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宋都汴京发展百余年,富遮繁华。其间各种盛大的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对宋词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刺激了宋词创作的繁荣兴盛,而宋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汴京的都市文化,使我们今天能更多地了解到提供给词人肥沃艺术土壤的汴京的社会情景。 相似文献
3.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虽存在片面性,但其核心的"距离的内在矛盾"说却是辩证而科学的。对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是从美感经验出发加以论述的。试在文学活动的视野下观照"距离的内在矛盾",通过分析其在创作和欣赏中的辩证作用,明确"距离的内在矛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庆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9-93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5.
嵇康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面对虚伪的世俗礼法,他愤激而发,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主张,唱出了这一时代叛逆精神的最强音。而另一方面,在他的诗歌、辩文和家书中,却又表现出他对人间世事的关心,对儒家伦理的遵从与捍卫。这种矛盾心理不仅来自他独特的存在体验,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孟的浸润,老庄的濡染。 相似文献
6.
杨宁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9,(1)
历来人们对“婆媳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因素上去分析。本文则从心理因素,即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补偿心理和敬畏依恋心理等方面去分析了“婆媳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确具有很浓的俗文学色彩,但不能据此而将其简单划归俗文学之流。金庸创作有其鲜明的美学特征:1.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显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美学观;3.叙事风格则刚强坚劲,是传统父权文化的隐喻。金庸创作已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概念界限模糊化,并更多地表现出雅文学的高品位。 相似文献
8.
丁楹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沈家庄先生是当代最富个性的词学家之一。他专注于宋词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对宋词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宏观的文化观照,注意抉发隐藏于词作背后的文人心态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使时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解读融成一片。其论域沟通古今、融合中西;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背景探索与理论建构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古典文学研究中,传统治学经验与现代科学成果相联系的研究新视野所具有的巨大张力与潜力。 相似文献
9.
朱宏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9,(1)
英国浪漫派伟大诗人柯勒律治的创作完全凭灵感、激情和幻想,其作品反映出极强的创造性。(忽必烈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称是“心理描写的奇品”。本文旨在分析诗人在该诗中所用词语和象征表现手段,揭示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各文化类型的根基,文学与电视的结合是消费时代各取所需、互相利用的结果。电视节目的创作离不开文学创作,媒体一直在模仿文学,媒体具有的纪实性和现场感的优势,并不是把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现实呈现出来,而是力图借文学之力使之传奇化。 相似文献
11.
谭伟良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44-49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姚俏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129-131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13.
华建铭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5):89-92
宋代集句体词是宋人创造的一种全新的词体,特征显著:词调体式上多用短调,句式多五、七言形式,集句手段比较灵活,题材则以诗句为主体,包括了经、史、散文、词中句段。对集句体词的形成,除了宋人经典意识以及集句诗流行的影响之外,还与魏晋六朝尤其是唐末以来的摘句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方式,以及书籍印刷技术的发展有关。从宋词雅化及诗词校勘等方面看,宋代集句体词对词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论宋词的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胜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俗化是与宋词雅化进程相伴生的一条演进线索.它通过题材的适俗化、技法的通俗化、情趣的平俗化、语言的浅俗化,使宋词具有向唐五代曲子词回归的趋势,并可与元曲通俗化的发展潮流相对应.但由于词论的导引和文学史书写的选择性,这一潜藏而行的线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17.
杨茜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3):38-41
北宋时期,潘阆首先在词中写意城市风光,柳永则真正开拓了以词描摹城市风情的新境域,张先对此也有贡献;韩琦、苏轼、仲殊、秦观、周邦彦等词人则继续把城市风情词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娱乐、抒怀与社交是词的主要功能。晚唐、五代和北宋词主要是以音乐形式应用于娱乐场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词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其社交功能逐渐增强,宴词、寿词大多是社交活动的产物。进入南宋,国事变迁,词的创作与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抒怀言志成为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彭洁莹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4
宋代歌妓用词抒写她们灵魂深处哀怨凄绝的呼声:沦落风尘的屈辱、脱籍从良的愿望、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情人的相思缅怀;那些酒席间的溢美之词,则是由于她们地位的卑微与被动而唱的言不由衷之曲。歌妓的词作,与淑女词闺妇词一起汇聚成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之一流,别具风姿。 相似文献
20.
王顺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