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思想家都未能确认,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积极运用了唯物史观,这样就划时代的实现了自然观上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都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  相似文献   

2.
经从宇宙自然的演化,到人类社会的诞生与发展,并从个人、人类社会及宇宙自然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九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本源性研究,且作了属于或同类的归纳及无关的排除后,个人及人类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共涉及:物质、政治(制度)、精神、生态、人生五个方面,即五大文明领域。人类在对“五大文明”领域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宗教、哲学六大科学与技术。六大科学与技术,由于不同人群与地域的区别,则往往因时因地甚至因人制宜地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独创性的五花八门而异彩纷呈的多样文化形态。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就是五大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和性质。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活动也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界。本文从史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利用及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两个方面分析了环境变迁与文明进步之间的辩证、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的地理环境理论具体化为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起作用,这被认为是对马克思的发展,但他们的思想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人与环境的相关点,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劳动,普氏认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是人与环境关系如何变动,马克思用“相互作用”论,普氏用“可变的量”,三是自然向人的逻辑过渡,马克思指出自然与人的本质统一,普氏说明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四是人自然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导向了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普氏却在原地兜圈,其政治上的保守性窒息了理论上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成果。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又受到自然界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和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类地理知识的增多与文明民族的历史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人对自身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微妙的因果关系,根据自然的挑战和人类的应战、人类的努力和自然的回报的形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建立了不同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有机和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是吸入自然力量和能源外化于自然对象而显现的自然力与人力的重组优化复合力,形成了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辩证互动性提升,构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互动规律;共产主义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客体自然的本质力量辩证融合的创造性的完美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极端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主体实践本体与客体实践本体辩证互动的螺旋上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观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在哲学层面,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层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文明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的框架.在如何构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从马克思生态观出发并辅以生态经济学的框架,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工业文明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的生存危机,人类在反思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从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并通过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两个尺度的论述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的生存危机,人类在反思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从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并通过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两个尺度的论述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人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转变发展思路和消费模式 ,走向生态的人文主义 ,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满足于物欲,片面追求消费,对物质和金钱的关爱远远胜过对自然和环境的关爱,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饱尝着资源匮乏和环境灾难酿成的苦果,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危机。环境道德:人类的普遍道德,在本世纪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珍爱生命,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