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仿像文化”的盛行就是最主要表现。大量的仿像文化在重塑现实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像”的大量出现,是我们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如何守卫审美传统,减小影像、仿像对它的冲击,以及如何整合现代仿像的审美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文化的变革创新不仅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且引导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我们必须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社区或者文化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明显,不同的社会亦或文化,或者“城”与“乡”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或接受、或演变、或拒绝的特质。游牧社区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传统经济方式、本土生活方式方面的挑战,但其亲系组织之间的互惠和互助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研究了游牧社区在应对现代化进程时,如何保持并发挥其本土社会组织的文化功能,从而实现多方位的人文和生态的长远可持续性共存。阐明了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和延续,从而说明文化形态中的任何一种元素都不是静止的,在变迁的过程中它以延续的方式通过重构融入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当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旧的社会形态就会因跟不上时代需要而衰落,此刻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发出“文化更新”-传统文化转型的呼吁。本文以西方和日本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范例,在对照分析中提出文化复兴的概念,并认为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以“法治文化”劝其主要特征,东方社会则以“政治文化”为特征,中国的“政治文化”特征尤其突出。这两种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当前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在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性前提下,正视“政治文化”存在的缺陷,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珍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4):91-93,124
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近60年的发展证明,西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章主要针对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就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现代转型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当“信息”一词刚为人们所接受,与之相关的信息社会就已经在憧憬中朦胧地闪现在我们面前;当高速公路则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工程展露出效率和效益的时候,“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及行动已势不可挡地冲击而来。毫无疑问,21世纪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在惊诧与欣喜中看到,信息革命浪潮正在以最大幅度、最快速度改写人类的社会景观,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改造着传统的人文构造。“地球村”中各种文化的激荡加剧,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类型、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表达交流的方式,都在发生…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文明运动,是一种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中国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本民族特色。因此,必然涵摄着深刻的历史合理性意蕴和鲜明的文化价值目标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合理性”的探寻与重建过程,其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阐释;二是树立合理的功利价值观念;三是必须认真协调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四是“理性文化人”的人文目标的设计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均经历过一次封建法向资本主义法的变革,即法制的近代化。日本在法制转型中吸了西方先进文化与法制,脱离了中华法系的轨道,最终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然而晚清政府的“修律”终究没能摆脱其在辛亥革命隆隆炮火声中分崩离析的命运,中国的法制始终没像日本那样走上“西化”的路,中华法系不复存在。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对这次法制转型之迥结局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对当前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在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反现代化”现象,传统与现代并存,并且作为“反现代化”的传统一度占了支配地位,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为典型个案,透过洋务运动这一窗口,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反现代化”实质。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耿静  何培东 《科技信息》2010,(1):379-380
“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的概念,后来被移植到社会学中,借喻社会的变迁.作为一个社会学专有名词。社会转型一般指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社会转型影响着社会领域方方面面,也影响着社会体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的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离”、“企事分离”,则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之举。我国单位体育原有模式的运行机制也受到了挑战。所以应对新时期,对体育社团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化关系密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特征,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对其早期现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制约着后者的价值选择和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它又为后者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必然性、辩证性和持续性,这种影响将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能源转型就是由世界主导性能源更替所引发的能源革命、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受世界科技革命及能源供需驱动,具有幕式变革特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质量互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周期性及加速进化规律,以及世界能源转型的幕式变革规律,结合世界能源技术前沿和现有产业基础,综合判断本轮世界能源转型为天然气接替石油所引发的“低碳转型”,受智能化和页岩气技术革命驱动,始于2007年,将止于2032年,目前处于转型的第二阶段(“破旧”),2027年后将进入第三阶段(“立新”)。核聚变将在2030年前后登上历史舞台,2069—2088年将经历“零碳转型”,2088年后人类将走向能源自由。由于核聚变具有与化石能源截然不同的无穷大能量总体、弱地缘依赖性和零碳排三大特征,故其零碳能源转型将意味着颠覆性改变,也决定了低碳转型的方向。国家、行业和企业将需要在世界能源转型的总框架下,根据自身比较优劣势和战略定位,在当前出发点与远期“零碳转型”目标之间进行低碳转型路径的全局寻优。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碳特征,尽管天然气产业发展迅速,但要在保障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现代化日趋实现,文化全球化更是影响着世界各国。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要实现文化现代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辩证地看待与我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文化模式)为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宏观分层,旨在说明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几种文化模式同时“在场”,造成社会成员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以不同的文化模式为内在根据和指导原则,进而以对不同文化模式的认同形成不同的阶层。而以文化为标准而形成的阶层结构对于分析和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芳  刘伟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110-112
文化与教育血肉相连,一个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离不开其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复杂性,同一文化要素都有可能对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正负面影响,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适时地对教育传统进行现代转化,并注重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势必造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 ,仫佬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 ,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在实现社会、文化转型 ,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能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 ,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