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隔河岩水电站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隔河岩水电废弃地生态治理点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报道了该废弃地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点,评价了隔河岩水电废弃地植被的初始生态恢复状况,并对当地种和外来种作为种植苗木对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除两种种植的苗木外,共有75种当地的植物扩散定居在被治理的废弃上,初步形成了具一定组成与结构的植物群落,明显地改变了废弃地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苗木种植能促进灌木种类的扩散和定居及植被的恢复,是一种及时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但不同的苗木种类对废弃地植被初始生态恢复的效果不一样.通过比较塔柏和湿地松两种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认为塔柏的初始生态恢复效果比湿地松好.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速公路建成后不同恢复年限边坡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恢复年限及原生植被中共有61种植物,分属18个科.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变化明显.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逐渐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增加显著,群落层次向成层的方向发展,群落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兰州市旱生灌木群落的生态特征及其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兰州市区内主要旱生灌木群落的生态特征,外貌与结构,形态与功能,分析了该区内植被利用保护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了利用与保护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烟台市区人工林地被火烧后自然恢复的潜力,调查研究了烟台蓁山遭受火灾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混交林迹地在两年后植物群落恢复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乔木、灌木植物被火烧全部去除后,原生长于林下、林缘、路边灌草丛中的草本植物迅速繁衍,形成地被层,火烧迹地可迅速恢复为草本植物群落,次生裸地阶段仅约30 d左右.(2)处于阴坡的火烧迹地形成以大型多年生根茎禾草紫芒(Miscanthus purpurascens)为建群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的植物种类及数量丰富,各物种的高度、盖度等均高于未火烧林地的草本层;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较复杂.处于阳坡的火烧迹地群落恢复速度缓慢,群落的种类、数量等变化幅度较小.乡土草本植物在火烧后迅速生长,这对植被的恢复过程以及防止因林地被破坏而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3)尽管该群落周围有荆条、酸枣、扁担木等灌木种类存在,但是火烧两年后还未见有木本植物种类出现,可见其自然恢复成为木本群落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特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恢复、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可增加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其凋落层是巨大的水分蓄积库,增强了系统水分涵养功能;植被的恢复和重建,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土壤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7.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自然恢复1、5、15、32年等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废弃采石场和一个未受采石影响且自然恢复大于50年的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土壤肥力极低,严重缺乏氮素和有机质;植物物种组成简单,主要为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随着生态恢复的进行,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呈增多趋势,土壤粒径、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物理化学性状逐渐得到改善.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物种演替缓慢,在自然恢复5、15年的样地中,优势物种都是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直到32年时,优势物种才被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多年生中华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所代替,这与自然恢复大于50年对照样地中的优势物种情况基本一致.Jaccard系数表明,恢复32年的样地与对照样地相比已达到中等相似水平.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总体呈增大趋势,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先逐渐增加,到32年后才保持相对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与群落结构动态相对应.本研究表明,自然生态恢复的过程是土壤-植被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可以依靠自然力恢复到对照样地状态,但过程较为缓慢,要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需适当予以人工辅助.  相似文献   

8.
潞安矿区煤矸石山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解决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风化煤矸石山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及植被恢复,结果表明:裸露或植被稀少的矸石山边坡、林地边坡径流量分别与30 min雨强、45 min雨强最相关;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土壤抗冲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植物根系丰富,边坡比裸露边坡土壤抗冲性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是细致整地、改良土壤,选择抗旱耐瘠薄植物种,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研究成果为矿区废弃地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田-草原景观界面中植被恢复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腰井子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边缘处,对农田—草原景观界面内的植被恢复月动态及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样带、样地及样方的方法,从2002年6月初至8月中旬采用收获法共取样三次,测定了界面内不同部位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经对物种丰富度指数、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发现草原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界面内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它们的月变化并不是均一的,从而表明界面系统内部所发生的生态作用、生态过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出高→低→高,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低的变化规律,羊草在界面的边缘处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成为界面群落中的优势种.界面中不论物种丰富度的高低,优势种明显的中部和边缘部位能收获较高的生物量;界面中部的物种恢复所受到的两侧系统的影响力也最低.所以,界面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10.
植被恢复对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莉丽 《河南科学》2020,38(5):721-727
选择陕西省吴起县和礼泉县退耕还林还草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农用地土壤作为对照,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水溶性F-、Cl-、SO42-、NO3-、NO2-和PO43-等六种阴离子浓度,研究了农地退耕后土壤水溶性阴离子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六种阴离子中,SO42-和NO3-浓度较高,而Cl-、NO2-、F-和PO43-离子浓度相对较低.除F-、NO2-和PO43-外,农地退耕后,两个样区表层土壤水溶性阴离子含量明显提高.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临城小天池种子植物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经初步调查研究和积累资料的统计表明,有裸子植物2科2种、被子植物45目84科419种;分析了森林群落的区系类型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岩溶地貌背景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特征,评价南方岩溶连片分布区北缘林地生境土壤养分供给状况,以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林分经营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淅川县岩溶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侧柏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各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恢复模式林地生境土壤养分变异状况。【结果】岩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SOC、TN、TP含量分别为10.23~28.99、0.89~2.42、0.43~0.77 g/kg;土壤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氮磷质量比(N∶P)均值分别为10.41~11.89、13.69~80.00、0.18~6.61。土壤养分含量与化学计量比受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的影响,表现为表层土壤(0~10 cm)高于下层土壤(>10~20 cm、>20~30 cm)。除TP含量外,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光伏电站对松嫩草地土壤细菌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调查并测定了吉林西部一座光伏电站的光伏板行间、光伏板下和光伏阵列周边(对照)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征,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基因测序仪进行了土壤细菌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光伏阵列呈现提高土壤细菌Ace, Chao1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趋势,并显著增加拟杆菌纲、梭菌纲、酸杆菌纲、放线菌纲和γ-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和全碳、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以及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光伏阵列对松嫩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纲丰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并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沙坡头地区蜘蛛群落在不同固沙方式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采样范围较为局限的情况下,蜘蛛群落由7科、7属组成;逍遥蛛科(逍遥蛛属)、平腹蛛科(平腹蛛属)为研究区蜘蛛群落的优势科(属);人工无灌溉固沙方式下,蜘蛛群落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随固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不与天然固沙和人工灌溉固沙方式下的以上各指数趋同.  相似文献   

16.
人工植被重建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石漠化区矿山土壤对植被恢复的响应,选择贞丰县北盘江镇已开展生态修复2年的大理石矿山为研究区域,以芭蕉(Musa basjoo)、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芭蕉+皇竹草、未恢复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供肥强度...  相似文献   

17.
一年生荒漠植物是各种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恒有植物层片,由于生命短暂,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常被忽略。本文从CO2的固定、防治荒漠化、稳定生态系统与生态指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一年生荒漠植物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探讨和研究了一年生荒漠植物在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应对一年生荒漠植物开展应用生态学及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宁化县地形及土壤特征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形及土壤特征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以宁化县2009年Landsat遥感影像和1:50万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3S平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宁化县植被覆盖度,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通过GIS生成高程、坡度和坡向三个地形因子,并将植被覆盖度与三个地形因子和土壤类型分别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宁化县的植被覆盖度与其高程、坡度及土壤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而坡向对其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不同粒径(<2μm、≥2~63μm、≥63~200μm、≥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