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粒子改善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机理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君英  龚凡  郭亚平 《应用科技》2004,31(11):51-53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关于纳米粒子改善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作用机理方面的报道目前有很多,但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还出现相矛盾的结论.本文基于根据纳米粒子具有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实验结论,以及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纳米粒子改善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扩散蠕变机理.  相似文献   

2.
铜纳米粒子对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M2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铜纳米粒子加入到润滑油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铜纳米粒子的润滑油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3.
油酸修饰PbS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SEM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合成了油酸(OA)修饰PbS纳米粒子,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并利用SEM及EDS研究了磨损表面. 结果表明,由于在摩擦表面生成化学反应膜,油酸覆盖的PbS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纳米SiO2表面接枝聚缩醛可在粒子表面建立起空间位阻稳定层,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稳定性,增强纳米粒子与树脂基体的相容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聚缩醛接枝改性的纳米SiO2的Si2p峰明显降低,结合能减小0.7eV,对C1s峰精细扫描及分峰拟合表明表面碳元素中有66.34%属于接枝物聚缩醛的有机碳,证明纳米SiO2表面形成了良好的修饰层,修饰层以化学键结合于纳米SiO2表面,同时根据XPS和热失重(TG)分析的数据结果,可以推测聚缩醛主要分布在纳米SiO2的表面,而在体相中独立存在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石油管连接中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纳米粒子的摩擦学研究进展,综合了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与纳米润滑材料的抗磨减摩机理。针对目前现场石油井油管扣和套管扣使用的丝扣油存在的缺陷,在现有丝扣油中通过加入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添加剂,以期减小上、卸扣劳动强度和避免咬扣、粘扣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纳米粒子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综合了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与纳米润滑材料的抗磨减摩机理 .针对目前现场石油井油管扣和套管扣使用的丝扣油存在的缺陷 ,在现有丝扣油中通过加入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添加剂 ,以期减小上、卸扣劳动强度和避免咬扣、粘扣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大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为稳定剂,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在水溶液中制备了室温下能稳定分散的银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等对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具有立方相结构,粒径在10~35nm之间,在水溶液中能够保存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8.
稀土氟化物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氧基二硫代磷酸(DDP-18)的最佳合成条件:以C18醇及P2S5为原料,在起始温度90℃,反应温度120℃,P2S5用量超出理论用量的10%,反应时间6h时,可以制备出硫磷酸含量接近80%的表面修饰剂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的固体粉末.采用共沉淀表面修饰法在醇—水体系中制备了双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18)表面修饰的LaF3纳米微粒,并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其结构;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通过四球抗磨实验测试了其润滑性能,结果表明:表面修饰稀土氟化物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其作为添加剂调制出的润滑油具有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含有高活性硫元素的共价有机骨架纳米材料,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到基础油聚α-烯烃(PAO 10)中,研究其在钢/钢摩擦副上的减摩、抗磨性能,揭示可能存在的润滑机理.方法 以三聚硫氰酸和三聚氯氰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不同温度下合成硫醚键桥接的三嗪基共价有机骨架纳米材料(简称S-COFs-T,T =80 ,120 ,160) ,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微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光学轮廓仪对所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理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表征.结果 S-COFs- T纳米材料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结晶度逐渐增强,同时尺寸逐渐变小且具有层状结构;将其用作PAO 10基础油添加剂时能很好的改善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其中S-COFs-160样品的效果最佳,当添加量为0 .5 wt% 时,对比基础油,摩擦系数降低了57 .2%、磨损体积减小了46 .3%.结论 反应温度越高,S-COFs纳米材料的成核速度越快、尺寸越小,越有利于纳米材料进入摩擦副滑动界面;高活性硫元素和三嗪环基团不仅能在金属摩擦副表面以配位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吸附保护膜,而且在摩擦中能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反应膜,二者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摩擦、抑制磨损和改善润滑.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内燃机厂生产的缸套-活塞环为研究对象,对磨损过程中的润滑油样进行铁谱分析,依据磨粒的识别特征、磨损表面形貌及磨损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减磨机制,为纳米添加剂在油品中的合理应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X射线衍射法(谢乐法)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法)对纳米粒子粒径进行测量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都可用于纳米粒子粒径的的测量与表征,而且测量结果较吻合.纳米粒子实际平均粒径可能大于用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测定结果,而小于用透射电镜法测定结果.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纳米ZrO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剂置换干燥法制备了粒径在20-50nm范围的氧化锆粒子,用TEM及XRD对该产物进行了表征.用四球机及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纳米氧化锆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发现纳米氧化锆的加入,能有效提高500SN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及承载能力;且纳米氧化锆的加入量有一最佳值,超过此量,含纳米粒子的润滑油摩擦学性能下降;纳米氧化锆的摩擦学作用机理是在摩擦表面沉积而形成具有抗磨减摩作用的润滑膜.图9,参9.  相似文献   

13.
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地概括了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对各种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特别强调指出:稀土化合物作为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在摩擦学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同时纳米摩擦学是目前和今后摩擦化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电弧法制备的纳米Zn粉为原料,采用在空气中露置的方法对其进行氧化,利用X射线(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能谱研究了纳米Zn粉氧化后的形貌、显微结构、含氧量和氧原子的位置,比较了氧化与未氧化的纳米Zn粉中氧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以SnCl4.5H2O作为锡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SnO_2纳米粒子,以碳球为模板制备了SnO_2中空球。对产物进行了TGA,XRD,TEM,EDX表征,以检测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形貌为纯SnO_2样品金红石结构。与SnO_2纳米粒子相比,SnO_2中空球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在表面产生大量的氧空位,造成中空球结构的禁带宽度较小,拉曼光谱中四方金红石的固有模式Eg和A1g发生蓝移现象,SnO_2中空球的PL光谱强度比纳米粒子要强。  相似文献   

17.
李萍  代昭  杨庆庆  陈小雨  吴春荣  张纪梅 《科技信息》2010,(3):I0030-I0030,I0341
本文在不添加任何稳定剂的情况下利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合成了表面带有大量活性羟基的聚合物微球。所得到的微球通过丙烯酰氯酯化其表面的羟基引入碳碳双键,然后在pH=10-11的条件下在双键加成硫化氢从而成功制备了单分散的表面带疏基的聚合物微球。利用疏基和Au之间强的相互作用,将金纳米粒子自组装与微球表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稀土材料和摩擦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开展了纳米稀土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纳米稀土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现状;综述了纳米稀土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研究和作用机制;着重指出了纳米稀土添加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CdS纳米粒子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其在光、电、磁、催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就CdS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应用进行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0.
非晶态Co-Si-B合金纳米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Co-Si-B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透射电镜(TEM)及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粉末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证实所制备的粉末为非晶态纳米合金粉末.粉末组元除了以合金形态存在外,还有一部分是以氧化态存在的.Co元素的氧化仅仅发生在粉末表面,而且氧化比较轻微.粉末颗粒表面以下不同距离处的合金态B数量与氧化态B数量之比几乎为常数,约为1.2.合金态的Si在总Si量中的相对含量随距颗粒表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