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表明:小型高硫煤矿生产的燃料煤已成为长江以南酸雨的主要来源。S、C在自然界面上的循环可以通过酸雨作用于盐岩石来实现,在酸雨影响下,目前,我国南方每年由于石灰岩的溶蚀使大气中的CO2增加一为(6.48-6.73)×10^10mol,这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未曾重视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2.
植物是否将从高浓渡CO_2中受益ElizabethCulotta著,岑益群摘译,倪德祥,校日益升高的大气CO2浓度可能会使作物生长更好,但对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如何反应,专家们莫衷一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Duke)森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是美国...  相似文献   

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全球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全球变化中2个重要温室气体CO2和CH4的关系,指出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全球CH4的排放将受到较大影响,有可能导致未来大气CH4浓度有较大的增长。CO2浓度升高的这种作用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全球CH4排放,首先通过提高CH4主要排放源稻田和自然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生物量,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物等的积累增加,从而使排放源的CH4排放速度增加;其次结合其他全球变化驱动力,CO2浓  相似文献   

4.
吴天福  宋立荣  刘永定 《科学通报》1999,44(14):1527-1531
为了探讨蓝藻Anabaena sp.strainPCC7120在外源无机碳浓度变化时,其光合作用对CO2和HCO3的利用特性,制备了高CO适应细胞,Anabaena sp.strainPCC7120HCG细胞的生长速率高于LCG细胞,即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当HCG细胞从5%CO2转换到空气中时,其碳酸酐酶活性升高;它对外源无机碳的表观光合作用亲合力明显提高,说明它的CCM活性被诱导,HCG与LCG  相似文献   

5.
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爱敏  彭少麟  周国逸  温达志 《科学通报》2000,45(13):1451-1456
为了探讨利用树木年轮碳同位素比及其模型重建历史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对南亚热带条件下生长的几个主要树种的一些相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叶片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的比值A/g和细胞间CO2浓度Ci随环境和树种特性有较大的变化,与前人对轩控制实验所取得的关于这两个值不变的结论不同,从而对以Ci恒定为前提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根据目前对Ci等值变化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黄铜矿非线性溶解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0℃2mol/LNaCl溶液中对黄铜矿进行了溶解实验,发现在酸性和远离Cu饱和浓度条件下,黄铜矿的溶解速有反应时间发生显著的非周期振荡变化;而在弱酸性至中性条件下,溶液中Cui浓度随机反应时间发生混沌振荡。  相似文献   

7.
双组分有机体系的O2-C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民  刘正平  曹维孝  冯新德 《科学通报》1998,43(19):2064-2068
测定了双组分有机体系的O2-CCT吸收光谱,讨论了不同有机分子与O2形成CCT的能力以及组分浓度对形成O2-CCT的影响,如果双组分体系中两组分形成CCT能力相差很大,在紫外区只出现最形成CCT的化合物的吸收峰,同理,当形成CCT能力相差较小时,O2在两组分之间容易形成两种O2-CCT的动态平衡,其结果在整个浓度区两种O2-CCT吸收迭加后表现为1个吸收峰;而若形成O2-CCT的能力之差介于上述两  相似文献   

8.
汪杏芬 《科学通报》1998,43(19):2083-2084
以小麦、大豆和玉米幼苗为材料,应用最新的根研究方法,首次检测了大气CO2浓度倍增对根系表面积和泡囊-丛枝菌根(VAM)真菌的侵染强度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倍增CO2显著增加根系表面积,并显著提高VAM真菌的侵染强度和活力,但这些响应在物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根的这些牧场 生可能影响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时植物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距平序列,南极Siple冰芯中提取的CO2序列和夏威夷MaunaLoa观测的CO2序列,分析了全球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CO2学增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启高  陈立群  李承森 《科学通报》1998,43(23):2478-2482
概述了国际学术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最新动向即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植物结构,尤其是与气孔参数的相关关系;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陆地维管植物气孔参数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有关问题作以讨论,并对讨论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CNTF信号转导途径上游的新支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活细胞内荧光探针Fura2/AM检测CNTF对谷氨酸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的快速影响,并观察G蛋白是否参与。结果表明,谷氨酸可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快速升高,并在500μmol/L范围内呈剂量相关性。CNTF对静息条件下海马神经细胞内的游离Ca^2+浓度无显著性改变。但CNTF孵育5min后,可快速压抑谷氨酸引起的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这一过程有PTX敏感  相似文献   

12.
黄体酮清除超氧离子作用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俊峰  邵勇  过玮 《科学通报》2000,45(14):1505-1510
在0.1mol/L NaHCO3介质中,用极谱法研究了O2^.-与黄体酮(PRG)的化学反应。实验表明,与具有类似结构的糖皮质类甾体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间接阻止O2^.-产生的机理不同,黄体酮与O2^.-自由基的化学反应机制的O2^.-氧化黄体酮分子中的烯酮基,O2^.-自身被还原生成H2O2,PRG是O2^.-的清除剂,推导了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公式,测得O2^.-氧化黄体酮的表观化学反应速率常  相似文献   

13.
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5种中国特有木本植物杜仲,辽东乐,短柄怨栎,青钱柳和异叶榕,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浓度升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前3种植物的气孔密度明显降低,青钱柳的气孔密度降低不明显,而导叶榕的气孔密度变化与CO2浓度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李忠勤 《科学通报》1999,44(19):2114-2118
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究获得的南极洲伊利莎白公主地区2个雪坑及50m雪芯样品的阴离子、阳离子和δ^18O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浅层雪坑内,Cl^-和Na^2+的浓度变化与δ^18O的变化异相;NO^-3的浓度变化和δ^18O的变化同相。这些变化呈现明显的季动波动,反映出良好的年层效应。随着深入的增加,δ^18O的年层效应在3m左右(约10a)逐渐被平滑;Cl^-,NO^-  相似文献   

15.
大气CO2浓度倍增对植物幼苗根系生长影响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用分形几何的数学方法,以盒维数为指标,分析了CO2倍增对植物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2倍增促进了C3植物春小麦根系分枝,但对C4植物甜高梁根系分枝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α,β-不饱和酸铜(Ⅱ)与脲三元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成了丙烯酸钠与脲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脲形成的两种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热谱和磁化率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NH2)2CO)2(A-CH2=CHCOO^-,CH2=C(CH3)COO^-),提出了热分解机理,测定了Cu2(CH2=CHCOO)4((NH202CO)2的晶体结构2。  相似文献   

1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林伟宏  张福锁  白克智 《科学通报》1999,44(16):1690-169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针对地上部分如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作物产量等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细致,相对而言,CO2浓度升高对地下部分包括植物 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还鲜为人知。植物的根际微生态系统是土壤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锌盐与L-蛋氨酸配合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相平衡法研究了ZnCl2/ZnAc2/ZnSO4-Met-H2O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溶度性质结果表明,ZnAc2和ZnSO42个体系为简单体系,没有新的化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19.
CO2增浓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O2增浓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倪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新时当今,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瞩目,被称为世界三大环境热点,而其中CO2浓度升...  相似文献   

20.
张纯喜  潘洁  李良璧  匡廷云 《科学通报》1999,44(19):2024-2030
目前在放氧中心的结构和放氧机理方面均存在许多重要问题待解决。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放氧中心结构和放氧机理新模型,在新结构模型中,2个H2O分子不对称地结合于“C”形结构开口端2个低价的Mn^Ⅱ1和Mn^Ⅲ4上,并保持较大距离;2个组氨酸的咪唑环通过N原子与2个高价的Mn^Ⅳ2,Mn^Ⅳ3结合;Cl结合于Mn^Ⅲ4,并与Ca相连;Ca通过O桥和COO-相连使2个Mn202单元保持特定空间构型。整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