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硬脂酸/钛酸四丁酯复合改性剂对掺锑二氧化锡(ATO)纳米粉体进行表面有机化改性处理。通过润湿性、分散稳定性测试研究处理温度、分散介质以及钛酸四丁酯与硬脂酸的量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透射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对改怀后粉体的表面包覆率、形貌、分散状态以及改性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处理温度、适当增加复合改性剂中硬脂酸的量并选用极性弱的有机溶剂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改性效果;钛酸四丁酯的作用是与粉体粒子表面的羟基以及吸附水反应产生偶联点,如M-O-Ti-OH,这些偶联点易于与羧酸反应;在低温时RCOO^-与偶联点的Ti(Ⅳ)之间以配合物的形式发生作用,在回流温度下处理时,主要发生酯化反应,使硬脂酸更牢固地嫁接到粉体粒子表面,改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三种受阻胺氮氧自由基光稳定剂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采用钛酸四丁酯催化酯交换法对三种哌啶类受阻胺氮氧自由基光稳定剂的合成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工艺条件:质量浓度、原料比、催化剂用量、时间等进行了优化比较,得到产物的收率达 80%~90%。并通过元素分析,IR,ESR,ESI-MS,NMR等验证其结构。此外,初步探讨了钛酸四丁酯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_2凝胶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考察了在一定pH条件下制备纳米TiO2溶胶凝胶的原料选配、实验原理、工艺过程以及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参量等。实验主要考察了加水量与加水方式、乙醇的用量、溶液pH值的范围及水解温度等实验参量对凝胶形成时间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实验参量对溶胶凝胶均匀性、稳定性、透明性和凝胶形成机理的影响。依据实验结果,溶胶-凝胶法制备稳定的纳米TiO2溶胶的优化条件为:采用滴加的方式加入水,且将水与乙醇和pH值调节剂配成混合溶液;水与钛酸四丁酯的摩尔比取6~7;乙醇与钛酸四丁酯的摩尔比取27~28;pH值控制在3~4或8~9;水解的温度控制在20~30℃。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酯/双官能团共单体无皂乳液聚合的成粒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ZA-6)存在下,MMA/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2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经分析,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特称为周期成核现象,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百是处于成核一聚并的动态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酸催化剂钛酸四丁酯催化乙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钛酸四丁酯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最佳条件下,酯产率达到73.3%。  相似文献   

6.
黄河固体粒子对Pb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固体粒子对Pb 的吸附作用,绘制了离子交换率(E% )- pH 曲线.实验表明:黄河水pH 值是控制黄河固体粒子对Pb 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总量随pH 值升高而增大.固体粒子和Pb 的浓度对吸附也产生一定影响,离子交换率随固体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Pb 浓度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无碱金属离子存在下,采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及1,6-己二胺模板剂,全面探讨以硅溶胶、正硅酸乙酯硅源,硫酸钛、氯化钛及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在异而醇或过氧化氢的保护下合成TS-2沸石.对产品作了必要的物性表征,深入研究了TS-2沸石催化羟基化氧化反应条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不同pH值条件下,在20~50℃温度范围内氟铍酸三甘肽(TGFB)晶体的溶解度与pH值的经验关系式为:S=6.6×10-8T3.729(1.16-0.115pH)-(pH-1.4)[7.5-0.4(1/lgpH)2.5].研究生长母液的酸度对亚稳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TGFB单晶的最佳pH值范围为2.2~2.6.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无皂乳液共聚合中,甲基丙烯酸用量、水油比和水相pH值对乳液粒径及其羧基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变甲基丙烯酸的用量,能有效地改变粒子表面羧基含量;水相pH值是影响粒径大小的重要因素;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可获得粒径具有单分散性的St-BA-MAA乳液。  相似文献   

10.
新型增塑剂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具有优良性能的增塑剂二甘醇二苯甲酸酯(DEDB).通过实验确定了合成DEDB的适宜工艺条件:二廿醇1 mol,苯甲酸2.1mol,钛酸四丁酯3.2g,应时间4h,反应温度190℃,在此条件下产率呵达9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介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薄膜的工艺,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薄膜制备过程中影响制膜质量的加水方式、加水量、乙醇量、水解温度、烧结及提拉条件等主要工艺因素,最终获得制备纳米TiO2薄膜的优化工艺.  相似文献   

12.
硫酸氧钛水解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酸法钛白工业生产的水解工艺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影响水解产物偏钛酸粒度及其分布的新因素———加热延迟时间 .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探讨了F(mH2 SO4 /mTiO2 )值、铁钛比 (mFe/mTiO2 )、水解液初始钛浓度等因素 ,尤其是加热延迟时间 ,对水解产物偏钛酸粒度的影响 .在水解 1h和 2h后 ,各因素对偏钛酸粒度大小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 :铁钛比、水解液初始钛浓度、F值、加热延迟时间、熟化时间 ;水解液初始钛浓度、铁钛比、F值、熟化时间、加热延迟时间 .对偏钛酸粒度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为水解液初始钛浓度和加热延迟时间 .在粒度分布比较集中的条件下得到了水解的最优化条件 :水解液初始钛浓度 ,1 95mol/L ;F值 ,2 10 ;铁钛质量比 ,0 4 ;加热延迟时间 ,10min ;熟化时间 ,30min .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合成工艺,以钛酸丁酯(Ti(OC4H9)4)为前驱体,通过改变反应物的体积分数和体系的pH值,合成了不同晶型和形貌的二氧化钛(TiO2)微粒.同时,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此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物的体积分数和pH值对TiO2微粒的晶型、形貌和晶粒尺寸均有较大的影响.当Ti(OC4H9)4体积分数较大时,出现锐钛矿型晶体,但结晶不完善,微粒较大,且有团聚现象;Ti(OC4H9)4体积分数较小时,出现金红石型晶体,微粒相对较小,随着反应物体积分数的减小微粒的晶型由锐钛矿型转为金红石型,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在酸性溶液中,有利于形成金红石型微粒,而在碱性溶液中,有利于形成锐钛矿型微粒,随着体系的pH值增加,晶粒尺寸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EO20PO70EO20(P123)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介孔TiO2纳米粉体.利用红外、X射线衍射、紫外漫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体系的pH值对材料的晶型的影响,并以染料罗丹明B(RhB)作为模型污染物,考察粉体的光催化能力.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可获得粒径为12.7 nm,平均孔径为17.8 nm,孔径分布较宽(5~35 nm),比表面积为68 m2/g的纯锐钛矿型介孔TiO2纳米粉体;而碱性条件下,可获得锐钛矿相和板钛矿相混晶介孔二氧化钛粉体;并且酸性条件下制备的粉体光催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含量的TiO2/KIT-6催化剂,并用XRD,N2吸附,TEM,FI-IR进行表征.负载材料中TiO2的晶型为锐钛矿相,负载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其中TiO2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TiO2的平均粒径随其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以罗丹明B为降解物进行降解实验并对不同TiO2负载量,重复使用率上对催化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550℃煅烧条件下制备的30%TiO2/KIT-6的催化活性最高.0.01g的催化剂对70mL的浓度为20mg/L的罗丹明B在25min的降解率达到94.5%.  相似文献   

16.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利用低温直接水解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同时将其负载于活性碳纤维表面得到TiO2/ACF复合光催化剂.SEM照片显示二氧化钛在ACF上以纳米团簇的形式均匀附着;XRD结果表明所得TiO2/ACF中TiO2的晶型为金红石相,微晶尺寸为7.02 nm,350℃下煅烧后金红石相TiO2结晶更好,微晶尺寸为9.88 nm; XPS分析表明Ti元素以Ti4+的形式存在.将350 ℃煅烧得到的TiO2/ACF复合光催化剂应用于对茜素红S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其光催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合成工艺,以钛酸丁酯(Ti(OC4H9)4)为前驱体,通过改变水热合成反应的温度,合成了不同晶型和形貌的二氧化钛(TiO2)微粒。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反应的温度对TiO2微粒的晶型、晶粒尺寸和形貌有较大影响。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增加,二氧化钛微粒的晶粒粒径越来越大,结晶程度越来越完整,形貌也越来越规则。当水热反应温度较低时(80℃),晶型以锐钛矿为主,衍射峰峰宽较宽,峰强也较弱,晶粒刚开始发育;随着反应温度增加,开始出现金红石晶型,衍射峰锐化,峰的强度增强,晶粒粒径增大,晶粒逐渐发育完全;当反应温度达到160℃时,以金红石晶型为主,晶粒发育完全,结晶完善。  相似文献   

18.
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制备中的若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以TiCl4为原料,采用液相沉积法在低温条件下直接制备了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重点研究了反应物浓度、温度、pH值、添加剂和煅烧等条件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经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分析(BET),得到的样品为金红石型,其粒子近似呈球形,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分散均匀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相似文献   

19.
单分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增长方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丁酸乙酯为溶剂,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于80℃下制备了单分散苯乙烯-马来酸酐(St-MAH)共聚物微球。对反应过程中不同反应时间的单体转化率、共聚物分子量、微球形貌及粒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t-MAH共聚物微球粒径的3次方与转化率成直线关系,说明共聚物微球的聚合反应属于活性增长机理;同时提出自稳定沉淀聚合体系制备单分散St-MAH共聚物微球成核过程为AIBN在溶剂中引发苯乙烯和马来酸酐共聚生成寡居物,当寡居物链达到临界长度时从溶剂中沉淀出来,沉淀出来的寡聚物链相互缠绕形成球核;成核后单个微球所含St-MAH共聚物分子链数与时间的关系和转化率、微球粒径与时间的关系趋势大体一致,证实了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St-MAH共聚物微球的增长主要是溶剂中形成的寡居物沉积于微球表面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不同Ti含量的铁素体基Ti--Mo微合金钢中析出相的尺寸、分布特征、析出规律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中绝大多数析出相为超细碳化物,尺寸小于10 nm,析出相尺寸呈正态分布.随着Ti质量分数由0.072%增到0.092%,析出粒子平均尺寸增大,分布峰值向粒子尺寸增大的方向移动.Ti--Mo微合金钢具有栅格状的相间析出方式,栅格间距受冷速的影响较大,晶内和靠近晶界处的栅格间距不同.能谱分析发现,不同尺寸的粒子Mo含量不同,较大颗粒(50 nm左右)析出相中不含Mo,小颗粒(20 nm)中碳化物是Ti和Mo的复合析出相,且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成分中Mo所占比重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