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某工程串联隔震结构为工程背景,对串联隔震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该串联隔震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运用非线性动力拆除构件法研究该结构,并根据DOD2013所提出结构连续倒塌的失效准则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串联隔震结构角柱区域为整个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最薄弱环节,隔震层角柱和角柱隔震垫需进行加强和保护;随着楼层的增高,串联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2.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鉴于建筑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尚未得出一种可用于工程实际的足够精确的结构连续倒塌分析方法.运用通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建立了某2跨3层框架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初始损伤、结构的初始条件等因素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过程的影响.并将分析结果与传统的结构倒塌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方法,对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倒塌失效是混凝土梁桥地震破坏的一个重要极限状态,揭示其机制对于提高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对3种混凝土梁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及倒塌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结构体系转化、桥墩受力及梁-墩碰撞作用等方面揭示了3种类型桥梁的地震损伤演化规律及连续倒塌机制。研究表明:梁-墩相对位移过大是造成落梁的前提条件,而落梁时梁-墩撞击作用进一步推动加剧了桥墩破坏和整体倒塌过程。连续梁桥的地震倒塌失效是一个整体连续的过程,简支-连续梁桥和简支梁桥的倒塌失效是一个局部连续过程。简支梁桥地震倒塌过程中桥墩受到的碰撞力在3种混凝土梁桥中最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问题的设计方法和发展现状,运用拆除构件法对实际工程进行了连续倒塌分析。通过对底层角柱C4、底层短边中柱C2、底层长边中柱C13和底层内柱C14运用拆除构件法的分析,得出五点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文献,提出四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即设计方法的选择、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取值以及拉结强度设计法的探讨和应用补充,并进行了静力弹性法中强度判断准则的讨论。最后给出六点设计建议,可为类似工程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程序研究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连续性倒塌机理,主要针对三层两跨钢框架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多层钢框架结构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倒塌规律.利用相关规范提出的拉结构件法对结构进行加强设计,验证了多层钢框架结构在多柱破坏情况下拉结构件法的有效性.多柱破坏时,可以通过合理拉结设计有效避免结构发生连续性倒塌,为实际工程中如何利用拉结构件法进行加强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裴强  吴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5):10566-10575
结构连续性倒塌作为一种连续扩散型的结构破坏模式,因其往往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而备受重视。随着钢结构在高层巨型和空间大跨方向的飞速发展,开展相应的抗连续性倒塌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对近15年中国专家学者在钢结构防连续倒塌领域研究成果的回顾,从灾害无关类与灾害相关类两大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梳理,总结了相关静力、动力和灾害类试验的方法及进展,分析了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评估等研究的侧重点以及提升钢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有效措施,简要介绍了相关理论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钢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柔度法理论,运用OpenSees软件对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分析,并采用柔度法单元对梁柱构件进行四段式划分,以实现对构件断裂的模拟.采用抽柱法,给出了结构连续倒塌的动力计算流程.以2个6层平面钢框架为数值算例,分析了结构失效点位移时程、构件塑性铰与断裂顺序,发现失效柱两侧的梁端部首先出现塑性铰,梁端断裂是框架发生整体倒塌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与ABAQUS壳元分析结果及钢框架倒塌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唐中华 《科技资讯》2006,(31):59-60
本文在总结了支架倒塌事故发生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选择支架模板支撑系统应遵循的原则依据,并结合金丽温高速公路三期工程的实际案例,对支架的设计和计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10起倒塌实例,对砖混结构的严重事故,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引起人们对此类工程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国外现有抗倒塌设计规范通过限制悬索体系的最大变形来防止连续倒塌的发生,往往导致不安全。就钢筋混凝土梁柱子结构倒塌变形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悬链线破坏模式。通过对子结构抗倒塌承载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以钢筋达到极限强度为子结构倒塌极限状态,进而提出了基于悬链线抗拉承载能力的子结构抗倒塌设计方法,并对钢筋的抗倒塌设计强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谢桥煤矿13118工作面2#陷落柱及影响区的煤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介绍了谢桥煤矿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介绍了1^#、2^#陷落柱的概况;重点介绍了13118工作面下顺槽西段揭露的2。陷落柱及其影响带的煤岩层特征;说明了2^#陷落柱具有整体塌陷、柱体内部裂隙发育、裂隙较宽和联通性较好等、在煤层中柱体边界清晰、陷落柱影响带较宽等特征;初步分析了陷落柱发育的时间、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办公室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办公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要抓住学习这一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办公室队伍;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办公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办公室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职能,狠抓落实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转;要实践服务守旨,加强信息和调研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重视公关工作,树立学校“窗口”形象。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对平面三自由度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有限灵活度的分析方法 ,提出了采用灵活角来度量操作器灵活程度 ,将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根据灵活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相应的有限灵活工作空间 ,研究表明 ,对机器人操作器的灵活度的要求不同 ,机器人就有不同的工作空间 .这对设计和使用机器人不仅具有实际意义 .同时也为提高操作器的灵活程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管理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 ,若全部用人工操作 ,工作量非常大 ,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使用教材微机管理方法的摸索 ,旨在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提高教材管理效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某冷轧宽带钢UCMW轧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单锥度工作辊窜辊和单锥度工作辊端部辊形对边降控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端部辊形采用正弦函数时,随工作辊端部锥段窜入带钢深度的增加,边降呈抛物线关系减小;工作辊窜辊的边降调控能力随端部辊形有效段锥度的增加而增加. 同一窜辊深度下,增大有效段锥度可以减小边降;不改变有效段辊形而减小锥段长度可以减小边降. 此外,减小锥度和增大锥长可减小最大辊间压力和辊间压力不均匀度.  相似文献   

16.
冷连轧机带钢单锥度辊边降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冷连轧机带钢边降板形控制问题,研究了单锥度工作辊的辊形构成、特点和控制策略,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单锥度、常规凸度和SmartCrown工作辊板形控制性能,并结合大型工业轧机调试实验分析了该板形控制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应用单锥度辊可以有效降低带钢边降,减小带钢总凸度.  相似文献   

17.
王立轩 《科技信息》2012,(9):157-157,185
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如果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锻炼无疑对未来的发展是很有裨益的。通过深入学生集体、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和思想动态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也很大。很多学校出于锻炼教师队伍考虑,给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了班导师工作。班导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秘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秘书除了具备秘书学、行政管理等学科知识以外,还必须兼备档案学知识,本文从秘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关系、秘书必须具备档案学知识等方面论述了秘书掌握档案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秘书人员档案学整体素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箱式便携站是具有便于携带、展开迅速、传输速率高、外型美观等特点的卫星通信系统。为了达到通信的主体功能,在结构设计上就会不可避免的将众多的功能单元布置在紧凑的主箱体内。各功能单元自身在工作时都会散发大量热量,且各功能单元又都有相应的工作温度范围,因此热设计是箱式便携站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为保证该箱式便携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能够正常工作,在热设计及结构设计完成后利用Icepak对其进行了热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又一次的验证了便携站热设计的有效性,保证便携站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0.
Energetics of running: a new perspective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R Kram  C R Taylor 《Nature》1990,346(6281):265-267
The amount of energy used to run a mile is nearly the same whether it is run at top speed or at a leisurely pace (although it is used more rapidly at the higher speed). This puzzling independence of energy cost and speed is found generally among running animals, although, on a per gram basis, cost is much higher for smaller animals. Running involves little work against the environment; work is done by muscles and tendons to lift and accelerate the body and limbs. Some of the work is recovered from muscle-tendon springs without metabolic cost and work rate does not parallel metabolic rate with either speed or size. Regardless of the amount of work muscles do, they must be activated and develop force to support the weight of the body. Load-carrying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cost of supporting an extra newton of load is the same as the weight-specific cost of running. Size differences in cost are proportional to stride frequency at equivalent speeds, suggesting that the time available for developing force is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cost. We report a simpl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energy used for running and the time the foot applies force to the ground during each stride.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t is primarily the cost of supporting the animal's weight and the time course of generating this force that determines the cost of ru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