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兴林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5):39-45
葛洪传说在明代广西北流得到广泛传播,其神仙形象已是当地的道家文化符号。至清代,地方官绅一方面凸显葛洪形象的儒家政治内涵,建构北流民间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合作维持葛洪的地方祭祀,树立官方统一的葛洪形象,强化民众对儒家政治文化的认同。明清时期北流葛洪形象的演变,揭示了以官方意识形态重塑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过程,亦显现出北流地方文化儒、道杂糅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庄美连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7-20
以中国新闻网2011—2013年标题中含有"妈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新闻传播基本流程图入手,分析影响妈祖媒介形象的因素,认为妈祖的媒介形象与事实、妈祖媒介的传播者、形象加工的媒介和妈祖信众四个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手工艺本身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往在当代艺术学、设计学研究领域中,对明清手工艺的关注多限制在造型、审美、材质、伦理价值等方面,少有人从经济学、市场学关注明清手工艺,梳理明清手工艺行业整体发展脉络,探索明清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此,本文以明清时期分布广泛的棉纺织工艺为基点,从经济学、市场学的视角分析明清时期棉纺织原料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探索明清时期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明清帝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交往秩序,确定和维系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并对朝贡国家采取了"厚往薄来"、"无关税"、"怀柔怀远"以及优抚朝贡使节、抚慰东王后人的政策。苏禄国对明清两朝的朝贡活动持续了三百五十多年,接受中国对苏禄国王的承认和册封,在朝贡体系下前去中国朝见,以举行臣服于明清中原中央政府的各种活动,并以此作为维系苏禄国与中原明清王朝臣服关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和拓展安徽乃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皖江地区各府县志文献资料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使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区域间水旱灾害存在不均衡性;三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的成熟期,传统武术基本文化命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时期的无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包括武术理论在内的武术文化形态的成熟上,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到现在对传统武术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洪水带来的泥沙泛滥至低洼平原区,并以近乎停滞的低缓流速沉积而成,所以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清时期的吉安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吉安商人人数众多,主要活动在中国西部、西南等正在开发或未开发地区。他们多为弃农经商,主要经营纸张等传统商品,其经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获利后多为消费性投资。吉安商人的活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强化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各地不同风格的俗乐——民歌、小曲、弹词、鼓词、十番、鼓吹、南北曲(戏曲)等等,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里广泛流行。本文阐述了明清时期民歌与小曲的艺术形态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瑞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2):50-53
历史上会泽的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制钱的需求,占滇铜总产量70%以上的会泽铜业因此蓬勃发展.铜产量的递增,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会泽周边地区和铜运沿线商业和市镇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会泽的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制钱的需求,占滇铜总产量70%以上的会泽铜业因此蓬勃发展。铜产量的递增,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会泽周边地区和铜运沿线商业和市镇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公元1791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十六年,皇帝为大考翰林命题——“眼镜”。(所谓“大考翰林”是清雍正年间始设的考试项目,旨在考核翰林们的业务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翰林们升迁降黜的依据。)“眼镜”题一经公布, 相似文献
17.
王社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2):311-316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方法运用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明清时期山西城镇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当平稳,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量前后变化不大;无论城镇人口数量还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以前有较明显的增长。结论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明清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孟颖佼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67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环保意识的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他们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提出限制人类滥垦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同时他们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公共环境卫生。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其环保意识体现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是在继承了先民环保传统的基础上,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形成的,与政府环保政策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对人地资源的维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明清时期江南士绅们借助自身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9.
20.
刘长江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明清时期 ,广大妇女深受封建礼教迫害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