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银杏叶中黄酮甙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初步分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甙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对提取到的混合物用薄层层析法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从银杏叶中提取出的黄酮甙类混合物中可分离出四种以上的纯组分。  相似文献   

2.
以银杏叶和绞股蓝为研究对象,利用超滤法对所提取物分子量大小可控的特点,从单味中药提取和双中药提取两个方面考察了银杏叶、绞股蓝两味中药中黄酮的提取效果,并优化超滤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单味银杏叶提取物黄酮含量为4.83%,单味绞股蓝提取物黄酮含量为3.58%,银杏叶和绞股蓝双中药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为5.76%,双中药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单中药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本论文的研究为制备高含量黄酮提取物以及制备药效更好的抗心血管疾病中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和实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提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确定了水提法提取银杏黄酮的最佳条件。同时对银杏叶浸膏的提纯和黄酮化合物的分离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EGB中黄酮含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PLC法测定EGB中黄酮含量的应用研究匡晓帆吴江(化学系)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很高.有黄酮、黄酮醇、甙类等成分[5].它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及在治疗脑缺血,老年痴呆等有独特疗效.国内外相继有银杏叶黄酮新药投入市场[1].在...  相似文献   

5.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从银杏叶中提取总黄酮,使用DA201大孔树脂对其进行纯化;测定了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考察了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性的影响,使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了银杏叶黄酮对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的MIC为4 mg/mL;银杏叶黄酮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黏附有抑制作用,其质量浓度为1倍MIC时,生物膜形成抑制率为59.09%,黏附性抑制率为28.99%;其质量浓度在1倍MIC以上时,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多糖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黄酮组分的分离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0% 乙醇回流提取和聚酰胺柱层析的方法得到银杏叶总黄酮,继而用硅胶薄板对总黄酮进行制备性分离,得到3 个黄酮含量较高的组分Ⅰ、Ⅱ、Ⅲ.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分Ⅰ、Ⅱ、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明显地抑制紫外线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其中组分Ⅱ的效果最好,当浓度为10 .54 μg/ml 时,抑制率可达60 .3 % .成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组分Ⅱ是以槲皮素为甙元与葡萄糖、鼠李糖或这两者形成的双糖结合而成的黄酮甙类.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设计确定银杏叶总黄酮用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对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其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0、提取2次、提取时间3min,银杏叶总黄酮得率为2.061%。银杏叶总黄酮进一步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以黄酮含量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选定D101型大孔树脂,以80%乙醇、2倍柱体积/h的流速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至3倍柱体积,为最佳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17.08%提高到44.17%。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黄酮组分的分离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0%乙醇回流提取和聚酰胺柱层析的方法得到了银杏叶总黄酮,继而用硅胶薄板对总黄酮进行制备性分离,得到了3个黄酮含量较高的Ⅰ、Ⅱ、Ⅲ。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分Ⅰ,Ⅱ,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明显地抑制紫外线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其中组分Ⅱ的效果最好,当浓度为10.54μg/ml时,抑制率可达60.3%,成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组分Ⅱ是以槲以素为甙元与葡萄糖,鼠李糖或这两者形成的双糖结合而成的黄酮甙类。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乙醇为溶剂的银杏叶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将此条件下浸提液蒸干,得粗提物,其黄酮含量为2.98%,定性试验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醇类。  相似文献   

10.
从银杏叶中高效提取分离银杏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安全、环保、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已成功用于包括银杏叶在内的多种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为更加高效、经济地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中草药在用于超临界萃取工艺前的预处理过程非常重要。采用溶剂热法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银杏叶中银杏黄酮的提取率;降低CO2的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使生产工艺更加稳定,促进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60%乙醇对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过大孔吸附柱、80%乙醇洗脱,用萃取液A和B进行纯化,经真空干燥得产品,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银杏黄酮含量大于26%,内酯含量大于6%.同时对银杏叶饮料工业化生产主要工序及其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成品质量技术指标,对银杏叶饮料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崔林芸 《遵义科技》1999,27(3):15-16
为提高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事物的含量,本文通过对黄酮提取剂与沉淀剂的运用 与探讨,得出采用70%乙醇水溶液浸提银杏叶后,在滤液中加入明胶沉淀质后,使黄酮含量大为提高,接近24%,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3.
陈钢  苏同福  赵士举 《河南科学》2014,(11):2233-2236
为了探讨萃取剂与银杏叶总黄酮的极性和结构关系,研究萃取剂极性对于银杏叶总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实验采用微波萃取的方法,研究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80%丙酮、80%正丁醇3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银杏叶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80%正丁醇对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效率最高,80%乙醇次之,80%丙酮最低,与介电常数测定结果中80%正丁醇的介电常数和银杏叶黄酮的介电常数最接近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用浸提法提取银杏叶中的黄酮,常用水、乙醇、甲醇等溶剂。其中,用水作溶剂浸提成本最低,但据调查,用水作溶剂提取银杏叶中的黄酮,总含量不超过10%。国内的一些药厂、研究机构,从银杏叶产区大量收购黄酮浸膏,其要求含量在16%左右。但由于技术力量等原因,大多数乡镇企业往往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因而在收购时被压低价格或无法被收购。若改用乙醇等有机溶剂,则一次性投入过高,企业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银杏不同部位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索氏提取法,利用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仪器对几种银杏叶、银杏外种皮、银杏果梗中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含量测定,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黄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中质量分数为1.9%左右,在银杏梗中的质量分数为0.5%-0.7%,在外种皮中的质量分数为0.1%-0.8%。结论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是理想的提取原料;银杏叶梗和外种皮中含较少量的黄酮,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角度考虑,同样可作为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16.
铁扫帚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铁扫帚的化学成分。方法用醇提取、水提取醇沉淀方法进行提取,再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离提取物。结果从提取物中分离出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多糖中分离出2种化合物,从黄酮中分离出4种化合物。结论来自黄酮类的4种化合物其Rf值分别为0.16,0.25,0.78,0.86;来自多糖类的2种化合物其Rf值分别为0.55和0.65。  相似文献   

17.
用形态学的方法观察了尼莫地平和银杏叶提取物(含黄酮甙类24%和内酯3.4%)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谷氨酸导致新生小鼠下丘脑弓状核变性、坏死,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及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银杏叶提取物均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结果提示钙离子超载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激活与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银杏叶黄酮的微乳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系统为流动相,预制聚酰胺薄层板为固定相,通过调节微乳系统的极性,较好地分离出十几种银杏叶黄酮.与传统的流动相系统--有机溶液系统相比,微乳系统显示出较强的分离优势.对银杏叶黄酮作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以寻求简便、合理的标准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从高山红景天植物提取的浸膏中分离黄酮的方法,研究了黄酮的阴极电化学行为,测定了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采用系统预试法对无柄金丝桃茎的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初步研究,发现无柄金丝桃茎部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甙类和蒽醌类;不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和生物碱类;可能含有三萜皂甙、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内酯、香豆素及其甙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油脂类以及挥发油.优化了黄酮化合物超声提取条件,利用大孔树脂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提取率为6.06%,纯化后黄酮含量为55.7%,初步确定无柄金丝桃茎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该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