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牦牛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组成与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川西高原进行的耗牛放牧试验,重点探讨该区夏秋季进行的6个处理、2次重复的青年牦牛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组成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放牧牦牛5头的小区为轻牧;放牧牦毛10、15、20头的小区为适牧;放牧牦牛25和30头的小区为过牧。  相似文献   

2.
普通牛与牦牛种间杂交,繁殖具有杂种优势的犏牛,是牦牛生产中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较多乳、肉产品,提高饲牧经济效益的一项增产措施。早在商周时代,我国西部古羌人已采用黄牛与牦牛的种间杂交,繁殖和利用其种间一代杂种——犏牛。犏牛的外形间于父母亲本之间,而偏向于母本,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和  相似文献   

3.
牦牛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交可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但存在杂种雄性不育的问题,无法稳定利用其杂种优势,因此,雄性不育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牦牛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牦牛与普通牛的雄性杂种的生殖器官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结构、精子发生过程、脑垂体的结构与功能、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调控、精子发生相关基因以及可育性恢复的尝试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A处理:75头成年母牦牛,冷季补喂优质青干草3.1千克/头日;B处理:75头成年母牦牛,在集中产犊前进行优质放牧;c处理:148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处理少减重2.03千克(P<0.05),具有抑制母牦牛冷季体重下降的作用,并且犊牛初生重大1.79千克(P<0.05)和日增重高21克(P<0.01);184天挤奶量高10.72千克(P<0.01),乳脂率高0.6个百分点(P<0.05),繁活率高8个百分点(P<0.05)。B处理仅在犊牛成活与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提高成活率5个百分点(P<0.05),提高初生重1.53千克(P<0.05)以及提高日增重19克(P<0.05)。重复试验结果与第一次试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根据川西北高寒牧区自然气候条件和牦牛终年放牧、不拴不系、无棚无圈的生产条件,通过六年多的试验和实践,在川西北草原牦牛改良研究协作组制定的“应用普通牛冷冻精液改良牦牛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初稿及修订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形成本规程。  相似文献   

6.
西藏牦牛和黄牛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淋巴细胞短期体外培养法,并结合染色体G、C、Ag-NORs 显带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牦牛、黄牛的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可分为山地牦牛和草地牦牛两个生态类群,但均应属于横断高山型牦牛;西藏黄牛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基因位点、以及体型外貌上与普通牛一致,为普通牛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牦牛     
我国牦牛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及内蒙等七省、区海拔2000~35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共有1,2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1,400万头)的858以上。家牦牛由野牦牛驯养而来,俗称野牦牛,有两种,一是Peophagus mutus pvz,另一种是家牦牛的退化型。牦牛有特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全身裹以长毛,能适应牧草生长季短、寒冷、空气中含氧最少的严酷的高山草原生态条件:但其生长呈现“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规律。牦牛属原始品种,有谷地和草原两个类型,另有全身白毛的突变型。牦牛多属兼用,无专一生产方向,生产性能低,产品数量少,但其质量好。用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可获得生产性能好的种间杂种犏牛,但其雄性无生育力。牦牛应用普通牛冷冻精液配种成功。扩大了杂种的获得和进一步提高了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牦牛205万头,是我州畜牧业的支柱。但牦牛是一个原始品种,晚熟,生产性能低,其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从1976年起开始运用普通牛冻精配种改良牦牛,以期提高其生产性能。牦牛同普通牛杂交属种间杂交,据文献报道,由于受种间隔离机制及精卵细胞捂抗作用的影响而受胎率低,妊娠后期易患羊水过多症而流产率高。1976和1977年我州用黑白花奶牛冻精配种牦牛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为探索提高牦牛用普通牛冻精配种的受胎效果,1978—1982年在石渠县国营牧场进行了不同组合受胎效果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影响牦牛初生重因素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影响牦牛初生重的六个因素和众多因子,母牦牛的产犊季节、牦牛的胎次、犊牛的性别对牦牛初生重影响最大;母牛的年龄、营养情况对初生重影响次之;放牧管理水平对初生重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牛亚科3个主要家养牛种MyoG基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牛(鲁西牛、渤海黑牛)、天祝牦牛和中国广西水牛的MyoG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牛种群的DNA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获得4个牛群体的MyoG基因exon 1和5’侧翼部分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牛亚科动物同源序列作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渤海黑牛和牦牛未发现多态位点;鲁西牛存在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个单倍型;水牛有6个突变位点,但群内只发现1个多态位点.核苷核苷酸多样性(Pi)在0.000 00~0.001 35之间,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态性程度较低。核苷酸歧义度(Dxy)以水牛与鲁西牛之间比较最高,为0.013 97,表明水牛遗传分化明显.种系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与普通牛亲缘关系很近,二者与水牛关系较远,支持将牦牛归为牛属(Bos)的一个亚属或一个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1971年11月,我省海北州海晏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群中,发生了一种以下痢和付关节炎为特征的疫病,牧工称为“小牛瘟”。该牧场的牧工中有十八人也因吃了病死牛肉而发生拉稀和头晕等症状。经诊断为牦牛副伤寒病.该病在国内报导较少,现将我们的调查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选择13头5—7岁的健康母牦牛做试验牛,用成年阉牦牛做试情牛,结合直肠检查卵泡发育情况。从发情之日起,每天一次(发情期每天两次)用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采血2.0ml,离心分离血浆。血浆用液氮滴冻成颗粒,保存于液氮罐中。血浆LH、P4、17β-E_2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发情周期血浆P4水平在发情期较低,平均0.1785±0.0928ng/ml;黄体期较高,平均5.1824±0.3475ng/ml。17β-E_2在发情盛期上升到峰值,平均27.2918±2.1057Pg/ml,发情结束后降至基础水平,黄体期,在第4和9天时分别出现一峰值,到第16天时又上升到发情盛期水平。LH在发情初期较低,友情盛期上升到峰值,平均17 1824±2 1174ng/ml,发情结束后降至基础水平,黄体期在1~3ng/ml间波动。本文根据牦牛发情周期血浆LH、P4、17β-E_2的变化特点,结合直肠检查结果,探讨了牦牛发情周期血浆LH、P4、17β-E_2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卵巢功能的关系。认为:母牦牛的发情应以静立接受试情牛爬跨为指征,牦牛的排卵发生在LH峰后约24小时内,即在母牦牛静立接受试情牛爬跨后24小时内。  相似文献   

14.
主要分析总结了近五年来牦牛繁殖科学在生殖内分泌调节机制、诱导发情与同期发情、超数排卵、牦牛及牦牛与普通牛体外受精、牦牛与普通牛异种体细胞核移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研究进展应用到牦牛生产中以提高牦牛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进一步开展牦牛繁殖科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拥有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有1200余万头。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优势畜种,具有耐高寒的生态适应性。但人们对它的研究不多,认识还很肤浅。为发挥牦牛利用高寒草场牧草资源的特有能力,提供价廉质优的乳、肉产品,国内外普遍采用种间杂交手段,利用其杂种优势,和扩大牦牛的饲牧区,加快繁殖。(?)10月份围绕种间杂交及其种间杂种雄性不育等,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并获得进展。牦牛应用(?)牛冻精人工授精技术等研究方面,我国居领先地位;在引种饲养,充分发挥牦牛的优势和潜力,风土驯化等系统研究上,与苏联相比尚有差距。2000年我国牦牛生产,预计在乳、肉产量方面,分别提高7倍和4倍。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措施是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牦牛个体生产水平;加强地方良种牦牛的选育;扩大普通牛冻精杂种牛的比例;提高和控制牦牛的繁殖等。条件是加速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建立牦牛研究所和牦牛育种试验场,成立中国牦牛育种委员会,研究解决牦牛产品价格偏低,比价不合理等问题,以及把牦牛生产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6.
牦牛kappa-酪蛋白基因第4外显子的克隆测序及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普通牛的kappa-酪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定了牦牛kappa-酪蛋白基因第4外显子全序列及部分第4内含子序列,用HindⅢ和PstⅠ切割PCR产物发现,在牦牛群体中具有和普通牛相同的单倍体型.进一步对60个牦牛个体进行群体分析后发现,牦牛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与普通牛的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麦洼牦牛肉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杰 《阿坝科技》2000,(1):55-61
在四川省红原县瓦切牧场麦洼牦牛核心选育群中,选择不同性别与年龄的淘汰牛,采用全放牧,放牧加补饲、放牧加皮下埋生长药等技术处理并观察测定分析研究有关数据。麦洼牦牛具有优良的产奶产肉性能。主要表现在犊牛期具有快速生长特性,成年牛在较短时间中通过强化采食就能达到长膘增重快速肥育的目的。犊牛早期强化肥育、成年牛的季节性补饲肥育是区内发展牧业生产、牧业经济,缓解畜草矛盾的技术措施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由阿坝州科技局立项支持的"牦牛同期发情技术研究"项目,于2004年和2005年共同期处理全奶母牦牛76头,经人工授精加自然交配,妊娠68头,受胎率为89.47%;其中:人工授精受胎率为18.42%,自然交配受胎率为71.05%。通过牦牛同期发情研究及技术示范,达到快速扩大牦牛种间杂交改良群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瘤胃消化代谢的特点和基本规律。选用五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健康母牦牛,在高山草地放牧条件下,按牧草生长季节节律,测定了嫩草期、保青期、青枯期瘤胃液pH值、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氨氮(NH_3—N)的含量,以及昼夜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牦牛在高海拔、少氧、寒冷、昼夜温差大等终年放牧无棚圈条件下,其瘤胃消化代谢昼夜变化呈一定规律性:pH、NH_3—N含量白天高于夜间,而TVFA水平则呈相反变化。不同生长期的牧草对瘤胃NH_3—N、VFA有较大影响。每100ml瘤胃液中:NH_3—N含量从嫩草期的37.26mg降至保青期的22.21mg和青枯期的22.74mg,嫩草期与保青期、青枯期差异极显著(P<0.01)。每100ml瘤胃液中:TVFA浓度,由嫩草期的11.21mM和保青期的7.69mM增至青枯期的15.22mM,嫩草期、青枯期与保青期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瘤胃液pH值偏硷性,三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VFA组分中,乙酸较高,而丙酸偏低,呈乙酸型发酵,保青期尤为突出。异戊酸和已酸水平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20.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是一种信号转导分子,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为了探讨GRB2基因在牦牛繁殖中的调控作用,采集5头成年母牦牛和5头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利用反转录PCR、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RT-qPCR技术进行GRB2基因克隆、蛋白质结构预测及在生殖轴组织表达检测.结果表明,牦牛GRB2基因的CDS全长为654 bp,编码217个氨基酸,与黄牛、绵羊和山羊的同源性高,蛋白质一级结构中天冬氨酸所占比例最高,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自由卷曲、延伸链和α螺旋,三级结构的分析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似.细胞定位分析发现GRB2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RT-qPCR结果显示GRB2基因在牦牛下丘脑和脑垂体前叶表达量显著高于输卵管、卵巢和子宫(P0.05);GRB2基因在黄牛脑垂体前叶和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而在两物种的其余三个组织没有显著差异(P0.05).推测GRB2基因可能影响母牦牛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