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的爱情故事,肯定人的情欲与物欲,反对封建礼法与佛教清规,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上妙设科诨,重视宾白,提倡本色,并对杂剧体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冯梦龙小说,认为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其《三言》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奏雅的,即传统的劝善与惩恶的教化主题;为了内容上的适俗,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冯梦龙有意选择了大量婚恋与经商题材的作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之奇,以吸引与教化读者,而使得《三言》成为雅俗整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3.
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史著,内有不少篇幅反映了宋明时期江苏地区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江苏人文历史的重要资料。作者冯氏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南吴中故里,晚年曾在镇江任过丹徒县训导。  相似文献   

4.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这在当时的世情小说中有不少的描述。《三言》、《二拍》生动反映的当时社会风气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明后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言”中的一部分古今同形复音词为对象。考察了它们在色彩意义方面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对近代汉语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下,冯氏在编撰过程中承载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小说由民间故事的自在状态转变为文人文学的自为状态。这种编撰思想展示了其基本的创作理念:作家的创作要心有"隐在读者",在作品中渗透个人的审美意识,注重创作个性,追求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西方启蒙文学的开创性文本,"三言"和《十日谈》都不同程度地冲击、动摇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禁锢人性的观念,奠定了人性解放的方向和基调。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启蒙的叙事声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外显,着重于肯定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后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内隐,着重于展示个体权益的至高无上。本文主要借助于对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婚恋目的、私情的处理原则、难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其叙事声音的意义生成作用及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西方启蒙文学的开创性文本,“三言”和《十日谈》都不同程度地冲击、动摇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禁锢人性的观念,奠定了人性解放的方向和基调。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启蒙的叙事声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外显,着重于肯定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后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内隐,着重于展示个体权益的至高无上。本文主要借助于对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婚恋目的、私情的处理原则、难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其叙事声音的意义生成作用及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成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被用作读书场所、避难所、旅馆等。《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倾向是宋明以来宗教世俗化的折射,也是明中晚期社会思潮在作品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在"三言"中,婚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和影响最大。这类作品常把"情"、"欲"放在"礼"、"理"之上,要求"理顺人情",打破门户之见,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幸福爱情,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和维护女性尊严,否定传统的贞节观念,体现了进步的婚恋观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运用叙事模式理论对鲁迅的小说《风波》作简略的叙述策略分析。同时将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作为个案,提出叙事模式的转换更新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演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对"三言"的英译至今已经走过了两个世纪的历程,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海外华裔学者、国内译者等不同的群体都参与到"三言"英译中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三言"翻译的研究也随之展开,既有对翻译文本内部的研究,也有对翻译外部因素的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不够;其次,现有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上的规定性研究,而宏观层面上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再次,国内现有研究对国外汉学界的研究动向关注不足。因此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角和途径,从更为多元的层面来探索"三言"英译本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是明代一部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它的语言自然清新,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比较浓厚,历来有不少前贤时人对其词汇进行研究,这里选取未被论及的"雪诗儿"、"咱伊"、"白老鼠"、"锅边秀"等几个词语进行解析,并同时补充《汉语大词典》的书证。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三言中,建构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死亡形态,丰富缜密的叙事建构产生了韵味无穷的的审美意蕴。为义而死,死生伟大与崇高;为欲望而死,死生痛斥与警醒;作恶而死,死生批判与憎恶;被冤而死,死生怜悯与惋惜。  相似文献   

18.
电影《时时刻刻》以"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呈现了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一天的生活和情思,由她们及与之相关的生命体对"自由与囚禁"压抑与抗争"和"生的虚妄与死的狂舞"的对立矛盾的演绎,生发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广阔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凌叔华的《花之寺》人物关系纠葛为基础,勾勒出她人物关系的叙事模式:虚构的三角关系和圆形关系,并对其人物关系叙事模式的定型化探讨了内在的原因:女性作家的心理机制和凌叔华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20.
《治言》是谭嗣同早期的代表作 ,其中既包含有圣人之道永远不能变的守旧一面 ,也流露了“势所必变”、学习西方的革新一面 ,这正是当时盛行的洋务思想的直接反映 ,它展示了谭氏思想从守旧向革新的转化过程 ,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思想倾向 ,昭示了谭氏维新变法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