作用、埋藏、浅育化作用等对剩磁记录的影响和磁学信息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17.
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中保留下来的信息载体可较准确地反映古环境变化,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是沉积物中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通段河漫滩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由此识别出长江下游南通段现代洪水事件.粒度分析表明,样品偏态系数为负偏,表明沉积物粒径总体相时较大,反映水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根据砂、粉砂、粘土百分含量变化,可将剖面分6层,呈粗-细-粗-细-粗-细变化.这与磁化率特征是一致的,磁化率呈高-低-高-低-高-低变化.将磁化率、中值粒径和近百年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发现,磁化率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负相关关系.而沉积物粒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推断第1、3、5层的沉积特征指示该阶段水量较大(洪水期),第2、4、6层沉积特征指示水量较小,约130 a以来长江下游南通段至少发生3次较大的洪水,其中第5沉积层对应的洪水规模可能最大.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博乐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博乐黄土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量.结果表明:博乐黄土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含有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以多畴、假单畴颗粒为主,反映了这一地区极弱的成土作用.磁化率与粒度呈现良好正相关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相反,说明干旱地区的黄土磁学性质主要受原生磁性矿物控制,磁化率可作为搬运风力和源区变化的代用指标.黄土磁化率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意义,在将之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时需要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和关切的环境科学问题之一。全球环境变化的信息储存于树轮、湖泊、冰芯、黄土、地下水和海洋沉积物等载体中,随着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同位素示踪剂指示环境变化的信息,成为了解古环境再造和现代环境信息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