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雷暴中的反极性放电和电荷结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义军  P.R.Krehbie  刘欣生 《科学通报》2002,47(15):1192-1195
通过对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在具有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的雷暴云中,云内放电不仅发生于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还存在着反极性放电过程,它起始于中部负电荷区,向下传输到下部正电荷区后水平发展,除极性相反外,其特性与发生在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的闪电一致,进一步证实雷暴下部正电荷区的存在,并且这一正电荷区参与放电过程,同时还发现,某些雷暴云中或雷暴云发展的某些阶段可以呈现出与正常极性相反的电荷结构,即在雷暴云中部是主正电荷区,而上部为负电荷区。,在它们之间有反极性放电过程发生,表明雷暴云中丰在反极性起电机制,以及雷暴电荷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两次超级单体雷暴的电荷结构及其地闪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 针对二个超级单体雷暴产生的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电荷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这两个雷暴产生大量正地闪期间, 雷暴的主体部分(对流区)雷暴电荷结构呈反三极性, 正地闪主要发生在雷暴的主体部分, 并由中部的正电荷区产生; 在大量负地闪发生期间, 负地闪主要发生在雷暴的砧体部分, 由于雷暴主体部分的电荷结构向砧体区的倾斜, 云中砧体部分电荷结构为反偶极性, 上部负电荷区产生了大量负地闪. 雷暴最下部的电荷区很少直接产生对地放电, 但对其上部电荷区的对地放电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鼠胸腺髓质CD4-CD8+单阳性细胞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甜  王宏芳  丰美福  陈慰峰 《科学通报》1999,44(13):1400-1405
对胸腺髓质型CD4^-CD8^+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发现这群经有型不均一、外周成熟的CD8^+T有型为TCRαβCD3^+Qa-2^+HSA^-3G11^-6C10^-,而胸腺髓质型CD4^-CD8^+细胞Qa-2^+细胞占20%,HSA^=者占33%,3G11^-者占30%,6C10^-者占70%,这4种表面标志表达的不同提示髓质区CD8单阳性细胞仍需经历一个表型成熟的过程,根据这4种表面标志在细  相似文献   

4.
超级单体雷暴中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 对3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即环状闪电空白区)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 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 km, 持续时间长短不等. 在产生龙卷风的灾害性风暴中, 闪电洞的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0多分钟, 且闪电洞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 在龙卷风发生期间, 闪电洞最为明显, 并在闪电洞上方15~16 km高度有独立于其他闪电的辐射发生. 在闪电洞周围, 闪电通道呈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状, 且没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闪电洞对应于雷暴中的强上升气流区, 闪电辐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暴的对流结构. 同时, 在这些雷暴中主要以大量正极性地闪为主, 正地闪的发生频数最大可达6次/min, 正地闪峰值有时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 有时在之后.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湿地CH4排放评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青藏高原高海拔淡水湿地分布面积约0.133*10^6km^2,具有显著的CH4排放量,1996年7-8月花石潮高寒草甸,泥岩地,杉叶 泽和次生沼泽平均CH4排放率分别为43.18,12.96,-0.28和45.90mg.m^-2.d^-1,其融化季节湿地面积加权平均值为5.68g.m^-2。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部15Ma以来的风沙沉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建力  方小敏  李吉均 《科学通报》1999,44(12):1326-1331
8 ̄7Ma左右南亚气候的变干是否由青藏高原隆升到最大高度而引发现代形式季风所造成,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理论问题。对位于高不北部临夏盆地15Ma以来地层中的石英砂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风成砂一直存在并于8和6 ̄5Ma时含量最高;最大风沙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5 ̄3.6/2.6Ma达0.44mm,3.6 ̄2.6Ma之后显著下降,平均仅为0.1 ̄0.07mm左右,前者可能反映中国西部在8 ̄5Ma气候也十分干旱  相似文献   

7.
木本植物根系和木质部汁液ATP对土壤干旱信息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芳 《科学通报》1999,44(10):1063-1068
以荧光素酶方法检测到,抗旱树种侧柏和较不抗旱树种大叶相思根系ATP含量分别为1.6和0.6nmol.g^-1干重,木质部汁液ATP浓度分别为5.6和8μmol.m^-3土壤急性干旱时,侧柏和大叶相思在土壤含水量(SWC)从正常水平(0.25g.g^-1干上)分别降低到0.02和0.06g.g^-1干土时,植株水势(ψ)分别降低到-4和-3.2MPa,根系ATP含量分别递减99.7%和42%,干旱上  相似文献   

8.
Ca α-Sialon成核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烧结到中间温度(1450℃)的高x值Ca α-Sialon组分(Ca1.8Si6.6Al5.4O1.8N14.2)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α-Sialon晶粒和邻近的α-Si3N4起始原料之间无外延关系,仅发现少数α-Sialon晶粒在α-Si3N4上的外延成核,进一步的能量色散谱(EDS)分析表明,非外延成核的α-Sialon中Ca的固溶量远高于外延成核的α-Sia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地区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冯桂力 《科学通报》2012,(34):3301-3311
巨大喷流(gigantic jet)是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一类大尺度瞬态放电现象,将雷暴云和电离层直接电连接起来.与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其他放电现象相比,巨大喷流很难在地面观测到.2010年8月12日晚,在我国大陆地区黄海附近雷暴上方(雷暴中心位于35.6°N,119.8°E)观测到一例巨大喷流放电事件,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距离赤道最远的发生在夏季雷暴上方的巨大喷流.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到的巨大喷流放电顶端约位于地面上方89km.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是一个多单体雷暴,巨大喷流出现在雷暴发展阶段,云顶最低亮温约为73℃,最大回波顶高为17km,45dBZ雷达回波顶高位于12~14km.与已有研究结果巨大喷流产生前后正地闪占主导不同,本文得到在巨大喷流产生前后负地闪占主导,而且负地闪在整个雷暴过程中占主导,表明产生巨大喷流雷暴的雷电活动特征存在多样性.另外,本文观测结果是两个雷暴过程产生了两类不同的放电事件,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仅产生了这次巨大喷流,而另外一次雷暴则只产生了5次红色精灵.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已有产生巨大喷流的雷暴的认识.此外,由于本文观测到的巨大喷流处在台湾FORMOSAT II卫星搭载的ISUAL(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s)观测设备的有效探测范围(30°S~30°N)之外,因此,本文也是对台湾卫星观测结果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冻融作用对犁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对北京壤质粘土犁底层原状土柱进行模拟冻融处理,观测冻融对其容量,孔隙度,导水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处理后犁底层容重降低3.5%-9.3%,孔隙度增大6.1%-16.3%,饱和导水率提高1.4-7.7倍。冻融土容重变化与冻土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P9-10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N6培养基中添加10^-4mol.L^-1AgNO3可促进玉米P9-10自交系幼胚诱导产生I型胚性愈伤组织,把这些胚性愈伤组织经高渗处理后作为受体,用基因枪转化含Bt基因的pMG6质粒,通过选择压递增式筛选,得到了14个抗性克隆。抗性克隆3种不同的培养基中共诱导出10个胚状体,经分化得到10个再生植株累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有8个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整合有Bt基因。ELISA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次单体雷暴云的穿云电场探测及云内电荷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行设计制作了携带GPS的强电场探空系统, 可以获取探测路径上的电场垂直分量、温度、相对湿度和GPS定位数据. 2008年夏季, 在地面大气平均电场仪以及一部X波段天气雷达的配合下, 在甘肃平凉地区进行了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实验, 获得了中国内陆高原地区雷暴云内的电场廓线资料. 通过对一次过顶雷暴活跃阶段的探空资料分析, 表明在雷暴云及其下边界存在4个电荷区域: 在海拔高度4.3~4.5 km之间(云底)存在一个负屏蔽电荷层; 在4.5~5.3 km存在一个正电荷区, 对应3~2℃温度层; 在5.4~6.6 km存在一个负电荷区, 对应温度–3~–10℃; 在6.7~7.2 km存在一个正电荷区, 对应温度–11~–14℃. 本文提供的观测结果支持中国内陆高原地区雷暴云内(0℃层之上)存在三极性电荷结构, 但下部正电荷区较正常三极性结构要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田甜  钱晓萍  高凌  陈慰峰 《科学通报》2000,45(18):1971-1977
TCRαβ^+CD4^-CD8^+细胞为异质性细胞群体,可能还要经历表型乃至功能的进一步成熟。利用细胞表型配伍分析,将髓质型CD8SP细胞分为7个亚群,并推测其表型成熟的前后顺序。为了进一步印证发育过程,分离纯化6C10^-CD69^+和6C10^-Qa-2^+CD8SP细胞亚群,按其表型,分别代表髓质CD8SP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的早中期和最后阶段,比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功能差异,并且以脾脏CD8^T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选择胍基乙酸作为掺质,采用水溶液降温法生长了GLTGS晶体,发现掺质的存在使晶体的生长形态、单胞参数和解理性均发生了变化。对所生长晶体的热释电性能进行了系统测量。结果表明,掺质显著地增强了晶体的热释电效应,与纯TGS晶体相比,GLTGS晶体在20 ̄30℃的温度范围内,热释电系数增加了49.3% ̄55.8%,品质因子增加了35.4% ̄49.3%。另外,经过测量晶体的电滞回线发现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面通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刚和狮泉河地区近地层自动气象站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的基础,确定出两站的平均地表面粗糙度分别为2.7和2.9cm。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两站1998年动量总体输送系数的年平 4.83*10^-3和4.75*10^-3,进一步用总公式计算出两点逐日的地面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欺 次平均值分别为3.4*10^-2和1.8*10^2N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江西省12个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它们具有低的εNd值(-13.8 ̄-8.3),高的ISr值(0.71069 ̄0.73981)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2087 ̄1635Ma),通过与基底变质岩Sm-Nd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证实了这些花岗类可能主要是由所在区域内基底变质沉积岩衍生的,赣南-闽南地区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生代花岗岩类低TDM带,对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地磁场的剧烈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徐文耀  魏自刚  马石庄 《科学通报》2000,45(14):1563-1566
分析了1900 ̄2000年100年间地磁场的变化。结果表明,100年来地磁场的偶极矩减小了6.5%,而四极子和八极子的强度分别增加了95%和74%,全球4块大尺度地磁异常的强度在100年间增加了21% ̄56%。与此同时,磁心位置向太平洋方向快速移动了200km,这些事实表明,1900年以来,地磁场整体快速减弱,地磁场的非偶极性和东西半球的不对称性大大加强,这些变化与地磁场极性倒转发生前的特征相类似  相似文献   

18.
储层解析气研究的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永昌  张晓莹  沈平  刘文汇 《科学通报》1998,43(17):1895-1897
GC-C-MS(色谱-燃烧-质谱)同位素在线分析仪的出现以及对这一仪器的开发,使10^-2 ̄10^-3μL量级的烃类气可以较好地测定其碳同位素。应用这一技术,测量了吐哈盆地艾参1井三叠系油砂层脱附气C1 ̄C3的碳同位素组成,其值分别为δ^13C1=055.1‰,δ^13 C2=-38.6‰和C3=-35‰。根据吐哈盆地天然气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盆地的地质背景,认为该储层解吸气为该层原油受生物  相似文献   

19.
电闪雷鸣     
夏天到了,雷电现象多起来。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雷暴约1600万次,平均每小时有1800次之多。望着那撕破夜空的亮光,听着那轰隆隆的雷声,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老天真的会发怒?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雷公和电母掌管着雷电的发生,而西方则认为闪电是上帝在点火。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之后,雷电的本质才逐渐被人类认识,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的学科──一大气电学。电荷从何而来通过研究,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而这种放电会在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沉积物捕获器的南海表层初级生产力及输出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陈建芳 《科学通报》1998,43(6):639-642
南海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南海颗粒有机碳通量受季风影响,其中北部的高生产力主要与东北季风有关,而南海中部除受东北季同影响之外,则更体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据颗粒有要碳通量估算的初级生产力和表层输出生产力分别为53.0-63.4gC.m^-2.a^-1和10.32-12.93gC.m^-2.a^-1,季同期间生产力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增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南海盛冰期时古生产力的增高可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