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与建设》2011,(2):242
据《人民日报》1月24日报道2010年是我国大规模高铁建设逐步进入收获期的一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 358 km,在建里程1.7万km,无论是运营里程、运营速度还是建设速度,均居世界第一。到今年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将新增4 715 km,总里程将突破13 073 km。届时,中国高铁将雄踞世界高铁网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2.
《工程与建设》2011,(3):364
据《人民日报》1月24日报道2010年是我国大规模高铁建设逐步进入收获期的一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 358 km,在建里程1.7万km,无论是运营里程、运营速度还是建设速度,均居世界第一。到今年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将新增4 715 km,总里程将突破13 073 km。届时,中国高铁将雄踞世界高铁网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中国高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步伐,新华社报道称,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高铁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达4万公里以上。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表示,随着近年来郑徐、沪昆、宝兰等多条高铁的开通,我国高铁"四纵四横"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浚宏 《华东科技》2011,(3):70-71
耗时半个世纪,日本新干线铺设了2325公里,平均运营时速243公里。历经20载,德国城际高铁贯通了1560公里,平均运营时速232公里。仅用5年,中国高速铁路突破了2700公里,平均运营时速逾300公里,不仅总里程与运营时速双双跃居世界第一,技术体系还赢得了美国、俄罗斯等传统铁路强国的垂青。为什么从"赶超"到"领跑",中国铁路产业在短短5年时间里就实现了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的完美转身?演绎自主创新"中国速度"的动力又源自何处?高铁产业的成功模能否为上海张江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带来些许借鉴作用?本期"创新热点"栏目将针对以上种种令人困惑与好奇的问题展开探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工程与建设》2011,25(4):516-516
据《人民日报》1月24日报道2010年是我国大规模高铁建设逐步进入收获期的一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 358 km,在建里程1.7万km,无论是运营里程、运营速度还是建设速度,均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6.
陈鼎 《科技信息》2012,(35):89-90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速铁路施工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切实保障高铁运行的高速度性、高可靠性和高平顺性,确保高铁在营运期间的安全,必须对高铁的施工测量精准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高精度的控制测量。  相似文献   

7.
杨晋 《世界知识》2013,(24):64-64
近日,中国的“高铁外交”引人关注。截至2013年10月,我国以1.3万公里的高铁营业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大国。而与此同时,英美国家在发展高铁方面却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了新一轮改革大潮,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出台改善民生的"实招",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给公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高铁、高速公路里程位置世界第一高铁运营里程2012年不到1万公里2016年超2.2万公里  相似文献   

9.
罗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2,(13):221-222
近几年,我国铁路建设蓬勃发展,特别是高铁建设更是进入世界前列,目前,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的"四纵四横"已基本形成。今年,我国铁路将新增通车里程6366公里,其中将有3500公里高铁通车,高铁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万公里。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就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加强铁路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加分析,并认真落实相应的控制措施。作为一名铁路建设管理者,在此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世界上最快高铁时速为574.8公里,由法国高速列车TGV在2007年4月3日创造。而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的试验速度,最高已达到605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正带领中国高铁驶向世界目前,世界上最快高铁时速为574.8公里,由法国高速列车TGV在2007年4月3日创造。而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的试验速度,最高已达到605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正带领中国高铁驶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新词     
《广东科技》2011,20(15)
京沪高铁眼下最热的词莫过于京沪高铁。6月30日下午3时,G1次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自北京南出发,疾驰驶向上海,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到上海的时间缩短至4小时48分。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横跨7省市,共设车站24个,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运营初期每天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90对,  相似文献   

12.
樊一江 《世界知识》2013,(23):14-20
中国高铁作为“大国重器”的核心代表,以显著的技术、集成等优势一跃成为全球高速铁路领域颇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后起之秀”,在被世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成为新一轮中国高端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引领。截至2013年10月,我国以1.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着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大国。然而,中国高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高铁的“走出去”也并非一片坦途,  相似文献   

13.
京沪高铁     
《广东科技》2011,(15):7
眼下最热的词莫过于京沪高铁。6月30日下午3时,G1次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自北京南出发,疾驰驶向上海,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到上海的时间缩短至4小时48分。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横跨7省市,共设车站24个,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高铁使用的所有螺母,都是从日本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进口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生产出永不松动的螺母目前,中国高铁已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建成、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为1.1万公里,超过了日本、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英国等国加起来的总和1.04万公里。同时,中国高铁最高运营时速已达350公里,已实现安全运营4亿公里。然而,与此相对,一个让国人  相似文献   

15.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在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技术水平先进,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已成为国家的一张靓丽“名片”。然而,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展望未来,今后几十年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技中国     
<正>充电桩新国标开始实施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安全性方面,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在兼容性方面,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随着海南环岛高铁的全线贯通,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铁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运营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全长12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国跨入高铁时代时速超过200公里,采用动车组及专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铁路,被国际上定义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是集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复杂巨系统。中国铁路通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发展之路, 成为世界上高铁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本文回顾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高铁在技术、安全、性价比三方面的特点。中国高铁的技术先进主要体现在运营速度高、建设环境复杂、运营场景多样, 并能与世界先进铁路技术相兼容等方面;安全可靠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源头管理、加强产品质量准入管理、严格运营过程管理、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方面;性价比高主要体现在建设工期、建设成本、节能环保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展望了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 提出应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要求, 研发更先进、更可靠、更经济的高铁技术, 确立中国铁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宗和 《创新科技》2012,(12):10-11
“高铁,让我回家方便多了”十年前,中国铁路的平均时速不到100公里,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十年后,全国铁路大面积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时速达300公里的高铁里程世界第一,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年前,乘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最快要2小时40多分钟,从北京到上海最快要11个多小时;十年后,乘坐高铁从北京到天津只要30多分钟,从北京到上海只要4—5个小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高铁的高速度给旅游业带来了前景。文章从高铁对旅游业的可能影响出发,分析高铁开通前后,长沙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运用引力模型分析证明武广高铁对湖南长沙游客数量起到拉动作用,并对如何使长沙在高铁经济中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