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腐霉与真菌     
余永年 《江西科学》2001,19(1):55-60
系根据作者2000年7月应韩国农业振兴厅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邀请,在韩国讲学时的一篇手篇整理而成,全文共3部分:第1部分简述20世纪下半叶菌物学的三大成就,第2部分讨论卵菌的特征及其有争议的分类地位,第3部分阐述腐霉属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中报道了产于黄高原的三个新记录种:缩球囊霉在山地及农田土壤中均有出现,频度高,丰度较小。摩西球霉仅出现了农田土壤中,频度较高,丰度中等。细凹面无梗囊霉只出现于一个士样中,频度极低,丰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致病疫霉拮抗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致病疫霉主要引起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是严重制约马铃薯和番茄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生产中可利用的措施主要有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栽培措施和化学农药,但因病菌生理分化明显、遗传变异迅速,现有措施难以完全有效控制该病,发掘致病疫霉拮抗微生物并研发安全高效的微生物农药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综述了近年来对于致病疫霉拮抗真菌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防治发挥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虫霉目真菌包含有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倍受关注.对广东省乐昌市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中虫霉目真菌历经3年的调查,记录了虫霉目真菌3属3种,分别为蝗噬虫霉、蝇虫霉和飞虱虫疠霉.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镰刀菌分泌、广泛污染谷物类粮食作物的真菌毒素,其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难分解,且具有肝毒性和免疫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简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为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的探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了山西省寄生真菌64种,隶属于11科30属,其中1种菘兰霜霉Peronosporaisatidis Gaum为山西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对烟台近岸的绿藻刺松藻来源的一株内生真菌长枝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探索.通过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手段,以及超导核磁共振等波谱鉴定技术,从该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和菊芋-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继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包括5α,8α-环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麦角-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β-谷甾醇(3);5-羟基-3-甲基戊-2-烯酸(4)和角鲨烯(5).化合物4和5均为首次从木霉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细菌和真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曦亮  任梦瑶  刘倩  汪超  王强 《广西科学》2021,28(5):440-450
木霉(Trichoderma spp.)是一类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真菌类群,属于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目(Moniliales)木霉属(Trichoderma sp.)。海洋中的木霉属真菌因其高盐、高压和缺氧的特殊环境,能够产生更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木霉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聚酮、肽类、萜类以及其他类型,这些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抗菌、酶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综述近十年来海洋来源木霉属真菌中分离的新次生代谢产物,并对这些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的VA菌根真菌(II)——硬果囊霉属的四个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黄土高原土壤中已初步分离出6属80多个种的VA菌根真菌。文中描述了其中3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Sclerocystisrubiformis,S.clavispora,S.liquidambaris及黄土高原新记录种S.sinuosa,新述了这四个种的中央菌丝丛在棉蓝中均染蓝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描述比较了中国新纪录种橙棕色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erythropa与其类似种异配盾巨孢囊霉S.heterogama的基本特征。补充了S.e.的W3在PVL中变厚及S.h.的W3应为有瘤饰的膜状壁(M0)(原述为膜状壁(M0))。描述了S.e.的W4及S.h.的W3和W4在棉蓝中染蓝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小麦穗的不同部位小穗、小花(籽粒)具有不均衡发育的特点,这可能受到营养分配及激素调节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2.
选开花后或开花前田间生长健壮的植株单茎作为供试材料,连根取回。对于开花后的穗培养保留倒2节间的一部分,对于开花前5-15天的穗培养保留倒4节间的一部分,并且保留旗叶和各叶片叶鞘,将此离体穗茎放入0.1%的升汞消毒10min。于水中剪去下部节间1.2cm后,立即插入培养瓶中,培养瓶可用250mL广口瓶,内装基本培养基150mL,每瓶插3.4穗。瓶口用棉花塞包住节间,固定茎穗。培养期间可隔10天左右更换一次培养基。离体穗在转入新培养基之前须将浸液节间部位洗净,并于水中再剪去下部节间1.2cm。培养温度20.25℃,每天光照16h(40W/m^2荧光灯)。  相似文献   

13.
小麦穗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穗光合作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穗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远小于叶片,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较高且稳定,PEPC活性诱导增强,暗示穗器官有较强的耐逆性,旗叶是较敏感的器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汉族成人耳部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对河南780名汉族成人男女耳部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计算耳部指数并分析其年龄变化.结果:河南汉族成人耳部达尔文结节以微显、缺失为主,耳廓类型以耳尖微显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耳廓外展程度以中等为主.耳部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大致表现为缓慢减小趋势.容貌耳指数在48.00~52.00,形态耳指数在170.00~180.00.结论:河南汉族成人耳部形态特征表现为微显或缺失达尔文结节,耳尖微显型耳廓,圆形耳垂,中等外展耳廓.耳部测量数值及指数,各年龄组浮动极小,显示出耳部外形的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学“最佳模拟配合”原理,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R 方法,了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证明: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磷肥、基本苗、增施肥料是小麦增产的基础;豫西丘陵旱地小麦产量随磷肥的增施而增加,与氮肥和量呈抛物线状,以15 ̄17kg/667m^2最遍;在其它微效和独效采用最佳水平时,每667m^2的产量在300kg以上时应采取的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适合临床实践的常见致病真菌的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真菌的保守基因设计不同的特异性引物,对152例临床标本进行PCR检测,与传统检验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真菌培养阳性46例;真菌PCR检测阳性57例,分别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0份、烟曲霉感染9份、黄曲菌感染8份,其他真菌感染10份。两种方法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法可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致病真菌,适合临床实验室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组织切片法研究麦穗维管束系统。结果如次:(1)穗下茎节横切面中,基本组织面积和中央维管束总面积对于产量的贡献大于茎内其他性状。小麦壮秆大穗的实质在于基本组织薄壁细胞的发达及维管束的总面积。(2)穗轴维管束的分布与前人结果不尽相同,我们发现中央维管束沿穗轴下降速度,因品种及施肥不同而有变化。(3)小穗内一二花维管束直接独立来源于小穗基部维管束结节,三花维管束除部分直接来源于基部结节外,与二花维管束的联系比一花密切,由此说明了长期未能解释的成熟时第二粒较重的原因。(4)穗轴及小穗轴上部维管束总面积下降较快。讨论了远端小穗及小花同化物运输的阻力及其改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河南省的59个小麦品种,228个样本,分别测定了粗蛋白质、脂肪、淀粉、灰分、氨基酸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其粗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其粗蛋白质含量也有显著差异。同时对脂肪淀粉、灰分、十七种氨基酸也作了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模酸洋红压片镜检了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的主穗及分蘖穗上不同位置花粉的发育时期结果表明:主茎穗早于其他分蘖穗,芒露0.5cm的相应幼穗、主穗及一级分蘖穗多处于单核中晚期,为最佳接种时期;在同一主穗中,穗轴上同位置花药发育时期为中部旱于下部早于上部,调查统计单核中晚期花粉所占比例为:冬性品种81.0%、半冬性品种78.5%、春性品种70.4%。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小麦黑胚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更替、气候变化和栽培管理条件的改善,其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在我国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危害更趋严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对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病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