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体论、实践论、唯物史观论和价值观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等视角阐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其外延上看,它具有多层面或多维度的指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的指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层面指向的价值意蕴具有内在契合性.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层面指向的价值意蕴上,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走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义良 《广东科技》2008,(8):110-111
本文详细讲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强调了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运用,要使园林、人、城市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论述了风景园林生态设计需要考虑的几种生态关系及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学与生态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活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还具有满足人类合理需要、为人类提供支持服务的功能。城市生态健康是指包括人类、植物和动物群落在内的生物群落复合体的健康,是由城市人王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其研究尺度为城市内各单元的生态健康,从建筑生态健康、拥挤环境下的生态健康、交通生态健康以及代谢生态健康等4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城市所面临的生态健康问题,旨在推进城市生态与生态健康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指的是反映在生态法上的人类形象。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研究模式不能解决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有必要确立新的“生态人”模式。与“经济人”、“社会人”相比较起来,生态人是“大我”的人,是“利他”精神向其他物种扩展的人,是“有限理性”人。  相似文献   

9.
纪占武 《科技信息》2011,(19):I0067-I0067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劳动分工中相应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形成了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全新的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生态园建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发挥生态园功能,保护和发展生态物多样性。促进环境、社会、人 类曲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1.
对约翰·福尔斯的《收藏家》这本书的研究视角多种多样,本文将从米兰达的美与克莱格的丑相抗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著作。米兰达是美的化身,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还有善良的心灵和智慧的头脑;而克莱格则闭锁、狭隘、丑恶。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福尔斯在本书的结尾安排了另一个“M”的出现绝非无意之作。这隐含了作家深刻的人文思考:美与丑的并存与斗争是个恒久现象,丑恶最终是无法摧毁美好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指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自然 环境保护,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持结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认识滞留于传统主客观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反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做到有效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转向。  相似文献   

14.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城市公厕设计、建设的理念和遵循的原则,认为,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设计原则,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适性整合,建立以人、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共生关系,为市民创造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健康、轻松的如厕空间.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在注重公厕外观与功能的同时,高效利用公厕各种资源,打造与资源、能源、城市景观相协调,健康、舒适的“绿色公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既能够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同时又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突出植物的可塑性,增加生态美感是植物造景的关键。但由于人们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认识,使得我们在景观植物造景时没能遵循其植物自身生长的特点来合理的安排和配置,致使在植物造景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配置方式。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城市绿化增光添彩,也为人们创建出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9.
彭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系统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彭州市1995年~2002年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应用系统动力学、模糊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对彭州市经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预测,得出影响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社会发展、区域环保、农村环保、城镇环保4个子系统发展比较平衡.彭州市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取决于农村环境和自然生态,城镇环保尚有滞后.子系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其中社会发展表现最为突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其次,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子系统也表现出好的发展态势.系统动力学的分析,识别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并筛选出优化的发展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0.
农牧交错地带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生产必须科学、可持续.否则会造成恶性循环,给人类带来灾难.笔者认为在农牧交错带开发草业是首选的产业,因为开发草业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解决养殖业中的饲草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