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缙云山上的3种森林林被黄壤为供试土壤,通过模拟pH 2.0、pH 3.0、pH 4.0、pH 5.0的酸雨对上述土壤的动态淋溶试验,研究酸雨对林地土壤汞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阔叶林地汞的溶出总量在酸雨pH 3.0、4.0时最低,但各pH的酸雨对阔叶林地汞的溶出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针叶林地和竹林地汞的溶出总量随pH降低而升高,在pH 2.0的酸雨作用下,与pH 3.0、4.0、5.0的酸雨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强酸雨的作用下,针叶林和竹林土壤的汞更易迁出土壤而污染水体.因此应加强森林土壤的管理,禁止取材,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抑制汞的水迁移.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试验添加乙二胺二琥珀酸([S,S]-EDDS)后,研究在酸雨淋溶下紫色土中Cd,Hg的溶出风险.研究发现,施加EDDS后土壤中Cd的溶出量显著提高.相同EDDS用量下,单次施加(T1)对土壤Cd浓度为2mg/kg的Cd的溶出量略高于多次施加(T2),分别为1.294mg/kg和1.212mg/kg,溶出率为64.7%和60.6%.施加EDDS后,淋溶初期Cd浓度对环境有较高风险,20d后,随EDDS降解,Cd的溶出量迅速下降.未施加EDDS(T3)条件下,Cd的单次溶出量维持在0.001~0.006mg/kg较低水平.在土壤Hg浓度为2mg/kg情况下,3种处理使土壤中Hg累积溶出量分别为36.242,30.507和16.121μg/kg,溶出率不足2%.酸雨淋溶下,添加EDDS能促进Cd、Hg向易迁移的形态转化,使得Cd及Hg更易随淋溶液释放出来,增大了对下层土壤甚至地下水的环境风险.等量EDDS在不同添加方式不会对土壤中残留Cd,Hg形态造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镉的快速溶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过氧化氢和硝酸溶液,沸水浴法,消化置于比色管中的土壤样品,该方法与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消化速度快,重现性好,溶出率高等特点.处理一批样品仅用2小时,样品回收率94%以上,溶样的重现精度和再现精度均小于5.0%,样品溶出量与强酸消化法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经模拟酸雨处理不同紫色土而引起土壤化学和矿物变化的研究,发现模拟酸雨量对土壤交换性盐基影响更大,盐基离子流失次序为Ca(2+)>Mg(2+)>K+,而土壤酸度受模拟酸雨酸度直接影响更重。在模拟大量酸度强酸雨处理明显酸化的土壤上,铁、铝氧化物含量相对增加;粘土矿物中石英明显减少,晶体表面状况受到破坏。因此,重庆地区长期的酸雨必将影响到土壤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5.
煎煮时间对查干──汤中总生物碱溶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蒙成药查干──汤煎煮时间和有效成分溶出量之间关系,以重量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内查干──汤总生物碱的溶出量。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煎煮30min时溶出量最高,30min-60min内煎煮液中生物碱溶出量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对杉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更强的DOC吸附能力,土壤DOC吸附的量与平衡前DOC的浓度显著相关,溶液中的 pH,磷、铁和铝的含量影响土壤对 DOC的吸附。pH为 5.0 时土壤对 DOC的吸附最强,pH为7.0时最弱;磷能阻止DOC的吸附,铁、铝则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的含量对DOC吸附的影响明显大于铝。DOC对土壤铁、铝的溶出量有明显影响,铝的溶出量和溶出率要大于铁。DOC对下层土壤铁铝溶出量的影响要大于上层土壤。  相似文献   

7.
钙、硅对酸雨胁迫下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胁迫下施用碳酸钙和硅酸钠对玉米(metre)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浇施pH30的酸雨对玉米生长无显著不良影响,反而因酸雨中含有N、K、P等营养元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施用碳酸钙和硅酸钠有利于防止酸雨诱发的土壤酸化,促进玉米对N、K等元素的吸收,显著促进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土壤及粘土矿物与砂矿物的风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时间范围内,pH<3.5的模拟酸雨可引起土壤矿物风化速率的明显增大,土壤矿物风化速率的变化特点是先快后慢.不同土壤类型的风化速率取决于发育程度和易风化矿物的质量分数.发育程度较低的土壤,盐基离子的释放主要来源于砂矿物组,而发育程度较高的土壤,盐基离子则主要来源于粘土矿物组.  相似文献   

9.
模拟酸雨对鹤山赤红壤风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鹤山赤红壤进行模拟酸雨野外淋溶实验的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pH≥3.0的处理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淋滤液pH在全过程中可保持pH≈6.0。土壤系统对K^+、Na^+极强的净吸收作用导致二者淋失浓度在处理的中、后期为负值,显著低于Ca^2+及Mg^2+。在pH≥3.5处理下,土壤次级缓冲体系可使盐基离子总淋失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铝仅在pH≤3.0处理时溶出,在淋滤液pH≈4.5时溶出明显,可能的缓冲机制来自土壤对SO4^2-的吸附、次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等。硅的淋失在pH≤3.5处理下差异不大,说明矿物风化缓冲机制在处理的全过程中都起了作用。鹤山赤红壤尚处在SO4^2-吸附阶段,对酸沉降仍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对照土壤和铬污染土壤的模拟酸雨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中重金属Cr、Zn、Cu的释放特征,比较了对照土壤与铬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模拟酸雨pH值越低,3种重金属的释放量越大;两种土壤中3种重金属对酸雨的敏感性差异为Cr >Zn> Cu,对照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为Cu> Zn,铬污染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为Zn(≥)Cr>Cu,说明金属Cr对土壤中Cu、Zn的吸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土壤中Cu与Zn的累积释放量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在铬污染土壤中Cu与Cr的累积释放量之间呈现显著指数关系;在pH4、pH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中释放的Cr年平均浓度分别超标127、104倍,酸雨加速了铬污染土壤中Cr的释放,从而增加了环境中Cr对人类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华南花岗岩风化壳中稀土的存在形态及迁移富集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从化学形态角度,确立了一个RE形态分析流程,得出风化壳中RE化学形态可分为活性态,Fe,Al共沉淀态及有机结合态3种,全风化层样品中RE多数以活性态为主,但平远C剖面RE却以有机结合态占大多数,活性态、有机结合态RE与粘土矿物关系密切,而Fe,Al共沉淀态的RE与粘土矿物关系不大,原岩溶出试验表明,RE在有机介质中的溶出量一般高于无机介质,RE最大可能是呈有机无机混配络离子迁移,迁移、富集过程是络合、水解、沉淀和吸附反应同时出现,反应受pH控制,本文初步建立了花岗岩风化壳中RE往下迁移、富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Cd)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机理,开展了不同Cd含量污染土强度、渗透、剪切特性、压汞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Cd会劣化土体力学特性;随着Cd含量的增加,土体的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和黏聚力显著降低;而渗透系数、内摩擦角明显增大。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Cd使土颗粒发生团聚,Cd污染土出现大的团聚体,大颗粒增多,土体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增多,出现点-面接触和边-面接触;且团聚体间的孔隙较大。压汞试验表明:随着Cd含量的增加,污染土中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体积明显增加。污染土的微观结构和孔隙分布的改变是Cd污染土力学特性变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等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类土壤中,稀土总量的分布顺序为黄棕壤>淋溶黑钙土>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中稀土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红壤为轻稀土富集、铈亏损型,均与它们相应的母岩一致,三种土壤中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中稀土残渣态所占比例低于两端的轻、重稀土,稀土非稳定态中所含六种形态百分含量相比较,风化较彻底的红壤中所含水溶态、可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所占比例高于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而含有机质较多的淋溶黑钙土中所含紧结有机态明显高于红壤及黄棕壤,可能由土壤中所含有机物活性组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贵州织金磷矿区磷块岩岩石—土壤—植物中稀土元素迁移和分布模式的研究表明,随土壤的发育,REE出现分异,LREE逐渐富集,HREE亏损;植物对REE具有选择吸收作用。岩石—土壤—植物中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基本相似,为右倾型,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均显示Ce负异常,Ce由磷块岩中的负异常逐渐向土壤中正异常演化。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淋溶对土壤镉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紫色土和黄壤作为供试土壤进行模拟酸雨淋溶试验.结果表明,酸雨增加了土壤镉的迁移性.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Cd的淋溶量越大,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但是不同pH之间淋溶率的差异小,说明酸雨虽然增强了土壤中金属迁移性,但迁移缓慢.同一重金属的迁移性因土壤类型不同有差异.Cd在黄壤中的迁移性大于紫色土.对数方程表明酸雨淋溶量与Cd残留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除了受到酸雨pH的影响,同时还受土壤Eh,有机质含量,CEC,土壤胶体,有机和无机配体的数量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数量单元的聚丙烯酰胺(PAM)及三元复合驱中聚丙烯酰胺在不同土壤(黑土、黄土、盐碱土)中的垂向迁移行为(自然迁移、模拟降雨),初步探讨了PAM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聚丙烯酰胺有很强的截留能力,绝大部分PAM被截留在土壤表层,大于87%的PAM分布于5 cm以上的土壤中。一定时间内聚丙烯酰胺在土壤中的影响深度不会超过15 cm,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的迁移深度顺序为:黄土黑土盐碱土;表层土壤中聚丙烯酰胺含量顺序为:黑土盐碱土黄土。为以后聚丙烯酰胺的扩大应用及其污染治理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酸雨对三峡库区4种典型土壤铝离子的淋失规律。研究表明,长时间受酸雨淋洗,土壤对酸雨的缓冲性能降低,且酸雨pH值越低,对土壤酸化影响越大。土壤铝离子的淋溶量随酸雨pH值下降而上升,在pH≥3.5的酸雨作用下,土壤中铝离子的淋溶量较少;而当酸雨pH=2.50时,铝离子的淋溶量骤然升高;同时,经酸雨淋洗后土壤中交换性铝的含量发生了改变(红棕紫泥除外),酸雨pH值越低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和盐基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了中国南方主要酸性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影响下土壤酸化和其缓冲性能及盐基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酸雨淋洗引起土壤pH降低,盐基离子淋失,随着酸雨溶液pH的降低,土壤酸化趋势加剧,盐基淋失量增加,红壤对酸雨的缓冲性能好于砖红壤,淋出液中K^ ,Na^ ,Ca^2 ,Mg^2 含量加上淋洗后土壤交换性K^ ,Na^ ,Ca^2 ,Mg^2_含量大于原土壤中交换性K^ ,Na^ ,Ca^2 ,Mg^2 总量,说明在酸雨淋洗下,土壤中某些矿物发生风化溶解,释放盐基进入土壤。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淋滤试验,探讨了酸与重金属的变化规律,并对试验试体分层取样,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进行了镉各种有效态测试,讨论了镉元素的在淋滤试验中的迁移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土层可以抑制酸和重金属的向水相迁移;镉在试体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于各层中,可交换态含量较高;镉可交换态含量呈现在中间层较高的现象;土壤中的残渣态镉含量及镉总含量均比废石略低。由于Cd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并有可能因毛细作用向上迁移,复垦中应采取提高土壤PH、施加有机肥或调节土壤中锌的含量等措施,以抑制镉向植物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